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生態文明觀作為科學生態觀的智慧結晶,蘊涵著理性生態與人文生態的精髓。以馬克思生態文明觀為契機,回顧“生態中國”的建設,既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贊許,又是對生態夢的期待。
【關鍵詞】馬克思生態文明觀 生態夢 價值引導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當前,我國生態問題突出,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國家高度重視解決生態問題。深刻理解馬克思生態文明內涵,從馬克思生態文明觀中汲取精神動力和養分,能夠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同時也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注入一劑強心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有利條件。
馬克思生態文明觀既包括生態經濟觀的解讀,又包括對生態社會觀和生態經濟觀的客觀論述
馬克思生態環境觀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深刻指出,自然界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自然界是人類起源的根本,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人類主要是通過主動的實踐活動來改變自然界,這種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對自然環境變化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自然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生態承載能力下降,也會給人類生存發展帶來災難。因此,人與自然相處過程中,一定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
馬克思的生態經濟觀強調,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都是生產力的一種,自然生產力的勞動生產主要集中在無機界。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之間存在很大差別,自然生產力主要受到自然規律影響,可以不按照實際勞動和勞動時間進行計算,自然生產力也有自己的生產率,整個生產過程并沒有任何實際勞動者參與,只是自然本身在生產。社會生產力其實施主體是人類,人類通過自然界獲取資源和材料,然后再通過生產加工轉變自然界的物質性質和形態,從而滿足人類不斷的物質需求,之后人類又以另外一種形式將物質返還給自然界,從而實現物質循環發展。在這一生態經濟循環過程中,馬克思指出,要通過科學技術的投入和創新來實現經濟循環和生態循環,推動人類社會發展。
馬克思提出了生態人口論,他認為人口與生活資料消耗呈現正相關,隨著生產資料的增加,人口數量也呈現出增長趨勢。一旦生產資料沒有跟上人口增長速度,就必然會通過優勝劣汰方式減少人口增長,最終達到人與生產資料之間的均衡發展。要想實現自然資源與人口增長之間的動態平衡,就需要人類不斷更新科學技術,為人類社會發展創造必要的物質基礎。馬克思還深刻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到人類社會發展,為此應該從資源和環境實際出發,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
馬克思生態文明觀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價值引導
馬克思生態文明觀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從目前我國的生態環境看,自然環境破壞現象較多,自然災害頻發,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嚴重,水污染、工業廢物污染、城市霧霾等問題不斷涌現,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都造成影響。隨著人們對自然環境污染的逐步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環境問題,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國更是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逐步重視生態環境改造,加大東北地區黑土地保護工程,繼續深化三北防護林工程,推進西北地區水土流失改造,加強三江源頭治理,這些系統工程建設無不體現出國家對生態文明的重視,體現出馬克思生態文明觀的內在要求。因此,從理論層面看,馬克思生態文明觀正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引導,為生態文明建設指明方向。
馬克思生態文明觀是對馬克思理論體系的重大完善。馬克思理論體系包羅萬象,既有政治理論和經濟理論,同時也包括哲學理論和社會理論,這些理論成果構成了我們所熟知的馬克思理論體系,但生態文明理論作為馬克思理論的重要組成,也應該是馬克思理論體系的有機部分。深入研究和探討馬克思生態文明觀對于更加全面地科學理解馬克思主義具有重要價值。
馬克思生態文明觀對于指導中國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理論體系是實踐中走出來的理論體系,對于指導實踐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是有利于提升人民的生態觀念。堅持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根本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中國實踐是中國人民歷史性的現實選擇。當前,我國環境問題突出,給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的生產生活都帶來了較嚴重的影響,因此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基于歷史和現實的選擇。因此,我們要將馬克思生態觀作為與自然相處的基本思想觀念,在人民群眾中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提升人們的生態觀念和環保意識。
二是有利于科技創新發展。馬克思生態觀深刻指出,要通過科技創新實現循環經濟和生態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第一要務,是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重要基礎。國家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發展,將創新人才培養作為我國教育的重要方向,通過人才培養機制創新、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此外,要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從制度層面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創造有利條件。
三是有利于形成綠色生活方式。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穩步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對物質生活的追求更高。然而,很多人只知道向自然不斷索取資源,卻沒有看到周圍生活環境發生的變化,霧霾天氣、水資源枯竭等諸多問題日益出現。這些環境問題一方面是由于人們不合理的生活方式造成,另一方面由于人們沒有注意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沒有樹立起綠色生活理念而造成的。為此,應該用馬克思生態文明觀作為思想引領,通過自身學習改造,從個體的綠色生活開始,堅持綠色出行、綠色飲食、綠色購物,堅持從我做起,避免資源浪費,樹立正確消費觀念,轉變生活方式,踐行馬克思生態文明觀。
四是有利于形成綠色生產方式。馬克思生態文明觀曾深刻闡釋人與自然矛盾沖突及其后果,因此在馬克思生態文明觀指導下應該注重和諧發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堅持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發展,在向自然索取生活和生產資料的同時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新形勢下,要按照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生產方式的總體要求,進一步淘汰產能落后和污染嚴重的企業,堅持綠色GDP,將環境保護置于經濟發展之上,堅持科技創新與轉變生產方式相結合,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
綜上所述,馬克思生態文明觀內容豐富,寓意深遠,對于指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極高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其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品質和理論價值。當前,我國生態問題日益嚴重,只有尊重自然規律,堅持走生態文明治理之路,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態觀念,才能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有利條件,才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有利條件。
(作者單位:電子科技大學)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科學發展觀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歷程、機制、經驗和貢獻研究”(項目編號:15JD710024)成果】
【參考文獻】
①郭萌萌:《馬克思的生態觀及其當代價值》,《新西部(理論版)》,2016年第4期。
②常麗霞、韓雨辰:《芻議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及當代價值》,《學理論》,2016年第6期。
責編/孫娜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