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將為世界文化格局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也必將終結西方文化霸權,營造更為健康、公平、穩定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國將積極承擔大國責任,借助自身的國際影響力,構建和諧、互信的國際文化,促進各國間實現更深層次的文化交流、理解、認同與融合。
【摘要】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將為世界文化格局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也必將終結西方文化霸權,營造更為健康、公平、穩定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國將積極承擔大國責任,借助自身的國際影響力,構建和諧、互信的國際文化,促進各國間實現更深層次的文化交流、理解、認同與融合。
【關鍵詞】中國文化 國際影響力 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化是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支撐。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撐,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發展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中華文化的廣泛認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重要一環,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應有之義。
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成果豐碩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正式提出了文化“走出去”戰略。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還將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和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作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基本手段。到目前為止,我國基本形成了政府與民間并舉、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并重、走出去與請進來并行的全方位、多層次和寬領域的文化交流開放格局,提升了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親和力、競爭力與影響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中國政府大力推動孔子學院、中國圖書對外推廣工程、“歡樂春節”活動等文化交流載體建設,廣泛涉及文學、藝術、教育、科技、體育、影視、出版、文物、民族、旅游等各個領域,加深了各國對中國文化歷史與發展成就的了解,增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
一些文化精英以自身的形象和作品詮釋中華文化。青年鋼琴家郎朗以音樂演繹文化,影響超越了音樂界,被稱為“極具特色的中國名片”。莫言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讓世界更加關注改革開放之后的當代中國文學。
中國媒體的海外發展取得積極進展,《人民日報》和中國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國家媒體的節目在海外影響力日益擴大。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已經能用64種語言,通過調頻廣播、衛星電視、互聯網、移動終端等新的傳播平臺向全球傳播信息。
文化出口產品和服務的國際競爭力明顯提升。2016年,中國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885.2億美元,其中出口額達786.6億美元,順差達688億美元。文化服務出口中,文化娛樂和廣告出口額54.3億美元,同比增長31.8%。
伴隨我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深入推進,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秶H先驅導報》就曾透過“春節全球化”解讀中國文化的崛起。2016年加拿大正式將春節列為法定假日,春節已在十余個國家受到官方認可。海外慶新年的方式已從華人華僑在華人聚集區的“自娛自樂”逐漸向當地民眾擴散,中國春節真正走向國際化。春節習俗的擴散標志著中國文化影響力的提升,推動了中華文化在全球范圍持續輸送和深入傳播。
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仍需進一步提升
中國的發展進步與新世紀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使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擴大。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認為,“近年來,中國通過廣泛傳播獨特的文化來提高吸引力和影響力,使中國軟實力一直處于上升趨勢”。但是,與我國經濟建設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我國仍然存在文化國際影響力不夠大、國際話語權不強的問題,給中國的和平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造成了極大困擾。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仍然主導當今世界。在目前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中,西方價值觀仍然居于主導地位,并積極向世界拓展,增強控制權。西方文化霸權的長期滲透,也出現了世界范圍內的西方文化崇拜。由于我國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與西方國家不同,一些西方媒體至今仍習慣用冷戰思維來看待中國,他們往往從一些政治性文化問題入手,頻頻發起攻勢。人權、宗教、環境等問題一直是某些西方國家向中國施壓的砝碼。近年來,為了爭奪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好萊塢不惜屈尊,用中國角色、以中國為背景來迎合中國人,但強勢的好萊塢作品灌輸著極強烈、極堅定的美國文化、美國精神。在西方國家輿論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中國的聲音被壓制。幾十年冷戰帶來的中西方民眾心理上的距離感,以及對中國快速發展帶來的不習慣相疊加,均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西方社會對中國的認知與態度。在西方主導國際話語體系和片面宣傳下,出現各種所謂“中國威脅論”,中國的形象被歪曲、遭丑化。
