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人民智庫 > 智庫動態 > 正文

十八大以來我國區域戰略的創新發展

習近平同志指出,下好“十三五”時期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與時俱進、科學決策,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創新性舉措,我國區域發展呈現由不平衡向趨于平衡、由不協調向日益協調轉變的良好態勢。

把協調發展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發展理念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中的一個重大建樹是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建立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深入把握的基礎上,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其中,協調發展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它既是治國理政的基本發展理念之一,又是推進各項工作的一個具體要求。貫徹落實協調發展理念,在宏觀和戰略層面,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在協調發展中拓展發展空間;在微觀和戰術層面,必須統籌兼顧,著力補齊發展短板、克服瓶頸制約,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堅持協調發展的一項核心內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為此,要站在全局高度認識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區域發展不平衡會導致一系列矛盾和問題,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必須牢固樹立不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思想;把縮小地區差距作為一項需要持續推進的重大任務,著力解決區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推動落后地區加快發展,促進關鍵領域“填平補齊”;積極探索抑制地區差距擴大、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制度舉措,通過市場和政府的有機協同,形成動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

著力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內外統籌,先后提出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著眼于實現一體聯動和重點突破相統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經過幾年的努力,三大戰略取得了顯著進展。

“一帶一路”建設扎實推進,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制定了總體戰略規劃和一系列專項規劃,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整體設計和建設框架;以戰略對接為核心,與眾多相關國家和地區、重要國際組織簽署合作協議,形成了一批雙多邊合作規劃綱要,國際共識不斷凝聚;推進“六廊六路多國多港”建設,陸續開工建設了一批重大工程和建設項目,形成了豐厚的早期收獲;產能合作不斷擴展,建立了一批重要的合作園區、合作項目和多種合作基金,相應推動機制、標準、技術、檢測檢驗等的對接;教育、科技、衛生、扶貧、環保等領域的合作全面展開,民心相通的基礎逐步夯實。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著眼于解決“大城市病”和同質發展競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主要是:明確協同發展的方向和路徑,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規劃體系;著力攻克協同發展瓶頸,在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三個領域實行率先突破,不斷取得重要成果;加快構建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推動實施一批重大改革創新試驗;致力于補齊協同發展短板,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取得實質性突破;強化基礎設施支撐,一批重大工程和重要項目落地建設。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核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工作穩妥有序推進: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實行集中疏解和分散疏解相結合,推動一批疏解示范項目向北京周邊和天津、河北轉移。尤其重要的是,中央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這是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雄安新區與規劃建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一道,將在承接適宜功能和人口轉移、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將在建設綠色生態宜居城市,實現創新發展、協調發展、開放發展方面提供示范。

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國家相繼出臺了指導意見和總體規劃,明確了發展的方向、目標和重點。以此為基礎,制定了重點領域的專項規劃和實施方案,形成了系統的規劃政策體系。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行動、重點工程建設和制度建設全面展開,“共抓大保護”取得積極成效。以暢通黃金水道為依托推進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一批重點工程陸續開工。依托重要試驗平臺,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進一步培育形成一批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增長極。

在三大戰略的引領下,以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正在全面形成。

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在著力實施“三大戰略”的同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創新區域發展政策,完善區域發展機制,進一步促進區域協調、協同、共同發展。

繼續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優先位置。貫徹落實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指導意見和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建設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快內外聯通通道和區域性樞紐建設,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水平;加強產業平臺建設,促進優質生產要素流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和高新產業集聚;強化體制創新,優化政策支持,提升區域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推動開展各類區際利益平衡機制試驗,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出臺實施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近幾年,西部地區經濟增速在各大區域中一直保持領先態勢。

大力推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針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東北地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出臺了解決近期問題和推動中長期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規劃和政策文件,著力推動體制機制改革、經濟結構調整、科技管理創新和營商環境改善;支持設立多種類型的創新轉型試驗示范平臺,促進改革開放深化和新經濟新動能培育;出臺專門工作方案,推動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發達省市開展對口合作。在中央戰略與政策的大力推動下,經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目前東北地區經濟總體上已處于筑底回升過程中。

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制定實施新時期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并進一步強化支持政策體系,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建設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現代立體交通體系和現代物流體系;支持打造功能平臺,推動承接產業轉移,培育一批產業集群,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深化重點城市合作,培育壯大沿江沿線城市群和城市圈增長極。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環境下,中部地區一直保持較快發展,成為全國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推進重點領域改革試驗,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高地;推動產業進一步優化升級,促進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著力打造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支持深化改革開放,建立健全國際化管理體制,完善全方位開放型經濟體系,促進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探索陸海統籌新機制,不斷拓展經濟發展空間。經過努力,東部地區在調整轉型中進一步煥發了生機活力,在全國繼續發揮重要增長引擎和輻射帶動作用。

