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從嚴治黨日漸深入,為了改善“為官不為”現象,應堅定理想信念,強化宗旨意識,引導“為官想為”;完善考核評價與權責機制,鼓勵“為官敢為”;加強本領學習與鍛煉,促進“為官能為”。
【關鍵詞】“為官不為” “為官敢為” 理想信念
【中圖分類號】D668 【文獻標識碼】A
“在其位謀其政”是古往今來為官的一種理想狀態,社會發展到今天,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從嚴治黨的背景之下,對“為官任性”現象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但也引發另一個問題,即“為官不為”。“為官不為”主要表現為“不想為”“不敢為”和“不能為”三個方面,極大地削弱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將黨與人民群眾的利益置若罔聞,必須要引起重視。新形勢下,正確認識“為官不為”現象的成因,提出有效的治理策略十分關鍵,是服務型政府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雙重需求。
黨員干部“不想為”“不敢為”和“不能為”的現實成因
受傳統行政文化影響,部分黨員干部理想信念不堅定。中國傳統的行政文化來源于中庸之道,與儒家思想的“入仕為官”和“審時度勢”是分不開的。傳統的文化觀念發展至今仍然有非常廣泛的社會影響力,要求為官者不僅能夠做好官,同時也要求為官者要張弛有度,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說的就是這種為官之道。傳統的行政文化觀念倡導人與人、系統與系統之間的和諧狀態,然而,這種絕對意義上的和諧,往往會出現為官者“退縮”的現象。歸根究底,產生“為官不為”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理想信念的不堅定。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如果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那么我們的干部隊伍就會得“軟骨病”,在理想的前進方向失去動力,產生得過且過的心態,對人民群眾的服務往往“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正是由于缺乏堅定的理想信念,使得個別黨員干部失去了擔當和責任感,甚至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讓“為官不為”現象得以蔓延。
黨員干部考核評價機制、權責機制不健全。少數黨員干部在為官方面“不敢為”,這與黨員干部考核評價機制與權責機制不健全有著直接關系。一方面,黨員干部考核評價機制的不健全影響各級黨員干部的行為取向與選擇,同時對黨員干部的選拔與淘汰也會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使黨員干部中的先進與后進人員缺乏激勵。尤其是在考核指標上較為籠統,以致于很多踏實肯干的“有為”干部沒有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黨員干部權責機制的不健全給從政環境蒙上了一層陰影,問責制度的不完善客觀上給一些庸官和懶官營造了生存環境。個別黨員干部抱著“不做就不會錯”“做的越多錯的越多”“做錯了就會被處分”等思想,他們安于現狀、缺乏擔當、得過且過,這種“隱性失職”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助長了黨員干部“為官不敢為”的氣焰。
傳統的工作理念與形式,難以滿足當前“為官有為”的實際需求。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后帶來了多層次、多領域的矛盾與沖突,這種背景之下,給黨員干部的素質與能力要求提出更高的考驗,不僅要求黨員干部在工作方面有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還要求黨員干部在工作過程中有所創新,并掌握現代信息技術與管理技能。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個別黨員干部在個人能力與素質方面出現短板,他們在面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多方面的變化之時仍然表現出對傳統工作思維和方式方法的依賴,甚至會對新形勢下的事件處理產生束手無策的恐慌感,對新的處理方式、方法“不會用”,也“不會為”。還有的黨員干部在工作中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愿意在基層工作與群眾工作中施展抱負,但苦于能力限制,難以勝任工作,更不用說在崗位中有較為突出的作為。
引導黨員干部“為官想為”“為官敢為”“為官能為”
