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黨反腐敗的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在如此來之不易的可喜形勢下,不容有半點自滿,不容有絲毫麻痹,務須鞏固發展好態勢,堅持不懈反腐敗。
【關鍵詞】反腐斗爭 壓倒性態勢 任重道遠 【中圖分類號】D264 【文獻標識碼】A
當前,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筑,黨內政治生活呈現新的氣象。但這絕不是說,反腐斗爭就可以“收兵回營”,就可以“松口氣 ”“歇一歇”,就可以“告一段落”。反腐斗爭未有窮期,一直在路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顯著成效,但仍然任重道遠。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要堅定不移做好工作。要做到懲治腐敗力度決不減弱、零容忍態度決不改變,堅決打贏反腐敗這場正義之戰。”
反腐斗爭未有窮期,仍然任重道遠
反腐斗爭未有窮期,一直在路上,是市場經濟特點決定的。我們黨將長期面臨四大考驗。其中之一是市場經濟的考驗。市場經濟作為一種有效的配置資源的方式,使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中國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大加速了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使社會主義煥發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然而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市場經濟強化了人們的功利性,趨利成為人們的本能追求;市場交換原則延伸到黨內,易致權力市場化、權力變現化。出現權官交易、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等種種腐敗現象。已落網的“老虎”們,幾乎無一沒有進行這類交易,無一不是這種交易的犧牲品。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并非因為他們的陷落,這種交易就會戛然而止;也并非因為今天鐵腕反腐,這種交易就會煙消云散??梢哉f,只要市場經濟存在,只要交換原則存在,其向黨內政治生活滲透的可能性就存在,產生腐敗的土壤就存在。因此,反腐斗爭就一直在路上,就未有窮期,就不可能“收官”。
反腐斗爭未有窮期,一直在路上,是管黨治黨長期任務決定的。世界上的任何組織,從一誕生就一定有一個“管”和“治”的問題。不管不治的組織,必然迅速垮掉,管而不緊、治而不嚴,也必然有始無終走向消亡。中國共產黨之所以90多年歷久彌堅,就是因為她既重“管”,又重“治”,不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管黨治黨,不是權宜之計,不是一時之策,不是短時之功,而是長期任務,是永久之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既然如此,就一定要把黨管好治好。怎么“管”,如何“治”?黨要管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從嚴治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她不為困難時而嚴、勝利時而松,不因形勢不利時而嚴、形勢大好時而松,不對普通黨員而嚴、對高級干部而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管黨治黨的優良傳統,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戰略布局、著力從嚴從細抓管黨治黨,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著力凈化黨內政治生態,使黨風帶政風,黨風政風帶民風,都得到極大好轉。這說明,管黨治黨是長期的,長期的任務必須從嚴。
反腐斗爭未有窮期,一直在路上,是黨肩負的使命擔當決定的。古人云:“大事難事看擔當。”對中國共產黨而言,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是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終使命擔當。革命時期,共產黨的使命擔當是解救億萬民眾于水深火熱之中,拯救中華民族于危難之中;新中國建立之后,共產黨的使命擔當是盡快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改革開放后,共產黨的使命擔當是使億萬民眾盡快擺脫貧困、奔向富裕;現如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帶領全國人民向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樣達到這個目的的政黨”。有了這樣的使命擔當,站位就高,眼界就寬,心胸就開闊,內心就強大,就能練就共產黨人的“金剛不壞之身”。使命光榮,擔當如鐵。光榮的使命、如鐵的擔當,都要求中國共產黨務必保持先進性;而保持先進性,就一定從嚴治黨、從嚴治吏,一定要使反腐一直行進在路上。
反腐斗爭未有窮期,一直在路上,是人民群眾熱情期待決定的。反腐敗是從嚴治黨的一大決策,更是當代中國最強大的民意。據相關調查顯示,在網友心目中,中國未來發展面臨的挑戰按得票率排列依次為:“腐敗問題”占到70.5%、“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占到62.8%、“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占到53.9%、“入學難、住房貴、吃得不安全等民生問題”占到44.1%。這說明了人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內涵是很清晰明朗的,是反腐、民生、民主,在制度建構上,三點對一線所指的就是“公正契約”。“美好生活”不僅意味著財富,更意味著公民尊嚴和社會公平正義。而官員腐敗,是百姓“美好生活”的污染源和腐蝕劑。執政黨既要對自己負責,更要對人民和國家的命運負責。這種責任決定了全黨都要像習近平同志所要求的“警醒起來”,“黨員、干部要不斷提升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去庸俗、遠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懷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
著力鞏固發展反腐敗壓倒性好態勢
