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前沿理論 > 正文

“分享經濟”的政治哲學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李石

自亞當·斯密以來,不少支持市場經濟的思想家認為,私有權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如果沒有私有權,沒有明確的權屬,市場就無法正常發揮調配資源的作用;自由則是交換的基礎,如果沒有對某物支配的完全自由,人們就無法進行交換,也就不會形成市場。對此觀點的最著名論證是所謂“公地悲劇”:如果一塊土地是屬于所有人的,那么,人們出于理性都想要盡量多地掠奪這片土地的資源,同時盡量少地為維護資源而盡義務;其結果必然是資源被耗竭。因此,只有將這片土地劃分給具體的個人,人們才有可能愛惜資源,才有可能通過精心打理實現可持續發展。而現實是否如此值得追問。

  私有經濟的弊端

工業革命以來,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確實為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財富增長作出了不可思議的貢獻。然而,私有經濟的弊端也顯而易見。

首先,在以私有經濟為基礎的市場競爭中,貧富差距增大,富人與窮人之間變得越來越不平等,富人憑借其占有的各種資源和機會得以支配窮人。如法國哲學家盧梭所言,在私有經濟中收入和財富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有錢人通過財富得到的不僅僅是自己的自由,同時還有支配他人的權力。由此,富人與窮人之間雖然在法律上是平等的(這也被稱作是“形式的平等”),卻在權力和資源的占有上處于支配與被支配的地位。占有大量資源的富人可以實現自己的各種愿望——從環球旅行到登上月球,其自由得到無限放大;而捉襟見肘的窮人卻連最基本的溫飽、醫療和教育都沒有保障。更重要的是,富人憑借自己所占有的資源,能夠輕而易舉地繼續獲利(以資本獲利),而窮人卻不得不依靠自己的辛苦勞作而維持基本的生活。

其次,私有經濟的弊端還體現在對于自然資源的巨大消耗上。在私有經濟框架下,每個人的自由和愿望都只能依靠私人的占有才能實現。人們出于理性,總想要占有更多的資源,所有人的瘋狂占有對地球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占有房屋、占有汽車、占有土地和廠房、占有能源和商品……即使可以租用,人們也更愿意占有,因為占有不僅讓使用變得更自由,而且還可以憑借占有以盤剝那些不占有而需要使用的人,使自己從占有中獲利。例如,有房者可以從租房者的租金中獲利,甚至因此不用工作。于是,在純粹的私有經濟中,人類社會呈現出這樣一幅景象:每個人都竭盡全力地去占有,因為占有使人們變得更自由、更富有、更容易占有更多。私有經濟中的理性人似乎無法逃脫這樣的“囚徒困境”:每個人都在埋怨和咒罵其他人的占有,然而每個人又不得不繼續瘋狂地占有。因為,無論他人是否占有,占有都將對自己有利;在私有經濟中,不占有就受支配,不占有就不自由。在巨大的人口背景之下,這種占有實際上演變成了對地球資源的瘋狂掠奪,這讓資源有限的地球不堪重負。

  共有產權與“分享經濟”

私有經濟使得人類社會的不平等加劇,地球環境迅速惡化,這些問題讓人們不得不追問:私有制是否是市場經濟所必須的?“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乎?”“不若與人。”(《孟子·梁惠王下》)也許,個人自由的擴展和快樂的實現并不一定要求“私人占有”,在很多情況下,“分享”會給人們帶來雙倍的快樂。“分享經濟”正是在這樣的思路下產生的新型經濟形態。

近年來,在傳統市場經濟的基礎上產生了一些基于“共有產權”的經濟形態。這其中包括對居所、汽車、自行車、知識、衣物、課本等各種東西的分享和共有。“分享經濟”的基本觀念是:使用而不占有,不使用即浪費。這種經濟形式通常是,通過互聯網整合大量的閑置物品信息,并準確地提供給需求者。可以說,“短租”、“民宿”、“順風車”等對居所和機動車的分享,都蘊含著這一理念。2016年底開始流行的“共享單車”,其名稱就直接反映了分享經濟的意涵。事實上,在不借助互聯網技術的情況下,一些傳統模式也包含了分享經濟的意涵,比如同一個學校的學生對課本的循環利用,一些慈善機構組織對舊衣物的循環利用等。總之,“分享經濟”使得大量被私人占有的閑置資源,以低價提供給真正需要的人。占有者不需要,而需要者不占有,這就是分享經濟要解決的矛盾。

在互聯網時代,在各種信息可以迅速而準確傳播的技術背景下,人們之間更大范圍、更深程度的“分享”得以實現。借助于“分享經濟”,一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不用買車,也不用為搶車位而煩惱,同樣可以天天坐著“順風車”或“專車”去上班;一個不太富裕的家庭并不需要在海南三亞擁有一套海景房,就可以通過“短租”而在碧海藍天下度過愉快的假期;年輕人在城市漫步時,可以借助“共享單車”代步;借助“民宿”,越來越多的人得以實現在世界各地旅游的夢想,有機會體驗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更有甚者,在金融領域,人們還可以通過“眾籌”來實現自己的計劃和愿望。總之,“分享經濟”在大大減少資源浪費的同時,也大大擴展了人們的經驗和快樂,擴展了人們實質的自由。

更重要的是,分享經濟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并非通過占有而達成愿望、實現自由的途徑。也就是說,要達成計劃和心愿,個人并不一定必須占有某些過去必須占有的東西,而只需付出較少的代價與別人“共同占有”某些東西。這一方面降低了人們實現各種計劃的成本、擴展了人們的自由,另一方面也使得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差別不再像過去那么深刻。在“分享經濟”中,富人與窮人的差別僅限于“占有”與“不占有”,而不在于實質自由的大小。因為,即使不占有,也可以以較小的成本而實現人生目標。由此,“占有”與“不占有”的區別也就不像在私有經濟中那樣深刻,以致在占有者與不占有者之間形成身份和地位上的不平等。

然而,“分享經濟”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像只有人們的道德素質達到較高水平時,共產主義社會才可能真正實現一樣。據報道,正在興起的“共享單車”被人們成堆地扔進河里,有些單車座位上還插著針!許多人譴責這些現象,甚至說“中國人素質太低,不配享用”。從本質上說,“分享”和“共有”的人性基礎是“愛鄰如己”,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兩句箴言來自東西方最古老的智慧,分別以肯定和否定兩種表達方式揭示了人類社會“利己”與“利人”之間的辯證關系。在“私有經濟”中,我們“利己”太多,以致喪失了“自我”,變成了欲望的奴隸;也許現在是該考慮“利人”的時候了,畢竟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而在“分享經濟”中,“利人”實際上是“利己”的最佳途徑。

[責任編輯:趙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