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和諧:京津冀共同的文化價值

核心提示: 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不應該忽略文化協調的作用。三地協調中,有多種價值觀會發揮重要作用,但和諧的價值觀是核心的,它要求三地在建構一體化過程中,既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強調地區之間、人際間的和諧,同時并不否認差異化的發展。

【摘要】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不應該忽略文化協調的作用。三地協調中,有多種價值觀會發揮重要作用,但和諧的價值觀是核心的,它要求三地在建構一體化過程中,既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強調地區之間、人際間的和諧,同時并不否認差異化的發展。

【關鍵詞】和諧 京津冀一體化 文化協同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識碼】A

文化協同在京津冀一體化中不應處于從屬地位

2015年,中央出臺《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成為人們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近幾年來,眾多專家不僅從經濟協同發展的角度進行了許多有益的理論探索,也注意到文化協同構成了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維度。

共同體的形成,經濟因素固然重要,但文化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德國著名社會學家滕尼斯在《共同體與社會》中對“社會”和“共同體”做出了獨創性的區分。滕尼斯認為,人類關系有社會形態和共同體形態兩種基本形態。社會通過個人選擇意志的理性權衡,并憑借權力、法律、制度等觀念組織建立起來的種種目的的聯合體,其基礎是個人、個人的思想和意志,是“一種機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而共同體則是基于持久的、真正的共同生活與共同記憶,以情感、習俗為紐帶,是“一種原始的或者天然的狀態”,直接體現了人類的本質意志,“是人的意志完善的統一體”。如果按照此種解釋來看待京津冀一體化,我們會發現,僅僅經濟上的協同只是形成了所謂的“社會”,還沒有形成“共同體”,沒有達到深層次的融合。

因此,當我們說要建立京津冀地區的“共同體”時,所指的并非物質性的生產生活,而是在“相互連結的意向”中的精神共同體,甚至是“想象的共同體”。三地區域經濟的一體與產業經濟的協同,作為一種共同生產活動,的確為“共同體”的建立提供了相應的現實條件。但另一方面,如果說在現代社會“建構”某種共同體是可能的話,也必然是一種有別于傳統而建立起來的一種觀念性的、文化的共同體。京津冀“文化共同體”的建立,只能以人的自我認同為目的。因此,建立京津冀的“文化共同體”,實際上是在建立一種真正的、屬人的共同體。只有達到該層次,才能真正實現三地深層的融合。

和諧:京津冀協同的文化價值觀

找尋三地共同的文化價值需要遵循以下四個原則:一是傳統,這種傳統應該立足于中國文化的傳統,而不是狹隘的燕趙一地。二是現代,黨和政府面對新的形勢,提出一系列的價值觀。三是世界,這種一體化并不是局限于中國的,是面向世界的,所倡導的價值觀必須為世界所認同。四是實用性,即真正能夠為三地一體化提供指導,實現價值與實踐的有機統一。基于此,我們認為和諧是三地協同的核心價值。

首先,“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自孔子以來,就強調“和而不同”,既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和諧,另一方面又強調各自的獨立性。甚至有學者將中國傳統文化的首要價值稱為“和合學”。除儒家以外,“和”在佛、道等中國傳統的宗教以及墨家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們都主張人與人交往時摒棄暴力,以相愛化解紛爭。

其次,“和諧”中國是當今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之一。中央提出24字的核心價值觀,“和諧”是其中之一,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目標。以“和諧”的文化價值觀指導三地的一本化建設,符合中央的大政方針。

最后,“和諧”是普適性的價值觀。古往今來,凡是帶有普適性的宗教都宣揚“愛人”,即使西方國家世俗化之后,倡導自由主義的價值觀,也是講求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寬容等,都與和諧的價值觀有著某種契合之處。

如何來理解“和諧”與三地一體化之間的關系?和諧可以體現在為以下三個層次。

其一,強調天與人的和諧,即人們的發展必須講求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即黨和政府所強調的生態文明、綠色文明。各地在追求經濟發展的時候,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譬如近幾年三地頻繁出現的空氣污染,很大一部分原因即在于追求經濟的發展,而忽略了與自然的和諧。

其二,強調地區間、群體間以及人際間的和諧。曾經有人質疑,河北處在北京、天津的周圍,而經濟、文化并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稱為“燈下黑”、“環京津貧困帶”。和諧的價值觀強調北京、天津在發展的同時,應該照顧到河北地區,實現三地資源的合理布局。同樣的道理,和諧的價值觀也意味著,各個階層、每一個人發展的同時,也要照顧到其他人群。

其三,強調各自的差異化發展和廣闊的視野。在中國傳統的價值觀中,“和”是和“不同”聯系在一起的。和諧并不意味著整齊劃一。三地的發展也是如此,應該是一種差異化的發展,是各自的優勢互補。

多維度比較的優勢:和諧發展之道

如何發展和諧的文化價值觀?簡單來說,和諧的文化價值觀如果能夠促進京津冀一體化,三地的人們以歸屬于京津冀而感到自豪,就會促進京津冀文化共同體的形成。

就京津冀一體來說,京津冀作為一個整體在與其他地區,乃至世界的比較中顯示出某種優勢,就會促進該地區的認同,比較中顯示的優勢越多,對該地區的認同度就會越強。三地中,北京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與全國其他地區的比較中,具有多維度的優勢,自然人們對北京的認同度較高。天津的經濟、文化也相對比較發達,認同度也較高。河北的經濟、文化發展程度相對較低,認同度較低。因此,和諧發展之道,即是北京在發展過程中,引領天津、河北向其看齊。設想一下,如果天津、河北因為一體化擁有了與北京一樣的優勢,自然人們對“文化共同體”擁有了一些共識。和諧價值觀要求三地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和諧能夠提高當地人員的素質。如果群體之間、人與人之間不和睦,盡管經濟飛速發展,但是當地的社會資本較高。與此同時,文化的認同如果具有優勢,也會促進人們對該地區的認同。具體來說,可利用京、津兩地的文化優勢,向河北輸入教育資源,提高當地的人文素質。這一方面阻力最小,見效也最快。

和諧能夠促進京津冀的共同經濟發展。使三地因為一體化而在全國的經濟發展中處于領先地位,甚至形成讓世界矚目的經濟發展城市群。每個人因為遵循和諧的價值觀,經濟水平有了提高、得到明顯的好處,就會促進人們對地區的認同。因為各地自身的經濟發展驅動,受到的阻力較大,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打破行政區域的局限,實現經濟、教育等的真正融合。各地政府仍然有追逐自身利益的驅動,教育等資源也未真正實現共享。因此,文化共同體的最終形成在于三地的限制看似有形,實則無形。這一方面受到的阻力最大,需要更為長期的過程才能實現。

(作者為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導;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理論2016級博士金田野對此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①[德]滕尼斯著、林榮遠譯:《共同體與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②柯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法治精神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

責編/譚峰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娜]
標簽: 京津冀   價值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