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城鎮化的速度不斷加快,出現了大量失地老農,他們除了種地之外沒有其他方式獲得經濟來源,加之年老體衰,他們的后續生活令人堪憂。因此,在當今時代下,加大對失地老農的扶持力度,保障失地老農生活水平,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失地老農 城鎮化 生活保障 【中圖分類號】F323.89 【文獻標識碼】A
城鎮化是農村社會演進并通往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過程,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城鎮化發展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農村城鎮化,成為中國發展的有效載體。然而,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應重視和解決其實施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矛盾——失地老農生活保障問題。
城鎮化進程中,為了更為有效地配置資源,統籌規劃新型鄉村的發展,農業用地轉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農民轉為城鎮居民,“失地”是城鎮化和經濟發展不可避免的結果。土地是農民生活的根本保障,對于年輕且具有一技之長的農民而言,離開了土地他們依舊可以再就業以獲得經濟來源。然而,對于老齡農民,土地不僅是他們的人生寄托,更是他們獲取經濟來源的唯一途徑。因此,必須基于目前失地老農生活現狀,針對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綜合性、有效性、根本性解決策略,以保證失地老農老有所養,老有所依,避免由失地老農生活保障問題所帶來的一系列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
老齡農民失去土地后,暫時的生活可以用余下的補償款來維持,但在補償款用完后就沒有了經濟來源
城鎮化進程中,房屋拆遷,土地流轉,失地老農搬遷至安置房小區,政府給予相應的補償款。現以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某一安置小區為例,他們對目前生活狀況比較滿意,但未來生活堪憂。搬遷后,每人補助60平方米的安置房,加上十萬元補償款。他們在入住安置房之前需要自己用錢裝修,在裝修之后,安置費所剩無幾。不僅如此,老農失去土地后,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各方面所需,全部需要購買。暫時的生活可以用余下的補償款來維持,但在補償款用完后就沒有了經濟來源。此外,這些老農在搬遷之前,可以經常去地里勞作,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價值,生活充實且精神上也具有成就感。但失去土地之后,他們日常生活卻只限于小區這個有限的環境,時間一久,就會感到日常生活單一。加之沒有條件可以通過勞動創造價值,從而在經濟上和精神上都漸漸失去了依靠。
失地老農后續生活堪憂,是由很多原因所致。第一,失去原有生活來源。土地是老農生存的根本,城鎮化后,失去了土地這一生產資料,老農就失去了原有的生活保障和精神寄托。第二,再就業困難。在非農業部門就業時,工人一般在50歲以上就會解聘。而對于失地老農,他們的年齡大都在60歲以上,文化程度低且無一技之長,非農再就業對于他們而言,機會基本為零。第三,補償機制不完善。其中包括安置房和補償款存在的問題。首先,安置小區未能在搬遷之前建設好,導致拆遷后失地老農不能順利入住而流離失所。其次,城鎮化后的補償款基本是一次性發放,面對一大筆補償款,很多老農們會馬上為子女購車或者買房等,對于補償款的運用不恰當,導致后續生活無法保障。第四,養老制度不健全。社會養老普遍化不高,加上家庭養老弱化,出現很多失地老農老無所依,老無所養。
完善補償機制,是保障失地老農正當權益的必然選擇
一是建立安置房。失地老農在搬遷之后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住房問題,住房是人類生活的根本場所,確保在搬遷之后能順利入住安置房,對失地老農來說尤為重要。目前,在很多區域拆遷過程中,安置小區卻沒有建設好,使得失地農民無家可回,只能臨時租住房屋,租房不僅加重了農民的經濟負擔,而且在很多地區,房東不愿意把房子租給年齡大的老人,怕老人在租住的房子里出現意外。這樣的情況深深地加重了失地農民的人力物力財力負擔,尤其對于失地老農來說,更是給他們帶來了身心傷害。因此,提前建設好安置小區并確保每一位失地老農能夠順利入住,顯得尤為重要。
二是進行依法補償,涉及拆遷房屋和征收土地的補償,應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標準進行補償。
三是確保補償款足額且及時發放,改善傳統的一次性發放方式,采取定期發放。失地老農大多數年齡在五六十歲及以上,他們大都文化程度低,缺少理財方面的認識,如果補償金一次性發放,對于他們很多人來說是一筆巨款,他們不知道怎樣去合理分配利用,以至于會對后續生活帶來很大影響。采取定期發放并引導使用,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政府的壓力,而且有效解決了失地老農不知如何合理使用補償款的難題,并為失地老農后續生活提供了保障。
建立多元化、多層次、有差別的養老保障體系
以社會養老為主。第一,養老保險制度是保障失地老農生活的必然選擇。應鼓勵并引導失地老農,提高他們的參保意識,做到使每個人都有保可依。同時,應提供養老保險補貼,養老保險補貼方式相對于直接的現金補貼對于失地老農來說更為有效,這種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失地老農的后續的基本生活需要,是一種長效機制。第二,建立健全醫療保障制度,解決好失地老農看病難的問題。以政府為主導,創建失地農民醫療救助制度,包括合作醫療、醫療補助金、小區醫療所等,為失地老農提供必要的醫療服務。第三,建立失地老農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正解決失地老農生活困難狀況,提高失地老農養老補貼,降低獲取政府養老補貼的年齡條件限制。
以家庭養老為輔。家庭養老是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贍養父母是子女應盡的義務,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很多人改變了傳統的大家庭居住方式,以小家為主生活,使得以往的家庭養老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弱化。
為失地老農創造再就業的機會,重視失地老農精神需求
大多數失地老農雖然文化程度偏低,無其他的一技之長,但是有著豐富的農耕知識。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產業鏈條,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市場對于農業勞動者還會有需求,讓失地老農可以重新回到土地進行簡單的生產勞作。
創建多元化老年活動中心。失去土地的老農由于無土地勞作,加之年老,很多時候活動范圍只能在自己生活的小區。因此,重視失地老農在生活中出現的精神需求,在社區內建立老年活動中心,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以小區為單位開設多樣的老年班,組織失地老農將農耕知識與大家分享,最后整理成冊保存;組織老農們學習音樂,豐富生活;給失地老農宣傳一些健康知識以及一些急救常識等。多元化的老年活動中心可以為失地老農帶來生活樂趣,實現幸福養老。
建立獨居老農安全保障機制。搬遷之后,老農大都搬到了小區高樓里面。環境封閉,很多時候這些老農失去了日常的噓寒問暖,加上他們有很多是獨居老人,子女不在身邊,日常起居僅靠他們自己,如果遇到什么突發情況,后果不堪設想。可見,建立獨居老農安全保障機制尤為重要。應以小區為單位,建立看護所,定期安排相關工作人員去獨居老農家里探望,組織周圍鄰居負責看護等,從而保障獨居老農人身安全。
在當前我國農村城鎮化進程中,解決好失地老農這一弱勢群體的養老保障問題,已迫在眉睫。因此,在農村城鎮化進程中,應以人為本,重視失地老農的根本利益,加大保障力度,使他們老有所依,老有所養,促使我國農村城鎮化能夠快速有序進行,并促進整個社會和諧發展。
(作者分別為陜西科技大學教授,陜西科技大學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談甜:《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民養老問題》,《農業與技術》,2015年第3期。
責編/譚峰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