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城鄉文化建設的不平衡依然是不容忽視的事實。我們不僅要認清鄉村文化建設課題中的應有之義,努力打造新農村農民精神共同體,同時也要建立健全教育引導機制,推動鄉村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鄉村文化 存在問題 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鄉村文化建設在取得成就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全國各省、市、縣對農村文化建設投入了大量資金,不僅推進了鄉鎮文化站、農村文化廣場、農家書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廣播電視戶戶通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建設,同時也在不斷加強農村文化供給,如“四進零距”“一元劇場”等惠民演出,深受農民群眾歡迎。有些地區還通過政府買單,讓農民免費看上了有線電視,基本實現了農村文化廣場的全覆蓋。與此同時,農村文化建設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我們關注與解決。
鎮村干部在綜合工作中對文化工作的認識有待深化。在一些縣區,有的村級干部除了脫貧、維穩、黨建、環保等工作外,對文化工作的重要性還沒有足夠的認識。部分干部雖然對此有了一些認識,但也只是止步于舉辦文體活動、評選道德楷模等方面,對于農村文化及道德建設的深入推進,并沒有更多的思考和成熟的做法。這一現狀在鎮級干部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農村空心化現象使得文化建設陷入兩難境地。例如某縣原有84個自然村,農業戶籍人口10.5萬人,2016年全年轉移就業總人數4.776萬人次。若按此計算,約有45.5%的農民曾長期或短期外出務工。農村空心化問題正在日益凸顯,而且外出創業或務工的人員,都是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民,留守群體的文化建設也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若不進行小村合并,任憑空心化趨勢持續下去,那么新的文化設施投入后,就有可能陷入新一輪的閑置與浪費。
在文藝方面,民間社團面臨執著追求與負重前行并存的現狀。各縣基本都有作家協會、戲劇協會、書法家協會、攝影家協會、老年書畫協會等團體,這些協會由愛好者自發組成,社團經費基本以自籌為主。此外,各鎮、村還有大量的自樂班,他們的活動經費、場所,包括簡單的道具,也多靠自籌。許多自樂班還結成劇社,聘請專業人士給農民排戲,自費購買服裝道具,去外村演出。有的劇社社長為了不使一門絕活在自己手中滅絕,多方奔走呼吁,積極培養民間傳承人;有的社長自費在自家院子里搭建排練場所,自費購買服裝道具,為演員提供免費食物,墊資多達十萬余元。他們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及成員們長期以來的堅持堅守,形成了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與在生活中負重前行并存的現狀。
退休鄉賢對故鄉歷史文化的孤獨守望與奔走。在農村,有這樣一批退休鄉賢:他們熱愛家鄉,心系故園。談起家鄉的山水溝壑、老樹古堡、人文典故,他們無不熱血沸騰、激情飛揚,時刻流露出對故鄉文化的愛戀與癡迷。他們發揮余熱、回報家鄉的滿腔熱忱讓人為之感動。文化主管部門應該將這些鄉賢組織起來,使之為繁榮家鄉文化事業擔當責任。
當前,農村文化建設工作中存在著重視體育及娛樂而忽視文化及道德的短板。例如,某縣為了使農村文化廣場更好地發揮作用,在縣城舉辦了一次農民廣場舞大賽。臺下數千名觀眾熱情捧場,但臺上卻發生了不該發生的一幕:某村表演結束后,十幾個賽手不愿退場,甚至在眾目睽睽之下沖撞音響師和設備。這件事十分發人深思:文化廣場的修建的確使農民在空閑時間有了強身健體的地方,同時也交流了感情,開闊了胸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家庭矛盾和鄰里糾紛。但如果農村文化建設只一味著眼于扭秧歌和跳舞等浮于表面的形式,而不加入道德的引領和文化的傳承,就會有走偏的危險。
