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基本工業化至少還需要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同時中國還面臨著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的各種挑戰。如果沒有國家工業化的現代化,就不會有農業的現代化和國防的現代化,也就不能建設富強的中國。為了全面實現我國的工業化和工業的現代化,就必須繼續大力發展工業,就必須積極推進工業技術創新和工業制度創新。筆者認為,從現在到2030年前后,是我國工業化發展的關鍵時期,國家應該全面加強基礎工業建設,全面推進產業創新。
中國的城市化發展至少還需要三十到五十年的時間。當代中國史無前例的城市化進程中,給中國城市建設和鄉村建設過程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如城市擁擠、鄉村荒廢、公共服務不均衡等。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統籌并同時推進城鄉建設。既要建設美麗城市,也要建設美麗鄉村,才能建成美麗中國。既要實現中國的工業現代化,也要實現中國的農業現代化,這樣才能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從現在到2030年前后,中國依然要同時推進鄉村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
中國已經開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由于連續實行三十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一方面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規模膨脹及增長幅度,同時又使中國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當前,未富先老的中國社會,面臨著一系列問題。一方面會出現勞動力短缺,另一方面養老將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為了盡量避免和化解老齡化帶來的各種問題和風險,一方面要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另一方面也要加速調整就業、養老和社會福利政策,適當延長退休年齡,鼓勵老年人再就業,實行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政府養老等多種養老形式,同時大力發展醫養結合產業,實現自養、互養和公養的有機結合。
中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型的階段,我們要從過去相對片面的發展模式轉變為全面協調的發展模式,要由過去相對靜態和僵化的發展模式轉變為動態適應的發展模式,要由過去要素擴張型的增長模式轉變為創新驅動型的增長模式。要落實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的理念,全面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政治發展、文化發展、社會發展、生態文明發展。
當前及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工業化和城市化依然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和歷史任務。而信息化、全球化和老齡化,必將給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一系列新的問題和挑戰。為此必須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等各方面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大力推動文化產業、休閑產業、健康產業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社會穩定是社會變革和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本條件,社會安定和社會和諧也是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隨著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擴大和深化,我國的社會成員和社會組織也將日益分化,并將產生相應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對抗,增加社會系統的不確定性和社會風險。
適度的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可以激發社會活力,提高社會整體效率。但是,不適度的市場化改革和社會化發展,又可能導致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和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而這反過來又會增加社會沖突和社會動蕩的風險。
筆者認為,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了實現百年夢想,就必須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就必須實現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而要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多元化和多層次社會財富分配體系。同時,還要加速建立和完善國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盡量避免和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風險,確保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
總之,改革、發展和穩定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的。沒有全面深化改革,就沒有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沒有全面協調的發展,也就不可能有社會的長治久安。我們要清醒地認識新時期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和風險,正確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之間的辯證關系,以改革促發展,保穩定,在發展中改革,在穩定中發展。在確保社會穩定的前提下,穩健地推進改革,促進發展。
(作者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公共經濟學系主任、一級教授)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推進我國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實施戰略與相關政策研究”(項目編號:13AGL0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編/宋睿宸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