堅定理想信念,強化宗旨意識,引導“為官想為”。徹底解決黨員干部精神思想方面的“缺鈣”現象,應堅定理想信念,強化宗旨意識,從而引導“為官想為”。一是要通過干部教育的加強來促進引導。積極在各級干部學院、黨校等學習基地加強對黨員干部思想上的改造,并積極組織黨員干部參與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使他們在思想上提高黨員意識,行為上提高黨性修養,引導他們在開展基層群眾工作中增加價值體現,從而促使他們將被動的“要我為”思想轉變為主動的“我要為”。二是通過職業道德建設和學習先進典型,提高黨員干部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鼓勵他們以多種形式投入到勤政愛民的實踐工作中去,徹底解決思想上的“入黨為什么,當官做什么”問題。三是倡導學習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有關“為官不為”的講話,理解其中的重要內涵和方法,強化宗旨意識,明確為官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誰”“如何為”等,使黨員干部與黨中央的思想路線趨于一致,從而切實將堅定的理想信念與宗旨意識落實到為人民服務的行動中來。
完善考核評價與權責機制,鼓勵“為官敢為”。完善考核評價與權責機制,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敢想敢干”作用,為黨員干部的“為官敢為”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為一些“敢做敢為”的干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第一,要構建完善的考核激勵制度,破除傳統落后的考核制度,建立科學化的考核指標體系,實現多元化考核方式,采取動態考核、反向考核、個性考核等,強化考核的激勵作用。第二,推行行政權力法治化執行,建立完善的問責制度和程序清單,明確法定條件的必備職責,實現問責過程的常態化運行,對“為官不為”的官員加大問責力度,并對其按照相關規定堅決處理。第三,完善黨員干部選拔和淘汰制度,在黨員干部選拔方面要求公正、公開、公平,采用競爭性機制,將那些想干、敢干、能干的黨員干部提拔上來,為黨員干部隊伍增添新的血液活力。與此同時,在黨員干部淘汰方面實現“劣者汰”和“庸者下”,肅清黨員干部中的“為官敢為”障礙。第四,營造良好的黨員干部隊伍“為官敢為”氛圍,為他們的“敢為”提供有效保障。改革與發展在不斷的摸索中前進,因此,建立黨員干部的試錯免責制度也同樣重要,對一些敢干而又失敗的黨員干部給予適當的免責,從而為他們“為官敢為”免除后顧之憂。
加強本領學習與鍛煉,促進“為官能為”。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現實需求,要求黨員干部在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方面有堅實的基礎。因此,黨員干部隊伍應加強本領學習與鍛煉,有效促進“為官能為”。一是要加強理論基礎學習,通過對馬克思主義、黨的方針政策的學習,將執政方法內化為執政能力,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式和改革發展問題能夠做到辯證思維,從而運用新理念、新方法解決現實問題。二是加強集體學習、交流學習,對黨員干部的執政現狀進行全面的綜合考量,明確黨員干部在能力與水平上的缺陷,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理論與實踐培訓,提高思想意識和專業素養。三是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在不斷的考核評價過程中汲取經驗教訓,將學習貫穿到工作實踐的全過程中。例如,黨員干部可以深入到基層群眾當中,搜集百姓的真實情況,指引自己在工作中作出“接地氣”的決策,進而能夠切實做到為人民服務。四是注重多元化能力的培養,促使黨員干部綜合能力快速提升。如在經濟發展方面深入理解經濟發展形勢,培養戰略研判能力和市場經濟規律把握能力。在社會發展方面培養社會發展規律把握能力、法治工作能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治理能力等。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需要改革發展與全面從嚴治黨“兩頭緊”,同時警惕“為官不為”現象,通過思想意識、制度機制、本領學習的治理方式來實現為官的“想為、敢為、能為”,真正將執政行為落實到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上來。
(作者單位:中共重慶市萬州區委黨校)
【參考文獻】
①楊曼:《“為官不為”現象的現狀、成因及治理對策》,《黨政干部學刊》,2016年第5期。
②高傳晉:《新時期“為官不為”的現狀、成因與治理對策研究》,《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
③徐行、魏鵬:《“為官不為”現象的特征、原因及其治理》,《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
責編/肖晗題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