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之后中國經濟將進入長期穩定增長階段
進入21世紀,前十五年(2000-2015年)中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一是GDP年均增速達到9.65%,占世界GDP(PPP,2011年國際美元)總量比重從7.43%上升至17.26%,提高了9.83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0.66個百分點,并于2014年超過美國,居世界首位,到2016年中國已經提前四年實現了“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二是人均GDP年均增速高達9.05%,人均GDP(PPP,2011年國際美元)從3701美元上升至13572美元,相對美國的人均GDP從8.05%上升至25.75%,提高了17.7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1.18個百分點,顯示了中美人均收入水平的加速趨同。預計2017年中國提前三年實現“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
未來十五年,中國仍處在經濟起飛過程中,但已經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這是我國經濟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經濟結構調整從主要依靠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產業結構升級從工業主導到服務業主導。2030年之后將進入長期穩定增長階段,直到2050年。
預計2015-2030年期間,可按高方案和低方案預測,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速在1.3%-1.5%之間。實際結果不僅會超過中方案,還有可能超過高方案,這取決于未來時期全要素生產率的實際增速。這里以中方案為基準的計算結果進行分析。
從2015年到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率保持在6.5%-7.0%,GDP總量將達到95.5萬億元(2015年人民幣),按購買力平價法(PPP,2011年國際美元),中國GDP從18.6萬億美元上升至25.4萬億美元,中國GDP占世界比重從2015年的17.3%上升至19.9%,中國GDP相當于美國的水平從2015年的1.099倍上升至1.36倍。
從2020年到2030年,中國經濟增長率5.3%-6.0%之間。盡管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但是中國的經濟實力更加強大了,到2030年,GDP總量達到160萬億元(2015年人民幣)。到2030年中國GDP將達到40萬億美元以上,占世界比重也將提高至24.3%,相當于美國比重(13.5%)的1.80倍。
中國人均GDP持續增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向高收入階段。到2020年,按購買力平價法(PPP,2011年國際美元),中國人均GDP從2015年的1.36萬美元上升到1.83萬美元,相當于美國人均GDP水平的32%;到2030年,將接近3萬美元,是2015年的2.2倍,人均GDP增長率為5.4%,仍具有追趕美國的后發優勢,到2030年相當于美國人均GDP水平的45%。
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基本趨勢:用大約50年的時間,從極低收入(1978)到低收入(1990)、再到下中等收入(2000)、進入上中等收入(2010),進而到高收入(2020-2025),相當于發達國家用100年到200年走過的現代化過程。
中國經濟能夠保持中高速增長,仍然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經濟體,具有許多重要的基礎性條件。一是中國仍然能夠保持較高的國內儲蓄率、國內投資率,資金供給更加充裕;二是中國仍然能夠保持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主要是由于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續提高,人力資本更加豐富,勞動力人均物質資本水平大幅度提高;三是創新積累更加明顯,全要素生產率對增長貢獻率達到60%以上;四是中國能夠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對各類外部沖擊具有較強的韌性和靈活的適應性,減小了經濟波動的負面影響,有助于吸引私人長期投資,刺激居民消費。盡管中國經濟增長率低于以往的三十多年的高增長,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越來越大,也成為世界發展的最大發動機。
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有效供給不足,結構性矛盾長期存在,傳統比較優勢不斷減弱,資源環境約束更加趨緊,各類風險特別是來自國際風險不斷加大。總的判斷,今后十五年我國經濟發展仍處在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的挑戰,但是機遇大于挑戰,我們必須將危機轉化為機遇,成功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順利地邁向共同富裕的高收入社會。
2030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進入21世紀,中國加速從傳統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轉變,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國、制造業國、制成品出口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國,提前實現了黨的十六大提出的2020年基本工業化核心目標和主要指標。中國已經出現了后工業化時代的基本特征,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工業就業占總就業比重也達到高峰,進而呈現下降趨勢。
從中國產業結構發展趨勢來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繼續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持續上升,從過度工業化到適度工業化,從滯后服務業化到適應服務業化,反映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了50%,而工業增加值比重降至34.3%,農業比重也降至8.8%。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是反映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指標,這一比重的提高正在改變我國服務業發展總體滯后的趨勢,也進入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時代,同時這反映社會和人們對服務產品的消費已經開始超過對物質產品的消費,適應了我國居民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2015年已降至30.6%,即將進入更富裕型消費結構。
到2020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2015年的8.8%下降至7.5%;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降至36.5%,其中,工業增加值比重從2015年34.3%下降至29.9%;第三產業比重提高至56.0%,與上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比重基本相當。需要說明的是,中國不是去工業化或放棄工業化,而是創新新型工業化道路,成為世界制造強國。根據《中國制造2025》,推動我國制造業與信息化、互聯網化、數字化深度融合,向質量增長、中高端增長、國內外制造為主增長轉變。
