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P2P網貸作為互聯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無媒介、跨地域、打破空間限制、突破機制瓶頸的資本融通精神,在中國金融市場上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控制P2P網貸風險需要加大法律監管力度,對投資者進行理性融資習慣的教育,加強行業自律,逐步建立網貸金融征信評價制度;同時加快建立第三方支付實時監控制度,從根本上杜絕網絡詐騙行為的發生。
【關鍵詞】P2P網貸 互聯網金融 金融風險 控制策略 【中圖分類號】F724 【文獻標識碼】A
P2P網貸是指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的直接借貸。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我國P2P網貸模式迎來爆發式增長的局面,與此同時,我國的P2P網貸行業在飛速發展擴張中也出現了諸多不可預知的風險,包括流動性和準備金風險、信用和道德風險、擔保風險、中間賬戶監管缺失風險等。
我國P2P網貸行業存在的主要風險
平臺的流動性及風險準備金問題。P2P網貸平臺快速大量涌現,吸引大量的投資者成為了各家平臺的重要目標。為了提高平臺的成交量,我國眾多的網貸平臺都對數額大、期限長的借貸進行拆分并小額配對,即“拆標”。“拆標”對公司流動性的影響極大,并且需要專業人士的精確設計以及后續投資者的跟進,才能保證公司流動性不受到威脅。在這一過程中,平臺的風險準備金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平臺運營中突然出現投資匱乏,難以保證流動性的穩定進行,平臺就極有可能陷入運作癱瘓危機。
信用和道德風險問題。我國的P2P網貸行業逐漸被國人接受,進入它的快速成長期之后,也逐漸出現了諸如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利用新賬還舊賬的龐氏騙局等性質惡劣的事件和被迫停業、經偵介入、提現困難甚至跑路的平臺問題。尤其是2013年和2014年之后,網貸行業關注度迅速提高主要源于頻頻爆發的信用和道德問題。從借款人這一方來看,在初入平臺進行融資時,他們所提供的身份信息、融資用途及相關證明等資料有可能都是虛假的,即借款人各項資料的真實性是有待考究的,這是在突發因素、能力不足以及逾期等狀況導致違約的情況之外,存在的另一個可導致違約的風險。如若失聯或逾期筆數及金額較大,平臺將面臨巨大還款壓力,從而引發停業、倒閉甚至跑路的現象。從平臺自身來說,我國的P2P網貸行業在發展中,出現很多問題平臺。一些平臺利用行業優勢非法集資,欺騙投資者,將吸收的投資用在自身其他的運作上,也有平臺對借款人的信息真實性不多加考察,不負責任,對信息的披露不夠真實全面,最終難逃倒閉、跑路的結果。
平臺擔保的風險性問題。目前很多P2P網貸公司采取了引入擔保機構的形式,來保障投資人的安全。但實際上,很多平臺所合作的擔保機構都和平臺本身是相關聯的,即擔保機構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擔保機構。更有一些平臺實際上都不能稱為P2P網貸平臺,它們是利用網貸平臺的模式來為自己達成融資目的。所以更無法期待類似自行擔保這樣的平臺為投資者提供真正意義上的投資擔保了。另外,自行擔保往往存在兩個重大問題:超過限定額度擔保問題和注冊資本的真實性問題。資本金和成交量的極不平衡,讓平臺的資金鏈處于極易斷裂的狀態,更是增加了擔保的風險性問題。
中間賬戶的監管缺失問題。對于投資者來說,收不回自己的原有資金是他們最擔心的問題。在我國P2P網貸行業的發展過程中,確實出現了各種平臺停業倒閉甚至跑路詐騙的情況, 對中間賬戶的監管的不足也是誘發這一亂象的重要原因。就我國當前的網貸平臺而言,交易的中間賬戶大多數都是通過銀行和第三方支付平臺開設的,問題恰恰就出現在這些中間賬戶實際只是個人賬戶,銀行等機構并不對賬戶的到賬資金進行管制。中間賬戶的監管缺失,導致平臺實際上還是把賬戶里資金的支配權攥在手里,對平臺的道德等問題又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加大法律監管力度,逐步建立有效信息披露制度