中國尚未形成與經濟地位相匹配的話語體系。改革開放后,中國開展全方位的對外文化交流,主動融入了西方主導的世界體系之中,學習和引進發達國家的現代觀念和文化成果,一方面豐富了中華文化的養料,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當代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在西方的話語壟斷下,中國經典被遮蔽,中華文化被忽視。不少人在學習西方時,迷信“西學”,對中華民族自身的優秀傳統文化漸漸生疏,不關心中國的現實,找不到文化自信;更有甚者“挾洋自重”,將西方的價值觀視為決定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治世良方”而大肆渲染。與當代中國的快速發展、巨大轉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缺少體現和解釋自己的話語體系,文化思想理論不足,國際話語權薄弱。
我國對外文化傳播能力不足,尚不能適應世界格局的發展。歐美等西方國家依據不斷創新的技術優勢繼續拉大與發展中國家的距離,產生了文化傳播優勢和新的數字鴻溝,牢牢掌握著國際輿論的主導權。目前,四大西方主流通訊社——美聯社、合眾社、路透社和法新社每天發出的新聞信息量占據了整個世界全部發稿量的80%。而我國缺乏國際化文化傳播機制、標志性文化傳播人物以及世界性文化品牌,對新媒體的掌握和運用能力不足,缺乏有力的競爭手段和傳播實力,阻礙了中國對外文化傳播的發展,難以爭奪國際話語權。2016年,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關世杰教授曾經對外國受眾了解中國的渠道進行研究,在美、德、俄、印、日五國,80.7%的受訪者通過“本國傳媒”(即受訪者所在國家的傳媒)了解中國;而位居第二位、第三位信息來源渠道的竟是“中餐館”(25.8%)和“中國商品”(24.6%);“中國大陸傳媒”僅居第九位(8.65%)。這一方面說明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絕不僅僅是文化部門、媒體機構等直接相關部門的工作,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文化傳播能力的不足。
對外文化交流形式較為單一,形式和內容亟待提升。從交流內容上看,傳統內容多,當代內容少,思想性不強、內涵不足,既代表中國特色、又符合國外民眾審美取向的項目和作品比較少;從交流形式上看,多以舞臺藝術和展覽為主,深層次交流較少;從交流途徑看,政府舉辦多,市場推動少;從交流主體看,政府出面組織多,民間力量參與少;從受眾來看,華人華僑參與多,融入主流社會還不夠。要在國際文化交流中處于優勢地位,文化符號輸出只是起步,思想層面的輸出才是關鍵。對外文化交流的核心是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文化傳播中如何體現中國的核心價值,表現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呈現中華文化的道德品格,反映現代化中國的文化氣質,為渴望了解中國的朋友打開一扇門,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文化產品競爭力不強,貿易發展后勁不足。當前,我國文化產品思想性不強、內涵不足、品牌意識薄弱、理念不鮮明,反映中國當代文化成就、中國人民精神面貌的產品不多,國際市場上過于依賴海外的渠道商,走向國際市場的能力還不夠強。具有核心競爭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效應的企業和產品匱乏,產學研沒有形成有效的相互激勵的鏈條,缺乏依靠資本和品牌運營帶動產品出口的高端貿易模式。涉外文化人才匱乏,尤其是缺乏熟悉國際文化市場、了解國際運作模式和規律的經營管理和文化傳播人才,運作上受制于人,無法做到主動、有效和定點地投放自身文化產品。當前,相當比例的國外民眾對中國文化表現出一定興趣,但對中國文化產品的接觸和消費意愿不高,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國文化產品的供給和外國民眾的文化消費需求存在脫節,既代表中國特色、又符合國外民眾審美取向的項目和作品比較少。對外文化交流的受眾仍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于華人華僑,融入國外主流社會的程度還不夠。
邁向2030年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提升途徑
在國際文化交往與競爭中“西方主導、西強我弱”的局面短期不會改變,但是,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較之以往有了更好的條件和基礎。一是西方霸權面臨衰敗,世界逐漸轉向多極化格局,文化多樣化形態持續深化,尤其是2008年以來西方國家出現的嚴重金融危機引起了西方學者對西方話語體系的反思。二是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偉大成功,對人類探索社會發展道路、社會發展理論和社會制度的獨創性貢獻,為中國話語體系奉獻了諸多具有世界意義和獨特價值的概念和思想理論。三是隨著中國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并獲得廣泛響應,世界更加關注中國,也需要了解中國。在這種歷史契機下,可以逐步把中國的發展優勢轉化為話語優勢,努力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形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文化軟實力。
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也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一環。中共十八大報告要求,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中發展中華文化,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與自信。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并提出了發展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提升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除堅定不移地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外,還必須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保持文化清醒,樹立文化自信。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撐,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但中華文化的內涵到底是什么?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文化?必須要保持清醒。1940年1月,毛澤東在闡述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時,提出要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從個人層面講,文化應該是提升人民素質、融入群眾生活的文化;從國家層面講,文化應該是推動國家的發展、體現民族精神的文化;從全球層面講,文化應該是鼓勵包容并茂、屹立國際舞臺的文化。文化的發展最終體現為人的發展,核心在于培育和弘揚主流價值、提升國民素質、推動社會發展、提升國家軟實力,進而增加文化的國際魅力。開展對外文化交流,要努力建立自身的話語體系提升國際話語權,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