道德引領與文化傳承是農村文化建設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
1917年4月,毛澤東同志在《新青年》雜志發表《體育之研究》一文時指出:“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茍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這句話在任何時候,對任何民族、任何地域都不過時。當下,對于農民的教育,“野蠻其體魄”有了平臺,而“文明其精神”仍缺少強有力的抓手。“文明其精神”至少要重點發展兩大方面:一是道德的引領,二是文化的傳承。這應該是農村文化建設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
引領農村道德文化建設,可以從建設鄉村文化宮著手,打造新農村農民精神共同體。隨著城鎮化的不斷加快,鄉村合并、農村人口減少是必然發展趨勢。形式上的合并相對容易,而根植于歷史與傳統之上的文化認同和接納,則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建設文化共同體,使每個自然村彼此了解對方的歷史與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只有如此,才能最終構建新農村的精神共同體。就建設鄉村文化宮而言,可以囊括展示區和活動區兩大部分。
展示區可包括以下內容:第一,村民全家福照片或村民笑臉集成圖。讓全體村民通過全家福式的合影,從情感上逐漸產生認同感和歸宿感。第二,展示村史、村情及當地的典故及神話傳說。合并的新村應當對原來幾個村落的歷史文化和建設成就有一個總結性的回顧,讓后人看到村莊變革的歷史脈絡。第三,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將鄉村的發展歷史展示出來,將有利于農民心理和情感的進一步融合。第四,通過村歌的合唱來凝聚人心,激勵村民團結奮進、勤勞致富、共創美好新生活。第五,宣傳積極健康的鄉村精神或村規民約。鄉村精神是鄉村發展的精神指引,村規民約是村民約定俗成、一致認可的道德準則,二者相輔相成,引導和規范著村民的道德和行為。第六,進行村上好家庭、各類道德模范、長壽老人等方面的圖文展示,以此樹立榜樣,鼓舞鄉村正氣。第七,對村中優秀的高學歷學生、高職稱專業技術人員或其他鄉賢的業績進行圖文展示。鼓勵村民見賢思齊,追趕超越。第八,對本村可移動文物、傳統農具或農耕文化產品予以展示。讓村民記住鄉愁,留住文化根脈。此外,還可以對本村文化能人、文化活動、文化藝術作品等進行展示。
活動區可包括以下內容:可以建設集會議、演出、講座、慶典或禮儀于一體的室內多功能廳,其主要功能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宣講本地歷史故事和緬懷本地往圣先賢。不僅如此,鄉村還可以通過圖書和電子閱覽區,整合原農家書屋和信息資源。此外,還可以為鄉村傳統手工制作等傳統民俗工藝的發展設立活動區域。
鄉村文化宮的建設要慎重選點,先示范建設,再逐步推廣。要將鄉村文化宮打造成農村的道德高地、文化陣地和活動基地,牢鑄意識形態高地。
依托鄉賢,組建文化顧問或文化輔導員隊伍。合并后的新村要建起鄉村文化宮并開展好活動,僅依靠本村干部和群眾是遠遠不夠的。要依托鄉賢開展工作,以便于化解與調和一些村鎮合并初期伴生的不和諧因素。建設初期,文化顧問或文化輔導員隊伍可以參與策劃,并負責挖掘整理各村的歷史典故、逸聞趣事,收集有價值的實物及文字、圖片等資料;建成后,他們可以負責組織群眾開展活動。
建立并完善民情收集及民間社團主導的村民教育引導機制。通過文化顧問或文化輔導員,在鄉村和民間文化社團、協會之間建立起暢通的聯系通道,將農民的需求反饋給社團和協會,讓社團協會走進鄉村、走近農民,做好怡情悅性、輿論引導和群眾教育工作。他們可以深入某個村或鎮,以編印報刊、組織攝影展、編寫劇本或快板等形式,進一步服務群眾。這種形式既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又避免了民間社團盲目為藝術而藝術的自說自唱,同時也解決了民間社團與協會的生存之困。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①毛澤東:《體育之研究》,《新青年》(第3卷第2號),1917年4月1日。
責編/王妍卓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