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個內涵廣泛的概念,對其理解和認識,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將近年來自己對“文化”的思考獲得的一些重要觀點,輯錄在《學點哲學》一書中。這里,我結合書中的觀點對“文化”略作散議。
中國傳統文化,絕不低于西方文化
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一定要弄清文化的重要性與“文化決定論”兩者的區別。文化重要,但“文化決定論”是不對的。在當代世界,尤其是大國之間的博弈,起主導作用的仍然是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是經濟實力和軍事科技的發展水平。文化是綜合國力的一部分,在國際交往中文化作為軟實力的作用不容忽視,但沒有硬實力的后盾支撐作用,單純文化的作用同樣是有限的。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作用日益顯著,這與中國整個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是不可分的。
近代以來,西方文明在中國的傳播很廣泛。先進的科學技術、廉價的商品以及各種所謂的“奇技淫巧”都會進來。但西方要以它的文化征服中國,則不可能。因為近代中國的落后是物質文明的落后,封建社會的農業生產方式無法抵御西方工業生產方式。文化則不同。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積累的智慧和思想,絕不低于西方文化。它只是暫時被外部勢力壓抑難以發揮,但始終起著支撐民族精神的作用。一旦中華民族復興,中華文化將會再度燃起不可撲滅的智慧火焰。
文化本質是存異,而不是趨同
文明可以接受、移用。科技和科技產品,近代的鐵路、電話以及一切西方發明的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東西都可以進口,也可以借鑒、可以學習、可以仿造。文化則不同。文化不可能簡單引入。文化可以交流,可以相互學習,但文化的吸取必須以自己的民族文化為底色,是吸收而不是被同化。一個民族的文化被同化,表明這個民族之根已枯萎,它必將退出歷史舞臺。能不能這樣說,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科學技術上可以趨同,落后的國家可以在科學技術上追趕發達國家,而在文化上則應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它可以吸取其他民族文化中優秀的東西,但文化本質是存異,而不是趨同。
文化與文明的發展不是完全同步的。這是中國近代文化發展的一個特點,也是近代中國衰敗的表現。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中國文明與文化的發展水平基本是合拍的。而在近代則不同步,因而才可能在晚清產生“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中學為體”的錯誤,在于中國封建社會的“體”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恰好是西方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文明優于近代中國的地方。而體不變,西學難以為用。我們可以用錢買來軍艦大炮,但買不來國家的現代化。洋務運動雖然有點成績,但其終難成事的原因正在于此。
文化內涵建設應重于載體建設
文化的可貴之處在于它可延續而澤及后人,器物則可用于當時而毀于當時或后世。阿房宮化為廢墟,無論《阿房宮賦》如何鋪陳,留下來的只是著名的賦,而阿房宮則無跡可尋。《論語》《道德經》《莊子》等歷代經典至今猶存,可同時代的器物大多化為烏有。
我們重視文化內涵的建設應該重于文化載體的建設。與其建造豪華的大樓,不如多建造一些學校。培養人才是立國之本。所謂薪盡火傳者,乃文化也;而薪盡火滅者,乃宮殿樓宇也。真正治國者注重科學文化和教育而不忙于建設豪華樓宇,更不應為了發展旅游而把早已不存在的東西重新建筑。修復古董、遺址重建之類,與文化建設風馬牛不相及。至于我們重視文物,不是因為它是物,而在于它是文物,它承載著它那個時代的文化信息。如果復制古董,制造贗品,除了商業價值外,沒有文化價值。
文化傳統在社會發展中至關重要
文化傳統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從中外歷史來看,凡是沒有文化支撐而僅僅以軍事力量確立的帝國,都不可能持久。例如,古代羅馬大帝國,橫跨歐亞非,結果仍然解體;再如,英國建立了一個日不落的大英帝國,結果仍回到英倫三島。沒有統一的共同主導的文化的所謂大帝國,無論曾經怎樣輝煌,終究會分裂。
我們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有幾千年治國理政的經驗,其中有許多值得批判繼承的東西。自秦統一后,中國實行的是中央集權的制度,官吏選拔是選賢與能,政府官員須經地方歷練才能逐步升遷。這種制度與西方那種靠競選演說、電臺辯論的表演民主,哪種更符合中國的文化傳統和實際呢?當然是中國自己的傳統。我們應該學習西方好的東西,但更應該繼承我們自己好的東西。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這種選拔方式是中國的一個好傳統。當然,社會主義同樣需要民主。干部提拔和選用,仍然要經過民主程序。我們不是迷信選票,協商民主的優越在于它不是單純選票說了算。協商,是了解人和事,參與者充分發表意見;民主,是充分協商后多數人贊成。向西方學習,我們永遠要牢記邯鄲學步的教訓。學步不成,忘其故步,結果匍匐而歸。
陳先達(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