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經濟大家談 > 正文

【獨家】霧霾治理的經濟成本與社會成本

核心提示: 霧霾治理在政策目標確定和具體措施選擇上,必須考慮經濟和社會成本,盡可能減輕對社會各方面的負面影響。這是各級政府在制定霧霾治理政策時必須考慮的問題。

原標題:霧霾治理是一個經濟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石敏俊

霧霾污染已成為全社會最關注的環境問題。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鄭州、西安、武漢、成都等大城市均成為霧霾污染的重災區。2013年國務院發布了“大氣國十條”,2016年環保部聯合京津冀三地政府發布了《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2016-2017)》,全面開展了大氣污染防治。經過努力,霧霾污染治理已初見成效。據環保部公布的環境監測數據,2016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年均濃度47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6%;重污染天氣比例為2.6%,同比下降5.7%。京津冀地區1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年均濃度已從2103年的90微克每立方米下降到2016年的71微克每立方米。

霧霾治理需要科學施策,精準發力,科學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從本質上講霧霾治理是一個經濟問題。這句話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霧霾治理需要運用經濟規律,采用經濟手段。霧霾污染是由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等一次污染物排放到大氣中,并經過一系列物理化學過程,形成懸浮細顆粒物造成的空氣污染現象。無論物理化學過程多么復雜,二次粒子數量多少,一次污染物排放量過大是霧霾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次污染物的排放源包括工業源、生活源、移動源(機動車等)、以及揚塵等,這些都是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的。從根本上講,需要轉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減少污染物排放量。推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一靠法律和行政手段,包括立法和行政執法等;二靠技術手段,包括技術改造、設備更新、技術標準等;三靠經濟手段,包括稅收、補貼、綠色信貸、排放權交易等各種經濟杠桿、激勵和懲罰措施。經濟手段可以通過價格信號、經濟激勵等渠道,對個體和組織的生產行為、生活行為施加影響。對于推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轉變,構建霧霾治理的長效機制,經濟手段更加有效。應當更多地運用經濟規律,采用經濟手段,去影響居民、企業和各級地方政府,促使其轉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二,霧霾治理需要付出經濟成本。無論是末端治理,還是結構調整,都將付出巨大的經濟成本。脫硫、脫硝處理,技術設備更新,供暖系統改造,淘汰落后產能和過剩產能,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且還會帶來工人下崗、就業減少等代價。機動車限行、淘汰黃標車等,不僅會給市民帶來生活上的不便,增加出行成本,也會增加企事業單位的經濟損失。據不完全估計,依據大氣“國十條”的霧霾治理政策將導致2017年京津冀地區GDP總量損失3586億元,2020年的GDP損失9319億元,分別相當于當年GDP的4.80%和10.25%;依據大氣“國十條”和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制定的霧霾治理政策將導致2017年京津冀地區GDP總量損失6315億元,2020年的GDP損失14595億元,分別相當于當年GDP的8.45%和16.05%。霧霾治理的經濟成本,需要政府的投入,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企業和市民也要自覺分攤相應的經濟成本。藍天不是免費的。

第三,霧霾治理政策制定需要考慮社會成本。“APEC藍”、“閱兵藍”等事實告訴我們,如果不計成本,霧霾治理是可以短時間內見效的。但不計成本的做法難以長期奏效,霧霾治理必須考慮社會成本。如果霧霾治理措施導致的社會成本過大,則會引起來自各個方面的各種形式的抵觸,導致霧霾治理效果打折扣。譬如,長期的機動車單雙號限行,會遭到市民的抵觸;長期的企業關停限產,會遭到企業的抵觸,勢必會有部分企業私下偷偷開工。社會成本較小的霧霾治理措施,容易得到市民和企業的理解和配合,實施效果就會更好。因此,霧霾治理在政策目標確定和具體措施選擇上,必須考慮經濟和社會成本,盡可能減輕對社會各方面的負面影響。這是各級政府在制定霧霾治理政策時必須考慮的問題。

[責任編輯:王卓怡]
標簽: 石敏俊   霧霾治理   治霾   霧霾   京津冀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