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背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發出的總動員令,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一項極為嚴肅而艱巨的政治任務。目前全國各地正在全力以赴按照中央的要求,結合自身的特點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現在,扶貧開發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為深入了解精準扶貧的有關情況,總結其有益經驗,5月底,人民論壇雜志社組織國家發改委、中央黨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專家學者,深入福建省一線進行精準扶貧工作調研。
福建地處我國東南部、東海之濱,是中國大陸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境內山地、丘陵占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依山傍海的特殊地貌造就了福建省沿海城市發達,而內陸多山地區封閉、落后、貧困的現狀。統計顯示,福建省2010年貧困人口140萬,脫貧攻堅任務較為艱巨。
福建是全國較早實施扶貧開發的省份,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閩工作期間,就大力推進脫貧致富工作。一直以來,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改革創新引領扶貧方向、以開放意識推動扶貧工作”原則,發揚“弱鳥先飛、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精神,持之以恒地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截至2016年底,福建省貧困人口已由2010年的140萬降至20.44萬人。
調研表明,福建省能夠順利完成脫貧攻堅各項重點工作,其主要做法是:切實落實了五項扶貧舉措,創新形成了三大機制模式,做到了“四到位”、“六精準”,實現了由“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由一般性扶貧向精準扶貧的兩大轉變。切實將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的精準化理念貫穿于扶貧工作的全過程,取得了巨大成效。
五種扶貧舉措,探索精準脫貧新路徑
加強黨建扶貧,黨建引領成為精準扶貧的核心力量。在脫貧攻堅“大會戰”中,福建始終重視黨建引領效用的發揮,把加強黨的建設與扶貧開發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圍繞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扶貧。通過配備脫貧攻堅的骨干力量,選派干部組成駐村工作隊,對貧困戶實行精細化幫扶。在壽寧縣下黨鄉革命老區下黨村,村第一書記曾守福和村兩委班子,抓住茶葉這一傳統產業,帶領村民開發“扶貧定制茶園”,通過認購茶園、APP跟蹤全過程、標準化生產和打造“下鄉的味道”自有品牌等運營模式,改變原有零散的種茶賣茶方式,讓成立的專業合作社組織村民按標準化程序科學種植,并引入專業公司進行推廣銷售,實現增產增收,村民可支配年收入從2014年的4600元增長到11000元。通過發揮黨員先鋒作用,示范引領推進精準扶貧。如政和縣石屯鎮松源村黨支部書記袁云姬,2013年組織發動9名婦女,建立石圳“巾幗美麗家園”建設理事會,帶領村民搞衛生、挖溝渠、搬走堆積30多年的垃圾山,鼓勵村民種植采摘園和茉莉花,發展手工制茶作坊, 徹底改變了村容村貌,村民生活也走向富裕。
發展特色產業,產業扶貧成為脫貧致富的主要手段。針對貧困戶自身發展能力較弱,缺項目、缺產業、缺就業崗位的實際情況,福建在精準脫貧過程中,根據各地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大力實施產業扶貧,因地制宜開展特色種植、養殖和傳統手工業,扶持建設了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農業基地,幫助農戶實現就地脫貧。在永泰縣梧桐鎮春光村,當地通過“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扶貧模式,建成蜜蜂養殖基地和春倫茉莉花基地,帶動貧困戶發展生產,增加收入。這種由龍頭企業帶動,建成產業扶貧示范基地的方式,成為帶動這里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主要路徑。在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農產品加工、“農家樂”、林下經濟等特色產業項目之外,福建省還開創性發展出“文創扶貧”、“電商扶貧”等扶貧模式。屏南縣雙溪安泰藝術城,是一個集藝術教育、學術交流、文創體驗、交易市場及文化旅游為一體的“藝術城”,目前已培訓貧困戶215戶、殘疾人226名,涌現出沈明輝、薛美蘭等一批殘疾人畫家,已累計賣出學員畫作5000多幅,總值100多萬元;帶動游客5萬多人次,帶動相關產業收入達2000多萬元。這種“文創+旅游”的扶貧模式,通過引進文化藝術人才、充分利用古村落的特色資源、發揮“互聯網+”優勢,真正踐行了“文化惠民”政策,助推當地經濟社會實現科學化、跨越式發展。
