【摘要】人才培養關系到黨和國家建設大業,是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破解人才發展問題的迫切需要。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需要人才保障。應該在創新中實現人才建設,在制度完善中保證人才培養,將人口大國升級為人才強國,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
【關鍵詞】人才培養 立德樹人 國家核心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識碼】A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立德樹人與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同向同行。自從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羅默提出了“新經濟增長理論”以來,明確知識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漸成共識,這也反映出人的精神力量、思想道德、文化價值觀念、人口素質等無形資產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立德樹人在國家核心競爭力提升中的地位與作用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高度重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強則國家強。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黨中央作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戰略決策,就是要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是實現國家昌盛的基礎,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核心環節,其最終目標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立德樹人為國家核心競爭力提升,提供人才支持與精神動力。
立德樹人是高校立身之本,高校是國家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題中之意。國家核心競爭力提升離不開人才。我國正處于改革攻堅期,要引領經濟發展走向新常態,而目前大學生的價值觀與道德觀念出現了失范與滑坡問題,一些惡性案件的出現迫使人們對大學生品德與人格的培育進行反思。只有在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與思政理論課的中心環節開展下,人口素質、道德水平才有質的飛躍。有學者經過研究發現,人口素質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具有強相關關系,人口素質越高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也相應更高。
人才培養是立德樹人的著力點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要求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人才工作對綜合國力與國家核心競爭力提升至關重要,而擁有社會主義之德的人才才能適應與發展我國經濟。思想政治工作是事關“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與為誰培養人的問題”,要努力使大學生在道德修養、文化素養、人格品質與技術才能方面有所提升與建樹,全面發展。
人才培養關系到黨和國家建設大業,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使命,這是人才數量方面的考量。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提出,是建立在對我國發展經驗的正確總結之上。人才培養以立德樹人為指導方向,是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做出的重大選擇。立德樹人指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如何更好培養人才的工作,須始終“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繼科教興國與可持續發展戰略后,我國又制定并實施了人才強國戰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提供重要保證。而國家競爭力指標經歷了從物力發展指數到人力發展指數,再到技術成就指數的發展歷程,在社會發展指標發展過程中,高等教育對各種指數的關鍵性正在彰顯,高等教育作為國家競爭力指標的重要性也日益顯著。
立德樹人是破解人才發展問題的迫切需要,這是從人才質量方面的考量。青年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只有不缺鈣的精神才能使其肩負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讓遠大理想成為奮斗的不竭動力,使人口素質的提高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以經濟發展代替經濟增長,改善經濟運行質量。瑞典學者繆爾達爾在其《亞洲的戲劇——對一些國家貧困問題的研究》中列舉了部分亞洲國家的“現代化理想”,將效率、勤勉、守紀律、準時、節儉、關注時機、進取心等13個項目列為這種理想所必需的態度。這些態度與品質是個人價值觀的反映與追求理想所必備的精神特質,這樣的社會精神條件促使經濟持續增長,以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價值觀不斷更新,來刺激與調節經濟發展。也就是說價值觀具有決定經濟發展方向與程度的力量。從個人角度看,強調立德樹人對青年學生在諸如時間觀念、效率觀念、利益觀念等方面,激發與強化個人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個人主動性、積極性具有重要作用。而從整體上說,立德樹人作用于整體勞動者的精神層面,使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間接形成經濟價值。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應堅持服務于人民、服務于黨的治國理政、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始終與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
人才培養是國家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支撐
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需要人才支撐,需要其在智力、創新、技術方面的貢獻。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重在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國家核心競爭力只是一個概念,毫無疑問人才、創新與制度是其基本的三要素,并尤以人才為重點,說到底一切競爭都最終歸結為人才競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一批大學和學科躋身世界一流”,“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以實現我國的發展目標。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以及《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可見,我國長期重視人才培養。縱觀國內外社會發展經歷,發達國家往往以科技發展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而我國科技在經濟社會進步的貢獻率中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人才是科學技術的傳承者、創造者、應用者,是創新發揮、健全制度的重要力量,也是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文化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實現力量。人才是科學技術的生力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以人才帶動科技進步仍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和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充分利用我國的人口資源優勢,以人才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關鍵,使人口大國升級為人才強國,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
在創新中實現人才建設,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美籍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發展概論》中提出了創新的概念。以知識作為生產要素推動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并在自己國情的考量中引入創新,增強獨立自主性,即“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這一舉措的獲益就是最終實現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是對人才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方向,要不斷擴大與增強人才數量與質量來最終推動經濟發展。
在制度完善中保障人才培養。人才總體數量的增加與整體質量的完善離不開制度的保護。制度的功能性發揮必然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制度保障人才培養活動的秩序合理進行,促進教育公平;制度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制度保障人才培養中教育成本的減少。
(作者單位: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
【注:本文系201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觀教育鏈研究”(項目編號:14AKS02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駱郁廷、郭莉:《“立德樹人”的實現路徑及有效機制》,《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第7期。
②張爍:《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
③書師帥:《高等教育成本與教育投入問題研究》,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6年。
責編/賈娜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