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時事洞察 > 正文

孝道式微:農村養老面對的一個挑戰

根據我國人口分布狀況,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農村老年人口占全國老年人口總數的50%以上。由于青壯年農民外出務工、經商和遷入城鎮,農村空巢、獨居老人比城鎮空巢、獨居的老人比例更高;因長年繁重體力勞動的消耗,農村老年人的失能半失能的比例也不會比城鎮老年人的失能半失能的比例低。如何為農村龐大的空巢、獨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養老,讓他們享受孝道,平安地度過晚年,成為一道不容回避的社會難題。

孝道式微的表現

就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來說,將農村老年人全方位納入政府養老還不具備條件,主要還得靠子輩養老。然而,由于人們思維觀念的變化和外部監督力量的消失或不力,導致孝道在我國農村地區面臨式微的趨勢,孝道的踐行遇到了種種挑戰。農村地區孝道式微不但表現為子輩對父輩止于“僅養”、趨于“不養”、忘于“前養”,且表現為父輩對子輩的“重養”,對孫輩的“反養”。

止于“僅養”。孝道包含的內容體現了從低到高、層層遞進的特點,其中養親是最低要求和起點。在農村有些地區,當父母年老喪失勞動能力時,相當部分的子女能盡到奉養的義務,提供一定的經費以保障父母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也就是達到“僅養”的程度。

趨于“不養”。少數子輩對步入年老體衰階段、喪失謀生手段的父母不盡奉養義務,對他們的衣、食、住、行、醫等生活需求不聞不問,讓他們在孤獨、貧病中度過余生,滑向不養。面臨這種窘境,老人們只能靠自己想辦法謀生。

忘于“前養”。對先輩離世后的祭祀,是對先輩的繼續供養與盡孝,也就是慎終追遠,即前養。子輩盡孝有三條標準,即長輩在世時的贍養,子輩要孝敬;長輩離世服喪時,子輩要哀傷;按時祭祀離世的先輩時,子輩要虔誠。按此標準衡量,當代農村有些子輩對已逝先輩的治喪和祭祀遠離孝道,忘于“前養”。

迫于“重養”。通常情況下,子輩已成年,應當離開家庭外出工作,掙錢養活自己,并孝敬父輩。而近年來,少數已成年的農村青年,卻仍然賴在家里,依靠父母養活,讓父母“重養”,即“啃老”。

苦于“反養”。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大部分青壯年農民外出務工和經商,留守家園的父輩承擔了“反養”的職責。年邁的父輩不但不能享受子輩的贍養和順敬、精神慰藉,還要反過來獨自承擔照料孫輩的義務;不但享不了清福,還要付出體力,承受精神上的壓力。

振興農村地區孝道的對策

為此,應設計防范、克服我國農村地區孝道式微的對策,以便讓農村老人體面、平安地走完人生旅途。筆者認為,振興我國農村地區孝道文化的主要對策有:

一是發掘、培育子輩自覺盡孝的內在驅動力

從理論上看,子輩盡孝是應盡的道德義務,“百善孝為先”,孝順父輩是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的品德。從周代開始,我國就把孝道奉為做人的基本原則,評價一個人的品德好不好,首先就考察他是否對父輩盡孝。此外,孝順父輩是得到子輩孝順的保障。身教重于言教,榜樣的力量十分強大。當特定的個人在做子輩時對自己的父輩恪守孝道,盡心侍奉,自己的言行會在子輩身上產生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孕育孝順的情感、意愿。那么,當他邁入年老體衰歲月時,往往能得到自己子輩盡心孝養。因此,個人期望在年老體衰時得到子輩的盡孝,自己在做子輩時必須對父輩盡孝。建議學校的思想品德課程中增加一些孝道知識,以便讓人們從學生時代開始接觸孝道知識,為成年后對父輩盡孝道打下基礎。

二是建立促使子輩盡孝的外在約束機制

首先,強化孝道組織建設管理。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族權及族權組織被掃除,監督族人對父輩盡孝道的權力機構消亡,致使行孝處于無人監督的狀態。因此,筆者認為加強孝道組織建設管理至關重要。各級政府組織主要領導應帶頭加強道德文化建設,倡導、履行孝道;設立專門部門或在某些部門增設孝道的管理職能,如在宣傳部門、民政部門或紀檢部門增設孝道管理的具體職責,促使孝道管理規范化、組織化、制度化與常態化。建議在基層組織中設立道德委員會。委員會主要職責是制定村規民約,監督村干部履行道德建設的進程、監督子輩奉行孝道,對于不孝行為做出警告和處罰。

其次,納入法治化建設軌道。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在農村地區大力開展普法教育和宣傳,讓村民們意識到孝敬老人不僅僅是“家務事”,更是一種應盡的義務。就筆者掌握的資料看,目前我國不但沒有出臺一部老年人享受子女孝道的專門法規,而且在涉及老年人權益的法律、法規中也沒有辟專章規范子女對父輩應當履行的孝道。因此,有必要制定規范子輩履行孝道的法律,以遏制子輩對父輩的不孝行為。國家有關部門要改變過去對“不孝行為”不罰或處罰過輕的傾向,促進農村社會從民俗社會向法理社會的轉變。

三是建構家庭養老、機構養老、社會養老并舉的養老模式

堅持家庭養老這一傳統的養老模式。當前,雖然大部分青壯年農民外出務工、經商、遷入城鎮,但仍有部分青壯年農民留在家鄉從事種植、養殖、建筑、運輸、經商等經營活動。這些子輩應當履行孝道責任,克服困難,擠時間在家孝養、敬養父母。

推行機構養老這一新的養老模式。近年來,部分民營資本投資建立了不少養老機構、有償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對于父輩來說,應當改變兩種觀念:一是有子輩不進養老院,只有沒有子輩的“五保戶”才進養老院的舊觀念。二是養老機構工作人員沒有血緣關系、沒有親情的觀念。

完善社會養老模式。以往,對于沒有子輩的農村“五保”老人來說,村組為他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讓他們居家養老。但由于“五保”老人大多數為孤寡老人,不具備居家養老的能力,讓他們居家養老,常出現意外事故。有鑒于此,部分經濟發達的農村地區建立了敬老院,讓“五保”老人免費入住養老。但相當一部分經濟欠發達的地區還沒有資金建立敬老院,這就需要國家介入,投入專項資金建立敬老院,讓這部分老人免費入住養老。就目前而言,已建立的鄉級敬老院的住房、娛樂設施、生活質量有待改善,服務人員的護理水平、態度有待改善。

總之,應建立家庭養老、機構養老、社會養老并舉的養老模式,讓農村所有父輩老有所養、安寧祥和。

主題鏈接

當前,中國社會已進入轉型期,人口老齡化社會正加速來臨。截至2014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12億,占總人口的15.5%,遠遠超過聯合國有關機構界定的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10%就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而2.12億的老年人中,空巢和獨居老人近1億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近0.35億。據推測,至本世紀中葉,我國的老年人口將超過4億。以2014年的數據為參照,屆時,空巢和獨居老人近2億,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達0.6億以上。

(節選自《北京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

[責任編輯:焦楊]
標簽: 孝道   農村養老   老齡化   留守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