借力信貸資本,金融扶貧成為脫貧致富的重要杠桿。針對各地貧困戶普遍存在資金需求小、融資擔保難、還貸能力低、融資需求多元化的現狀,福建省創新扶貧開發融資模式。一方面,積極探索建立了縣、鄉(鎮)、村三級貧困戶精準信息數據系統和服務組織,借力金融扶貧貸款平臺,為貧困農戶提供小額信貸擔保、信用評價等相關金融服務。如龍巖市組建成立的長汀縣扶貧開發投資公司,注冊資本金5000萬元,作為扶貧開發投融資及擔保平臺,首期轉入小額信貸擔保金1200萬元,較好地解決了貧困戶搬遷建房和發展生產資金短缺問題。另一方面,積極發揮各地農村信用合作社在金融精準扶貧方面的作用,為企業、貧困戶提供優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助力企業永續發展。例如,屏南縣農村信用合作社創新推出的“福澤卡”、“普惠卡”等信貸產品,運用人民銀行扶貧支農再貸款資金,重點加大福建大興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扶持力度,采取“公司+基地+貧困戶”、“家庭農場+貧困戶”等扶貧模式,帶動錐栗種植戶268戶,38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并先行墊付農資,免費為貧困戶提供技術培訓,提高貧困戶種植積極性。在直接的資金幫扶外,福建省還積極創新資產收益多樣化機制。通過引導貧困戶盤活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等,創新扶貧資金量化折股增收、入股分紅增收等機制。在屏南嶺下鄉千畝高優示范園區,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獲得土地租金,再入股年底獲得分紅收入,同時在園區內務工取得相應報酬,多樣化的增收模式,讓貧困戶早早脫了貧、穩賺錢。
實施造福工程,搬遷扶貧成為穩定脫貧的有效途徑。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現實困境的有效脫貧途徑。福建80%的面積是山地、丘陵,在高山、偏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地質災害點的自然村長期貧困落后。通過實施扶貧搬遷,把造福工程與小城鎮發展、工業園區開發、美麗鄉村建設、生態保護、災后重建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注重解決群眾搬遷后產業發展、就業創業等后續服務保障問題,做到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長汀縣麻陂安置區項目建設、庵杰鄉“圓夢小區”安置建設等一系列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順利實施,有效改善了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搬遷群眾增收脫貧,群眾通訊難、就學難、就醫難、娶親難等問題也得到較好解決,搬遷群眾年均收入實現15%以上增長,明顯高于當地平均水平。1994年以來,福建省委、省政府連續24年將造福工程扶貧搬遷列為為民辦實事項目,截至2016年底,累計搬遷改造157萬人,整體搬遷7200多個自然村,群眾脫貧成效明顯。
構建保障體系,健康教育扶貧成為脫貧減貧有益補充。 進一步推進精準扶貧健康扶貧,圍繞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構建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精準扶貧醫療疊加保險等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充分發揮醫療和保險疊加政策效應,減輕貧困人口醫療費用負擔,有效緩解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政和縣外屯鄉村民陸定妹曾因妻子突發腦溢血花掉25萬元醫藥費,當時自付部分達20余萬元。加入新農合后,報銷補還8萬元,又經過大病統籌、意外險、當地慈善總會的捐助等多層保障體系的幫扶,才使其渡過了難關,脫了貧。對因學致貧的,實施教育扶貧工程,給予免除學雜費、提供助學資助、就業幫扶等支持,做到扶貧與扶智相結合。比如永泰縣就較為注重教育扶貧工作,積極落實各類教育優惠政策,鼓勵成立民間教育基金會,資助優秀貧困學生。
三大創新模式,開創特色脫貧新格局
信息化管理,建立大數據“精準網底”機制。以精準扶貧為“網”,貧困戶為“網底”,實行“精準識別、干部到戶、服務聯網”的脫貧攻堅精細化、信息化管理。一是大數據管理貧困戶。應用大數據技術整合分散信息,構建大數據扶貧系統和服務平臺,做到精準識別貧困戶、精準分析致貧原因,因戶因情施策。二是精準建檔立卡。建立農村扶貧、農村低保、社會救助一體化監測管理平臺,常態化抓好信息系統動態管理,做到建檔立卡不漏一戶一人。三是做好三級聯動服務。成立縣、鄉、村精準扶貧服務中心,建立脫貧攻堅“互聯網+”指揮調度體系,統一“線上線下”指揮調度。屏南縣新入駐的精準扶貧服務中心,可實現精準調度、“精準網底”大數據的日常管理,還可為群眾提供政策宣傳、業務培訓等服務,為脫貧致富提供全方位支持。
資源整合,開發精準扶貧互益共贏幫扶模式。通過深化山海協作,利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與山區落后地區的資源差異,實現優勢互補,推動精準扶貧、產業共建園區、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在項目招商、技術幫扶、產業鏈延伸、資金落實和用工幫困等方面實現“共建”。長汀縣與晉江市開展山海協作,通過共建工業園區,規劃建設了13家規模上億企業落戶投產;通過結對幫扶,建設水土流失治理、民生保障等項目,建成高標準水土保持示范園;通過實施新村結對,推薦晉江經濟實力較強的8村與長汀水土流失治理重點8村結對幫扶,帶動8個鄉鎮產業發展,有力促進兩地共同繁榮。
合力幫扶,構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社會扶貧體系。堅持內引外聯并舉,搭建全社會力量參與的精準扶貧工作平臺,形成“挖掘潛力激發內力、借助外力集聚合力”的良好格局。通過資金幫扶、智力扶助、項目援助等具體舉措,吸納各類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工作,形成幫扶合力,為貧困戶脫貧致富提供技術、產業、資金等各類支持。例如,安溪縣開展的“百企聯百村幫千戶”精準扶貧行動,截至目前,共發動136家企業、商會、海外會館,結對幫扶101個村,1152戶3820人獲取幫扶資金1600多萬元。通過開展“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技能培訓,不斷提升貧困戶就業創業能力。據統計,福建省近年來每年培訓的貧困勞動力達4萬多人次,其中95%實現了就業創業,有效增加了貧困人群的就業收入。
四到位六精準,展現攻堅脫貧新氣象