在扭轉消極思想上下功夫,形成持續持久反腐的良好形勢。無須諱言,從目前看,黨內尚有種種思想反映值得重視。一是“差不多”的情緒。一些黨員干部乃至某些黨組織認為,“老虎”打得不少了、“蒼蠅”拍得也很多了,反腐斗爭也該“差不多了”。二是“收官”想法。有的認為臨近十九大,維穩為要,“屆末之年反腐敗可以收官了”。三是閃躲心理。有的干部留戀過去的“吃拿卡要”,存在“躲潮頭”“閃風頭”心理,企圖反腐“風頭”一過,依然故我。四是僥幸心態。某些干部輕瞧“八項規定”,存有僥幸,打“擦邊球”,踩“邊界線”。五是軟性抵抗。一些干部認為,既然不允許“吃拿卡要”,那我“不吃不拿不干事不就行了”。于是,工作不干,責任不管,檢查不理,制度不怕,“一張報紙一包煙,優哉游哉混一天”。陷入軟性抵抗之中。這種種思想反映、種種跡象,雖然與“壓倒性態勢”相比,只是支流,但不容有絲毫麻痹、不容有任何大意,否則,斗志稍有松懈,力度稍有減弱,就有回潮的可能,甚至會有反復的危險。因此,必須一直保持高壓態勢,做到懲治腐敗力度決不減弱,零容忍態度決不改變,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黨的各級組織要拿出滴水穿石的勁頭、鐵杵磨針的功夫,在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中見常態、見長效。”
在抓好“關鍵少數”上下功夫,形成以上率下的良好局面。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垮下來。”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為首的“上梁”“關鍵少數”能否發揮關鍵作用,事關反腐敗的成效。毛澤東對身邊人和子女要求極為嚴格。朝鮮戰爭一爆發,就將自己的兒子毛岸英派去前線。他本人一生十分簡樸,一件睡衣補了又補穿了幾十年。周恩來同樣對自己要求極為嚴格,絕不搞父榮蔭子那一套。黨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無兒無女的他把自己的親侄女周秉建派到內蒙草原。朱德對自己及家人的要求更是嚴苛,他到農家吃飯,生怕戶主不收飯費,便把飯費和糧票悄悄壓在飯碗底下。正是有了他們的示范帶頭,各級領導干部也不斷嚴格要求自己,使得黨風正、政風凈、民風淳。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極為重視“關鍵少數”,在頒布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以下簡稱《準則》)中“領導干部”一詞就出現高達53次,“高級干部”出現也多達23次,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于突出抓好“關鍵少數”的用意可見一斑。充分體現出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戰略性謀略,充分體現出黨中央正風肅紀、正本清源的關鍵性舉措。對于處于“關鍵少數”的領導干部,一定要盯得緊而又緊、管得嚴而又嚴,以領導干部思想到位、行動對標帶動全黨。“表里內外,粗精隱顯,無不慎之,方謂‘誠其意’。”“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本身,必須加強自律、慎獨慎微,經常對照黨章檢查自己的言行,加強黨性修養,陶冶道德情操。”“加強自律關鍵是在私底下、無人時、細微處能否做到慎獨慎微”,“增強政治定力、紀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絕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煉就百毒不侵的“金鐘罩”,形成一級帶一級、一級促一級的示范效應,推動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發展。
在構建“三不”預防體系上下功夫, 形成固本培元的良好機制。實踐證明,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三不”預防體系,對于形成反腐敗壓倒性態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對于鞏固發展這種良好態勢來說,也具有固本培元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管子》的一句話“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強調的是本根穩固才能元氣充沛、抵御邪氣、生命力旺盛,就是講標本兼治、固本培元。“不敢腐”,要靠猛藥去疴、重典治亂做保障,要靠高壓態勢、高懸利劍做壓力,力度不減、節奏不變,使各級干部始終保持一顆敬畏心、平常心,始終保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警覺意識,始終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不能腐”,要靠“扎緊制度的籠子”來圈住權力不能濫用,用《準則》來管住干部不能任性,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在防微杜漸上不舍尺寸之功。“不敢腐”“不能腐”靠外因, “不想腐”則靠內因,要通過堅持不懈地進行教育灌輸,啟發黨員干部的自省覺悟,達到自覺自愿。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要求黨員干部堅持共產黨人價值觀,不斷堅定和提高政治覺悟。從根底明白“我是誰”“我為誰”,從心眼里不忘初心,牢記宗旨,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陶冶道德情操,講覺悟、有覺悟,面對公和私、義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樂的矛盾,找到自己行為的準星。正心修身、涵養文化,懷德自重、清廉自守,守住為政之本,守住用權之規,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
在切實監督上下功夫,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環境?!吨袊伯a黨黨內監督條例》明確指出:“黨內監督沒有禁區、沒有例外。”“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用權受監督、失責必追究。”要鞏固發展好態勢,堅持不懈反腐敗,就一定要在切實監督上下功夫,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環境。這里的“群防群治”,就是指黨內監督和外部監督相結合。
加強自上而下的黨內監督十分重要。要強化自上而下的組織監督,形成和完善黨的工作部門職能監督、黨的基層組織日常監督、黨員民主監督的黨內監督體系。從中央政治局開始,一級對一級負責,一級監督一級,并發揮巡視作用,織密黨內監督網絡,不掛空擋、不留死角,沒有“燈下黑”,沒有特殊區。
加強自下而上的民主監督同樣重要。人們都還記得延安時期毛澤東與黃炎培的“窯洞對”。對話中,毛澤東提出十分重要的防止執政黨腐敗、丟掉政權的民主監督之策。從現實出發,這種民主監督,包括人大、政協和司法部門的監督,還包括輿論監督、群眾監督。很多“蒼蠅”“小官巨貪”,就是群眾監督舉報出來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雪亮的眼睛面前,任何貪腐分子都休想蒙混過關。
(作者為中宣部政研所研究員,北京市委講師團特邀報告人)
【參考文獻】
①《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新華社,2016年11月2日。
責編/宋睿宸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