2016年4月之后,我國新增停業及問題平臺增長率明顯下降,P2P網貸行業逐漸朝著規范化方向發展。在政府監管層面,央行等部門監管細則應盡快確認,以對市場加大約束。我國由最初的無監管到《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等監管辦法逐步實行,向網貸規范健康發展邁出了具有深遠意義的步伐。但我國針對以P2P網貸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法律仍舊缺乏,細則問題仍舊需要完善。因為網貸行業的亂象問題要想得到有效的治理,在行政監管之外必然還需要依靠法律的支撐,需要法律手段對互聯網金融的非法活動進行嚴厲打壓。在法律監管下,規定信息披露的標準是關鍵。監管層為實現有效監管及投資者為保障投資安全,必須要求P2P平臺實現充分的信息披露。但我國網貸行業的信息披露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交易過程中出現的很多問題得不到確切答案,網貸行業信息的有效披露程度一直有待考量。所以,實現信息的有效披露尤為重要。
對投資者進行理性投資教育。對于P2P投資者而言,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時,風險的防范也要著重考慮,即投資要理性。P2P網貸行業呈爆發式發展,市面上的網貸平臺類型及數量繁多,很多投資者因為安全意識低下,只顧高收益,最后血本無歸。所以,對投資者的教育需要加強。可以利用網絡、報刊等途徑加大對投資風險常識的宣傳教育,使投資者具備一定的分辨能力,提高自身的資金安全意識,理性投資。此外,加快教育與法規建設的結合,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加以完善,從而促進行業的公平與和諧。
加強行業自律,實現行業規范的轉型升級
對P2P網貸平臺自身來說,明確自身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極其重要。在行政監管和法律要求的同時,P2P網貸行業應加強自律,制定行業規范,監督促進成員對規范的遵守及相互間的交流,達成嚴格的內部控制。對于不同的運營模式,制定針對性的規則,提升內部人員的道德法律意識及風控能力,促進行業規范化轉型升級。要調節成本構成,實現線上投入、技術支持和線下交易的協調一致,推動消費金融和產業金融的密切結合。還應當依法建立信息信用共享平臺建設,推動網貸行業征信評價業務的逐步開展。同時要加強公司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的規范化建設,對于大額提現要經過兩個及以上的不同部門、不同職位的人工審核,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資金流動的合理性和行業自律意識的提高。
建立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數據監控機制,從根本上杜絕網絡詐騙行為的發生。流程和制度是控制道德風險最有效的方式。在正規的P2P網貸平臺上,網絡管理層是沒有權限動用投資人資金的。 然而在第三方支付平臺上,由于投資者所面對的是遠離實體金融的借款者,那些缺乏道德自律和金融誠信的借款人往往利用自身的大數據優勢和云計算技術,巧妙地將投資者的資金非法轉入到第四方賬戶,然后再以小額分次還款的承諾迷惑借款人和第三方支付平臺管理者,當借款人以市場信用來收取眾籌收益的時候,資金已經完全蒸發了。基于數據控制的復雜性原理,國家網絡管理中心必須借助于政府信用有效建立三方支付平臺的數據監控機制,要利用數控領域的頂尖人才,實時監控第三方支付平臺流動的所有數據,要對可能發生數據鏈流失甚至變異的情況采取比特強制的下線技術,強行將數據流通歸正。惟其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杜絕網絡詐騙行為的發生。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參考文獻】
①陳海燕、劉懷旭:《微觀博弈視角下網貸平臺道德風險的隨機監督策略研究》,《甘肅金融》,2016年第3期。
②趙博文:《論我國P2P網貸的整治、自律及監管分析》,《時代金融》,2016年第11期。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