四到位。思想到位:福建省全省上下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新時期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堅持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融入全省工作大局,把脫貧攻堅作為最重要的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堅持以貧困村為主要戰場,以實現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為主攻方向,緊盯目標、精準發力、攻堅克難,真正在脫貧實踐中,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扶貧戰略思想,使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重視到位: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指引,在精準脫貧落實過程中,注重五大發展理念的現實指導意義,通過夯實基層治理基礎,實現脫貧攻堅工作的有效、有序推進,實現精準扶貧和全面脫貧的推進過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調相一致。措施到位:加強基層黨建,制定政策清單,創新工作載體,對標靶向施策,助推穩定脫貧。投入到位:基層組織力量投入到位,各項保障措施到位;規劃布局到位,真正舉全力集中攻堅脫貧。
六精準。一是精心組織。做好頂層設計,推出《關于推進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福建省“十三五”扶貧開發專項規劃》等政策部署,組織骨干力量,聚集“精準”二字,實現因人因戶施策。二是精細規劃。制定脫貧攻堅任務時間表,嚴格下達脫貧攻堅責任書,分階段、分等級將任務細化、小化,各個擊破。三是精心實施。在發展產業扶貧過程中,精心做好責任劃分,明確企業、支部和貧困戶各自任務,確保產業鏈有序運作,穩增致富。四是精深參與。深化干部掛鉤幫扶,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黨員示范崗設在致富項目上。不僅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還積極發動全社會力量加入脫貧攻堅戰。五是精準減貧。干部黨員深入扶貧一線,通過建檔立卡全面了解各貧困戶的貧困情況,切實做到分類分層施策。六是精準監督。嚴格各級督查考核管理,加強扶貧資金管理及監督檢查制度建設,并制定年度考核辦法,有力推動各項扶貧工作落到實處。
調研組認為,福建在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的具體實踐中,認真落實黨中央關于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取得了脫貧攻堅“大會戰”的階段性勝利,其形成的成功做法和寶貴經驗,對于東西部其他地區扶貧開發工作的開展和實踐,有著較大的指導意義和借鑒價值。
三點調研啟示: 構筑長效扶貧新機制
啟示一:精準扶貧和全面脫貧工作要走向機制化、體制化
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涉及到金融支持、社會救助、產業發展等多個領域,要形成完整的精準扶貧體系。福建在精準扶貧與全面脫貧中表明,各地在脫貧攻堅具體實踐中,應針對各類脫貧舉措,如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職業技能培訓、整村推進、易地搬遷、保障兜底等扶貧開發工作的“主軸”,建立完善的體制、機制,確保這些舉措有序開展,順利實施,將“扶貧脫貧”任務,變為培育地方經濟新增長極,在經濟結構和產業調整上,找到貧困地區新的“效益生長點”,從而形成規模效應,給區域經濟的下一步發展,帶來新的空間和機遇。
啟示二:精準扶貧和全面脫貧工作要堅持共享理念,依靠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共享發展的理念,共享發展要守住民生的底線,即要“拉回”在底線掙扎的貧困戶,幫助農村貧困人口“摘帽脫貧”。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補齊的短板,也是踐行共享發展理念題中應有之義。貧困人口要“真脫貧”,黨委政府、黨員干部就要“真扶貧”。但是,解開貧困枷鎖,歸根到底,還是要靠貧困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脫貧攻堅必須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摒除“等靠要”的思想,在理念、政策和輿論等各個方面全面發力,營造一個主動脫貧致富的氛圍。在脫貧攻堅實踐中,還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人民群眾在脫貧致富路上,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啟示三:精準扶貧和全面脫貧工作要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協調推進
當前,我國正處于新型城鎮化快速推進時期,貧困地區要抓住優惠政策疊加的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潛力,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精準扶貧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協調推進,互動發展。將交通、資源、生態等要素的城鄉規劃與當地扶貧開發計劃、產業發展、項目實施等相關規劃結合起來,建立完整的城鎮化規劃體系和脫貧實施整體方案,實現兩者協調推進。貧困地區要積極利用區位優勢,發展新型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各地應充分挖掘貧困地區種植各類農副產品和發展生態休閑旅游業的資源潛力,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電商、物流等新興服務業,探索多元化扶貧模式,在脫貧致富的同時實現城鎮化。
(調研組成員:陶建群 劉時安 劉芋藝 孫易恒)
責編/劉芋藝 孫易恒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