大力實施脫貧攻堅戰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升到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高度,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舉全黨全國之力實施脫貧攻堅,推動扶貧開發取得了顯著成就。

強化總體部署。黨中央召開高規格的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出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相關決定,印發并實施《“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和一系列專項規劃與政策文件。在全國開展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對貧困戶和貧困村進行精準識別,構建全國扶貧信息網絡體系,及時掌握實際情況。

明確工作責任。確立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硬性目標要求;建立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22個省區市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向中央簽署脫貧攻堅責任書,脫貧攻堅任務重的地區層層簽責任書、立軍令狀。

優化脫貧路徑。按照因人施策、因地制宜的原則,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與此同時,注重提高脫貧質量,建立健全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經過努力,按現行標準計算的農村貧困人口已從2012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6年末的4335萬人。

扎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遵循規律、順勢而為,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確立了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的建設思路。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不僅有力支撐著現代化建設,成為培育發展新動能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而且有效發揮著對區域和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為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圍繞解決突出問題推進改革、完善政策。提出著重解決好“三個1億人”問題,即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并相應出臺了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實施居住證制度、實施支持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政策等舉措。圍繞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機制、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難點問題,選擇不同區域的城市進行分類試點。2016年底,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到41.2%和57.35%,比2012年末分別提高5.9和4.75個百分點。

強化規劃引導,推動城鎮化空間格局不斷優化。制定了一批重點城市群發展規劃,促進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推動大中城市周邊就近城鎮化提速,促進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協調協同發展;加強城鄉統籌,注重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加快特色鎮發展,并將其與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區功能、特色產業發展和服務“三農”相結合。

充分發揮重大功能平臺試驗探索、引領促進和輻射帶動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續把重大功能平臺建設放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突出位置,進一步拓展領域、挖掘深度,充分發揮其試驗探索、引領促進和輻射帶動作用。

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等方面先行先試。目前,已分3批設立了1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自貿區等在建立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外商投資管理制度、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以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創新制度、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等方面形成的一些可復制的經驗和做法,已在區域或全國推廣。

繼續有序推進新區建設。充分發揮新區作為深化改革開放重要試驗田和落實新發展理念重要示范區的獨特作用。除了不久前設立的河北雄安新區,國家級新區已發展到18個,它們在發展中突出特色、強化創新、優化功能,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促進力量。

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圍繞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綠色生活,進行加快建設美麗城鄉的探索試驗。在綜合考量的基礎上,目前已選擇福建、江西、貴州三省作為試點先行地區。

此外,根據實際需要,著眼于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國著力推進臨空經濟區、海洋經濟示范區、產業承接轉移示范區、產城融合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驗區、開放合作試驗區等各具特色的功能平臺的設立和發展。

扶持特殊類型困難地區轉型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特殊類型困難地區跨越發展、轉型提升,著力補齊區域發展短板。

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專門制定指導意見和發展規劃,進一步完善支持政策,大力推動贛閩粵原中央蘇區、陜甘寧、大別山、左右江、川陜等重點貧困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積極支持沂蒙、湘鄂贛、太行、海陸豐等欠發達革命老區加快發展。

推動民族地區健康發展。加大財政投入和金融支持,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培育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進一步強化對口支援和幫扶。

推進邊疆地區開發開放。制定支持沿邊重點地區開發開放指導意見,建立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支持建設對外骨干通道,加快邊境地區城鎮化建設,大力推進興邊富民行動,邊疆地區發展進一步加快。

大力支持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出臺了推動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相關規劃和培育轉型新動能指導意見,安排資金支持資源型城市發展接續替代產業、擴大就業,一批資源枯竭城市實現了轉型發展。

積極推進獨立工礦區改造提升。在強化體制創新、盡力化解剝離相關歷史負擔的同時,加大政策和資金幫扶力度,開展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工程,支持獨立工礦區加快建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接續替代產業平臺,探索獨立工礦區改造提升、轉型發展的有效路徑。

促進生態嚴重退化地區保護發展。進一步實施退耕退牧還林還草等措施,探索建立多元化補償機制,推動開展區域間、流域間生態補償和水環境補償試點,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和責任終生追究制度,為地區生態恢復與保護提供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保障。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14日 07 版)

標簽: 區域   戰略   我國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