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網民數量持續增長和便攜式移動設備的增加,網民在網絡上發表言論更加便利。現階段,網絡語言暴力行為有愈演愈烈之勢,網絡語言暴力行為也帶有很強的集群行為特性。在凈化互聯網環境這一大方向下,未來對網絡語言暴力行為,需要采取措施加以遏制。
【關鍵詞】互聯網 網絡暴力 集群行為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網絡語言暴力行為作為一種伴隨互聯網發展而出現的行為,近年來成為了一種較為普遍的問題。通過對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實質與特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網絡語言暴力行為帶有極強的集群行為特性。集群行為是一種在人們激烈互動中自發的、無指導的、無明確目的、不受正常社會規范約束的、人數眾多的短暫性狂熱行為。在集群行為視野下對網絡語言暴力行為原因進行分析,也能為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解決提供幫助。
網絡語言暴力行為使相關人員與組織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
語言暴力是使用謾罵、詆毀、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致使他人的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的一種暴力行為。網絡語言暴力行為則是語言暴力在互聯網領域的一種表現形式,是隨著互聯網不斷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暴力行為。網絡本身具備高度的開放性,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可以突破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這使得網絡語言暴力極容易變為一種實際影響巨大的暴力行為。近幾年,網絡語言暴力行為引起了較多關注,如何解決網絡語言暴力行為,是值得思考的現實問題。
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頻發,不利于我國互聯網的發展,也表明當前互聯網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不夠好。此外,網絡語言暴力行為往往是針對特定人員與組織的一種暴力行為,隨著網絡語言暴力行為愈演愈烈,相關人員與組織的合法利益會受到嚴重侵害。例如,在藥家鑫案的處理中,網絡語言暴力行為以及網絡謠言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司法審判活動的進行,網民的意愿在很大程度上“綁架”了司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建設法治社會的背景下,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存在更加不合時宜,并且容易對社會發展產生負面影響與制約。
集群行為視野下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形成原因
很多網民欠缺理性是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產生的原因,這部分網民往往會忽視正常社會規范,也缺乏對于法制、事實以及相關方的尊重。當前我國網民在年齡構成上較為復雜,未成年人與青年人作為網民的主力軍,在無法正確看待問題時,往往容易在網絡上發表帶有攻擊性的言論。在網民理性程度高低存在差異時,網民與網民間更是容易出現“派別”,秉持不同意見的網民群體也很容易在爭辯的進程中互相攻擊,使得很多新聞門戶網站的評論區里顯得“烏煙瘴氣”。更為嚴重的是,在網民理性程度有所欠缺的情況下,一些網民無法對自身的網絡語言暴力行為進行反思,缺乏是非觀念,也導致網絡語言暴力行為極為普遍。
網絡行為的產生也與思想意識層面的認識有關,其中,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產生與擴散,與網民內部存在的仇富等不良心理有莫大關聯。在我國網民群體中,中低收入者的占比較高,這部分人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仇富心理。部分網民會將社會問題的發展走向與最終解決和金錢相聯系,其行為也會具有很大的沖動色彩。正是由于仇富等不良心理極為普遍,網絡語言暴力行為也符合集群行為的無目的性且自發存在的基本特征。
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產生也與當前互聯網的法制教育缺失有關,目前國內教育體系中并未就互聯網使用相關知識進行普及,這也使很多網民即使接受過高等教育,但是依然可以成為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發起者與傳播者。網絡語言暴力行為作為一種短暫性狂熱行為,如果無法得到遏制,極容易侵害相關方利益。由于互聯網法制教育內容缺失,很多網民對于網絡語言暴力的性質無法有明確認知,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解決也難以實現。此外,很多自媒體平臺對網民的約束與管理極為松懈,這也在無形中擴大了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負面影響。
網絡世界雖然是現實社會在網絡上的一種延伸,但互聯網世界中的隱蔽性依然較強,對于一般用戶而言,其更是無法得知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實施者。網絡隱蔽性強的這一特征使得很多人在利用互聯網發表言論時極為隨意,且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實際違法成本較低。網絡隱蔽性強使得很多人不僅是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發起者,還很可能成為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受害者。由于網絡世界透明度低,很多網民在遭受網絡語言暴力行為攻擊時,容易利用網絡語言暴力進行回擊,這導致網絡語言暴力行為多發。
要從多個角度對網絡語言暴力行為進行規制
注重網民素質的持續提升。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治理需要提升網民素質,如果網民素質有了提升,很多網民就不愿意對他人進行語言攻擊,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治理難度也能有效降低。網民素質的提升需要成為一種常態化工作,政府及監管部門應當在各大門戶網站等進行多種形式的網民素質標語展示以及相關知識宣傳。此外,網民素質的提升需要從常規教育體系入手,各個階段的學校教育都可以將合理使用互聯網的知識向學生講授,并將做一名合格網民的方法、重要意義向學生灌輸,從而為網民群體整體素質的提升打下基礎。
加強對網絡輿論的良性引導。由于網民的網絡語言暴力集群行為特性十分明顯,網絡語言暴力行為一旦轉化為一種群體性行為,其在治理上的難度便會上升,其負面影響也會逐漸擴大。因此,集群行為視野下的網絡語言暴力行為治理需要加強對網絡輿論的良性引導。例如,在某一社會熱點性事件爆發后,政府或警方需要在第一時間對事件原因、發展狀況及解決方案等進行公開告知。在此基礎上,應結合網絡上的輿論走向,進行辟謠或輿論引導工作,從而避免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影響擴大化。
依托法律進行互聯網環境凈化。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治理也需要持續對互聯網環境進行優化,并依托法律對于網絡語言暴力行為進行治理。依法治國理念下,各種社會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具備較好的法制基礎,我國國內應就網絡語言暴力行為進行專項立法研究,并在法治社會建設進程中,對于主觀惡意明顯的網絡語言暴力行為進行打擊。現階段,很多營銷號以及水軍團體在輿論引導方面的能力較強,其在經濟利益驅使下,容易成為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發起點,對于此類營銷號及水軍團體的治理也需要成為階段性治理重點。
深入推行網絡實名制。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治理需要深入推行網絡實名制,降低網絡的匿名性,從而使網民在互聯網上發表的言論無法披上隱蔽外衣。深入推行網絡實名制,要求網絡使用者予以較好配合。政府也要注重對于輿論的正確引導,就網絡實名制的推行過程進行合理規劃,避免“一刀切”似的政策措施對于互聯網使用環境產生負面影響。此外,網絡監管部門應當在互聯網實名制推行后,對于各種惡劣的網絡語言暴力行為進行打擊,從而增加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實際違法成本。
總之,集群行為視野下,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治理應當成為一種常態化工作。創設一個良好的互聯網環境具有深遠意義,網絡語言暴力行為并非不可解決,但完全杜絕網絡語言暴力行為具有極大難度。這就要求政府以及網絡監管部門從多個角度對網絡語言暴力行為進行規制,多管齊下進行治理,網絡語言暴力行為才能得到抑制。
(作者為欽州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西部地區青年基金項目“網絡語言暴力及其治理研究”(項目編號:15XJCZH005)成果】
【參考文獻】
①呂聰:《集群行為視野下網絡語言暴力行為與治理思考》,《法制與社會》,2017年第4期。
②李根強、方從慧:《復雜網絡視角下網絡集群行為主體的觀點演化研究》,《情報科學》,2017年第5期。
責編/張寒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