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誕生之日起,我國航天事業就在走軍民融合之路。2012年起,我國積極鼓勵軍民融合。當前,全球航天技術已邁入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階段,必然要進入廣泛的商業化應用階段。隨著我國航天產業進入政策密集期,火箭和衛星領域逐步向民營資本放開,中國的商業航天開始破冰起航。
技術人才、資本、政策是橫在一般商業火箭公司面前的“三座大山”。火箭公司憑借央企背景,依托航天科工四院成熟的型號產品、完備的配套體系和龐大的人才隊伍,有著得天獨厚的運營條件。2016年2月,在湖北武漢,航天科工四院所屬的國內首家按商業模式開展研發和應用的火箭公司注冊成功,快舟一號和快舟十一號火箭成為公司商業發射的主力型號。今年1月,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完成首個純商業發射任務,揭開了航天科工集團商業航天發展的新篇章。
航天科工集團敏銳地洞察到市場商機,認識到自己正在開辟的是一條國內商業公司尚未走過的路。在國內首個純商業發射任務中,政府未參與任何實際運營,只負責監管,而從火箭、衛星研制方到配套方、運輸商、保險商都是商業公司,大家靠一紙商業合同鏈接在一起。目前,火箭公司的業務包括三部分:火箭總體設計、火箭總裝集成以及發射服務承包。火箭公司面向商業航天發射市場推出快舟系列運載火箭:已承擔商業發射服務的快舟一號甲(KZ-1A)系列火箭;正在研發中,即將首飛的快舟十一號(KZ-11);其他大型運載火箭。快舟系列運載火箭具有“低成本、快響應、高精度、高可靠”等特點,在成本、可靠性、快速機動發射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但火箭公司的長遠目標卻不是靠火箭產品本身賺錢。我們要降低成本,提供最廉價的火箭,以拉動后續的衛星應用。
在航天技術實現廣泛商業化應用的關鍵階段,火箭公司以“三創新”為抓手,闖出了“航天質量管理+民企靈活運營”的全新研發模式之路。基于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三創新”理念,著力“結構與功能一體化、系統與分系統集成化、硬件與軟件相互滲透化”的“新三化”設計,采用標準化思維,引入民營企業高效、靈活的經驗及技術。通過開放合作,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市場參與,項目的資金來源是商業自籌,參與企業大部分是民營企業。火箭發射還購買了商業保險,整個運營過程,配套廠商都嚴格遵照商業契約精神來履行。
2016年8月,航天科工集團與湖北省武漢市共同建設的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已獲國家發改委批復。這是我國首個國家級航天產業基地。基地以發展商業航天為主導,預計到2020年,將形成年產50發運載火箭的能力以及年產140顆商用衛星的能力,力爭在2020年產值達到300億元。
中國航天的軍民融合腳步正在加快,商業航天將會吸引更多人才、資本和企業加入,共享“太空經濟”紅利。希望集結更多的人才、資本進入這一領域,促進我國航天事業取得更大的發展。
責編/張虹 賈娜 美編/李祥峰 李智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