到2030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至4.9%;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續下降至32.6%,其中,工業增加值比重下降至23.5%;第三產業比重進一步提高,達到 62.5%。到2030年,中國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仍然高于高收入國家,約高3.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也高于高收入國家,約高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GDP比重仍然低于高收入國家,約低10個百分點左右。
今后中國將繼續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集聚、提升國際競爭力,圍繞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創新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知識經濟將成為我國的主要產業之一。目前我國知識密集和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已占1/4,到2020年這一比重將提高至30%,到2030年將達到35%,與歐盟、日本大體相當,與美國相對差距進一步縮小,這也標志著中國由物質要素(資源、勞動力、資本)投入為主的經濟體轉變為知識要素、創新要素投入為主的經濟體。此外,旅游業、健康產業、文化產業、教育事業與培訓產業等進入高速增長階段,并成為我國重要的四大支柱產業。
就業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勞動生產率持續提高
就業結構發生顯著變化。首先,農業就業比重持續大幅度下降,就業總人數也比2000年減少了14124萬人;其次,第二產業就業比重持續上升,在2012年達到高峰,為30.3%,同年就業人數也達到高峰,為23241萬人,隨后兩個指標開始呈現下降趨勢;再次,第三產業就業比重持續上升,從2000年的27.5%提高至2015年的42.2%。中國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就實現了從農業比重為主(2000年為50%)到服務業比重為主(2015年為42.4%)。中國已經進入服務業主導時代,服務業不僅是中國最大的就業產業,還是最大的新增就業產業。
今后十五年,受人口紅利下降的影響,中國就業總人數規模略有增長,但農業和農村就業人數持續下降、非農產業和城鎮就業人數持續上升,就業結構顯著變動,對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具有重要的結構效應。到2020年,第一產業占總就業比重將下降至22.2%,第二產業占總就業比重達到27.8%左右,第三產業占總就業比重將提升至50%。
到2030年,服務業仍是最大的新增就業產業。第一產業占總就業比重將進一步下降至13.0%,但仍然低于中上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在總體保持穩定的情況下,減少到27.0%,基本接近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大大高于中上等收入國家水平;第三產業就業人口快速增加,占總人口比重不斷上升,達到60.0%,累計提高了17.5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1.17個百分點。
勞動生產率持續提高。中國經濟增長本質上就是持續提高勞動生產率,從國際視角看,本質上就是不斷縮小與世界前沿水平(如美國)的相對差距。隨著人均固定資本存量和人力資本水平不斷提高,農業就業人數持續大幅度減少,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水平,共同促進中國勞動生產水平不斷提高,與美國的相對差距加速縮小。2000-2015年期間,中國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速達到9.0%,相當于同期美國增速(1.3%)的6.9倍,按PPP法(2011年國際美元)計算,與美國的相對差距從13.9倍縮小至4.65倍。根據國家“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全員勞動生產率從2015年的8.7萬元/人提高到12萬元/人以上,“十三五”時期年均增長6.6%以上。
2015-2030年期間,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速為6.3%,明顯低于2000-2015年期間的9.0%。總體上看,中國勞動生產率還是與美國有較大差距,仍然有追趕的空間,不過,趨同速度相對減緩。與美國的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差距不斷縮小,按購買力評價方法,將從2015年的4.65倍縮小至2.25倍,年平均趨同率為4.72%,也明顯低于2000-2015年期間的7.04%。
到2030年中國將全面建設共同富裕社會
2016年中國提前四年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2017年中國提前三年可以實現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可以認為,到2020年中國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第一個百年目標”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是勝利在握。
為此我們需要前瞻性地展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的經濟發展趨勢、經濟發展目標和經濟發展路徑。筆者對這一趨勢的初步結論是: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呈現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經濟結構調整從主要依靠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產業結構升級從工業主導到服務業主導,就業結構從農業和農村就業轉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就業,全要素生產率、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各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速并實現全國經濟一體化。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比重持續上升,將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向高收入階段。2030年之后將進入長期穩定增長階段,直到2050年。
總之,到2030年,在經歷了半個世紀改革開放的中國,走完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數字化、現代化過程,不僅是后來居上,實現跨越式的發展,甚至超越先行者,創新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最重要的是從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花十年時間,到2030年全面建設共同富裕社會(簡稱共富社會),成為中國走向2050年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必經“中間站”。
(作者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
【參考文獻】
①安格斯·麥迪森著:《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30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責編/孫娜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