其次,要優化傳播方式,注重潛移默化。在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實施過程中,我們往往習慣從自己的角度來選擇內容,希望傳播某種理念、表達某種聲音,而不太顧及國外受眾的接受習慣、審美需求,最終因缺少互動和共鳴,收效不大。文化的傳播,美在潛移默化。例如,2012年首播的電視專題片《舌尖上的中國》,生動講述了各地的美食生態,表現了中國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人生追求。國外觀眾在欣賞美食、聆聽故事的同時,對中國有了更多的認知、良好的印象。因此,要構建現代傳播體系,重視非專業性的傳播媒體、新興媒體及其他人際傳播和跨文化傳播渠道,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尤其是要找到中外共通的文化表達方式,使承載著我國核心價值觀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與外國民眾的文化消費偏好相契合,使深刻的中華文化意涵有效輸入到外國民眾的觀念中,實現其應有的意識形態傳播的效果。
第三,要加強統籌整合,強化民間交流。針對當前對外文化交流中出現的主體多元、活動分散、缺乏統籌的問題,建議加強統籌政府各部門對外文化交流活動,鼓勵社會民間團體廣泛參與,實現資源互補、平臺互用、信息互享,形成對外文化傳播的合力。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政府作用,重點加強駐外使領館、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孔子學院、海外中文媒體、華僑團體等機構在文化傳播領域的統籌整合,形成對外文化傳播的強大合力。另一方面,要鼓勵并調動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而非事事都由政府出面。許多文化交流活動,其實可以在政府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交由各種社會組織、研究機構、文化團體等來完成,即盡可能多地讓社會組織出面,政府則在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除了代表國家形象的重大活動外,政府應該做好“隱身人”。
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將為世界文化格局帶來新的活力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于2012年發布報告《全球趨勢2030:變換的世界》指出:“隨著亞洲各中產階級人數的增長,亞洲文化的影響力將在2030年超越歐美文化,而中國也將超越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屆時,將不會再有霸權國家。”根據該報告,當下西方文化居于世界文化格局的主導地位,而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復興有望扭轉這一局面。考慮到我國近年來在文化、經濟領域的加速發力,中國文化重回世界文化舞臺中心位置的時間還有望提前。
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將為世界文化格局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近年來,中國文化出口行業也正在多方面挖掘本土文化潛力,打造中華文化品牌。伴隨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及相關政策的推進,外國文化消費者對中國文化產品的需求正呈現出顯著增長的態勢,我國圖書、電影、電視節目的出口將在2030年的國際文化產品市場占領更大的市場份額。文化產品和服務也將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和出口貿易的重要內容,我國文化市場規模及文化貿易出口額也必將完成對美國的趕超。
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也必將終結西方文化霸權,營造更為健康、公平、穩定的世界文化格局。在世界各國意識形態領域不斷碰撞和博弈的當下,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強國際話語權,向世界分享中國視角,增加國家間的互信與合作。同時,中國卓越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也為解決日益復雜的國際問題貢獻智慧,積極促進國際秩序建構。中國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強調采取開放態度,秉承兼容并包的文化傳統,尊重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保護和發展自己文化的權力,為國際關系的處理帶來新思路,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隨著2030年中國重回世界文化舞臺的中心位置,中國將積極承擔大國責任,借助自身的國際影響力,構建和諧、互信的國際文化,促進各國間將實現更深層次的文化交流、理解、認同與融合。
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諸多文化精髓在當下仍具有普遍意義,當今全世界取得的成就都離不開中國文化的影響。耶魯大學教授保羅·肯尼迪認為,“在近代以前時期的所有文明中,沒有一個國家的文明比中國文明更發達,更先進”。我們必須要提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弘揚傳統優秀文化,以增強中華文化的親和力、吸引力和輻射力,增強中國在全球事務中的話語權和主導權,維護中華文化作為世界主流文化的地位,最終促使中華文化在全球范圍獲得認同。
(作者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關世杰:《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調查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責編/宋睿宸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