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是我國取得歷史性成就的重要前提;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保證;科學對接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邏輯演進,為中國的社會轉型找準了歷史坐標;“創新驅動”為中國發展注入新動能,“一帶一路”打造了對外合作新格局。
【關鍵詞】黨中央堅強領導 創新驅動 現代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D619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高于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務實、全面的治國理政體系和強大嶄新的政治文明制度正在逐漸完善;“十二五”規劃勝利收官,“十三五”規劃順利開局。十八大以來,中國取得諸多超出公眾預期的成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進行歷史性反思的機會。
洞悉大局與順勢而為: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是取得歷史性成就的重要前提
當前,全球秩序和世界經濟面臨諸多挑戰,全球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尚未消除,世界經濟仍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美國經濟基本面呈現向好趨勢但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歐洲經濟弱勢復蘇,日本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新型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持續放緩。全球經濟正面臨總需求不足和總供給提升的障礙,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強,全球協調的必要性再次凸顯。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面臨困難疊加、風險隱憂交織的諸多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基于對世情、國情、黨情變化的深刻把握,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勵精圖治、奮發有為、勇于實踐、善于創新,不斷深化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以新思想引領新常態、以新理念指導新實踐、以新戰略謀求新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打下了堅實基礎。
頂層設計與親力親為: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是新時期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保證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頂層設計和具體實踐相結合,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奠定了許多根本性基礎性框架。中央的頂層設計意蘊深遠,既有利于破解發展難題,又有利于激發發展潛能,為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戰略舉措。
改革必須從全局著眼,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指出,我們不是推進一個領域改革,也不是推進幾個領域改革,而是推進所有領域改革。作為強國征程中的領導力量,黨的隊伍強弱、境界高低、能力大小直接關系征程成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
改革越向縱深推進,遇到的硬骨頭越多。2017年2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是抓改革的關鍵,要親力親為抓改革,撲下身子抓落實,抓關鍵問題、抓實質內容、抓管用舉措,要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是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保證。
高屋建瓴與全面反思:科學對接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邏輯演進,為中國的社會轉型找準了歷史坐標
現代化不是一個單向的、線性的歷史過程,不是發展中國家對自詡為“先進文明”典范的西方挑戰進行簡單的區域式回應,而是外部挑戰與內部回應相互交融的復雜互動過程。后發國家會根據其自身的文明特征和歷史經驗對原生現代性所蘊含的文化方案和制度模式進行重構,進而超越西方社會的最初模型,形成并發展出新的現代性文化、政治方案和制度模式
近代史上,中國人對近代工業文明的最初認識來自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有志之士們認識到,“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他們期望經過努力:中華民族“風氣日開,智慧日出,方見東海之民,猶西海之民”。
為了實現“站起來”的目標,在爭取民族獨立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人經過艱辛探索,找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適時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創立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開啟和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隨著改革開放戰略的確定,“富民”思想被明確提出來。解決溫飽、進入小康、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生活水平的“三步走”的現代化戰略,意味著中國現代化首要目標向“富起來”的轉變。
現代化不只是物質經濟的現代化,而是一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和人的素質在內的整體性社會變革。經濟發展具有多重效應,應當以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平等程度來衡量經濟發展的成功與否。十八大報告強調: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五位一體”戰略布局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針對改革發展進程中的突出矛盾做出的部署,體現了謀求科學發展、促進社會發展與科技的生態化轉向的內在要求。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在強國路上開拓進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不論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推進,還是“五位一體”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全面展開,都是在進一步推進讓中國“富強起來”的宏偉大業。現代化目標的重新定位和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調整,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發掘出了新時期的動力之源,開創了嶄新的發展格局。
“創新驅動”為中國發展注入新動能,“中國力量”塑造世界發展新格局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以獲得新的增長點,已成為世界各國尋求實現新一輪經濟繁榮的戰略選擇。以綠色、智能、可持續為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正在重塑全球經濟和產業格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瞄準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聚焦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國正處于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迫切需要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新舊動力能否順利轉換,取決于新要素的培育、新產業的崛起、新模式的創造和新市場的開辟,歸根結底取決于創新。黨中央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奮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力實施“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凸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光電子器件等高新技術產品高速增長,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正在興起。
中國堅持以全球視野和區域特色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把握科技發展趨勢,找準新產業革命的方向和重點,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美國發布的《科學與工程指標2016》顯示,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研發大國,2016年中國的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已經達到15440億元,占GDP比重達2.1%,占全球研發支出的20%以上。
當前,科技創新已成為支撐國家發展、保障國家安全的關鍵力量和銳利武器,扮演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發動機的角色。中國已經逐步成為世界科技創新不可或缺的力量,“創新驅動發展”所匯聚的“中國合力”正在塑造世界經濟新格局。
“一帶一路”打造對外合作新格局,開啟現代化建設新空間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經濟特區為中心,依次帶動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帶、長江流域直至全國的全方位開放。全面開放使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獲得了必要的外部條件和巨大牽引力;外資引進改善了中國資金不足狀況;先進科技引進加速了中國技術進步,推動了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價值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現代化進程與世界現代化進程有機統一了起來。
十八大以來,中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入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不斷拓展國際市場。“一帶一路”是中國首倡、各國共同受益的國際公共產品,它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曲”,而是各國共同參與的“交響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正處于經濟發展的上升期,這些國家要素稟賦各異、發展水平不一、互補性很強,合作潛力巨大。中國現代化發展是一個不斷開拓創新和尋求突破的過程,從沿海地區向西部內陸不斷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續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成為區域合作新格局中未來發展的著力點和突破口,開啟了現代化建設的新空間。在國家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動的情形下,中國以“一帶一路”為標志的全球化有望打造升級版全球化,在世界和地區經濟復蘇、開放中發揮“穩定器”和“推進器”作用,為世界現代化貢獻“東方智慧”。
當代中國的現代化實踐是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宏大進程,讓十幾億人實現共同富裕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偉大構想和實踐,是一項極為艱巨復雜的任務。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其實踐和場景早已超出歷史和西方國家理論、范例和經驗的解釋范圍。在過去30多年中,中國的改革開放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為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個空間巨大的“實驗場”,沿用西方理論解釋中國問題的慣性模式已經“捉襟見肘”。中國知識界有責任提供完整的理論框架去解釋中國經驗,將中國經驗理論化,并在國際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中國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西方國家一二百年才走完的發展歷程,這充分印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十八大以來,中國道路的探索更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和人民90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
應當指出的是,我們不能用靜態的眼光去看待一個不斷完善、不斷創新的動態過程,不能將經驗模式“定式化”,不存在“固化的”中國模式。中國的發展道路有待于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的創新強國之路前景光明、任重道遠!
(作者為清華大學教授、博導,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社會創新與風險管理中心主任)
【參考文獻】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人民日報》,2016年3月18日。
②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中國的現代化之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
③張成崗:《技術與現代性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責編/王坤娜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