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中國公眾的文化自信指數調查報告(2016)

核心提示: 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圍繞中國公眾“文化自信”現狀,通過線上和線下兩種途徑,在全國范圍內發起了2016年度“中國公眾文化自信指數”調查。調查內容包括中國文化認知、情感認同、行為傾向以及影響因素等。試圖通過本次調查來呈現當前中國公眾文化自信狀況,摸清影響公眾文化自信的可能因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提高公眾文化自信的政策建議。

【重要發現】

● 2016年中國公眾文化自信指數平均值為75.63,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以積極理性的態度熱愛、認同自身文化。

● 傳統文化精神、時代創新精神是支撐中國公眾文化自信的兩大支柱,公眾對建黨立國精神的認知與認同有待進一步加強。

● 受訪者體現出較強的民族文化包容性,但國際文化發展意識仍有待提升。

● 對中國歷史、綜合國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政治制度的認同,與文化自信水平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調查時間】

2016年9月—2016年11月

【問卷發放】

面向31省、直轄市、自治區共發放問卷9971份(包括人民論壇微信公眾平臺和其他網絡推送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9385份,問卷有效回收率94.1%。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文化作為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是千百年來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思想的積淀與升華,5000年的歷史文化造就了中國卓越的過去與璀璨的今天。在自豪的同時,更應該展望未來。文化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關鍵來源,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構成。回首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開辟了一條人類史無前例的高速和平發展之路。然而相對于物質財富的增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快速發展,與擁有5000年歷史文化的泱泱大國顯得并不相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華文明與中國文化的復興是其核心內涵之一。而文化復興與文化自信可謂相輔相成,倘若對自身文化都產生了距離感、陌生感乃至排斥、厭惡,那么何談文化復興與民族崛起呢?因此,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意識到建立文化自信的迫切性與重要性。

為此,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圍繞中國公眾“文化自信”現狀,通過線上和線下兩種途徑,在全國范圍內發起了2016年度“中國公眾文化自信指數”調查。調查內容包括中國文化認知、情感認同、行為傾向以及影響因素等。試圖通過本次調查來呈現當前中國公眾文化自信狀況,摸清影響公眾文化自信的可能因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提高公眾文化自信的政策建議。

公眾關于文化與文化自信的認知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建黨立國精神和時代創新精神是文化自信的三大精神內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與制度密切相關。當問及如何描述中國文化時,超六成(64%)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價值理念、思維方式、倫理觀念、審美情趣等”,“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抗戰奮斗所孕育的革命精神”,“具有時代性,不斷的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發展”。在訪談中,有專家表示,文化不僅是精神、觀念或思維,其常常孕育和發展在多個載體中。通過進一步調查,約七成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文化“體現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是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并“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思想” 。

圖一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了解并充分肯定自身的文化價值,對文化生命力抱有堅定的信念,同時對待不同文化時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態度,既不自卑,也不自大。在心理學中,“自信”是一個多維整合復雜的系統,包含自我認知與評價、情感體驗等成分。因此,我們將文化自信劃分為文化自知、文化自豪、堅定信念、文化傳承、文化交流、文化發展、文化競爭等維度,并進行測量。調查結果顯示(如圖1),67.7%的受訪者認為文化自信是“對自身優秀文化傳統保持尊敬和自豪”;61.8%的受訪者認為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的發展前景有堅定的信念”;61.2%的受訪者表示會理性對待自身文化,指出文化自信就是“不自卑、不自負”;58.2%的受訪者選擇文化自信是“積極傳承并發揚光大自己的文化特色”。相反,只有40.1%的受訪者認為文化自信要“從現實需要出發,借鑒外來先進文化”,僅有27.1%的受訪者認為文化自信是“放眼世界,在國際競爭中爭取影響力”。說明“自尊”“信念”“理性”“傳承”等關鍵詞的認可度較高,“借鑒”“競爭”等關鍵詞的認可度較低。

綜上,為較為準確地掌握當前公眾的文化自信狀況,我們主要測量公眾關于傳統文化精神、建黨立國精神以及時代創新精神的基本認知、情感認同,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價值判斷、行為傾向。

當前公眾文化自信水平總體較高,積極理性熱愛自身文化

傳統文化精神、時代創新精神是當前中國公眾文化自信的兩大支柱。我們從認同、信念、參與意愿等維度測量了受訪者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建黨立國精神以及時代創新精神的情感認同度。情感認同是指能夠正確的看待自身文化,理解并認同自身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并對這種文化的生命力和發展前途有信心。結果顯示,公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情感認同度最高,約七成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熱愛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更好發展抱有信心,并積極參與中國傳統節日。本次調查發現,公眾對于時代創新精神認知得分最高(77.99分)。體現時代創新精神的中國先進文化立足于中國現實,以科學為基礎,不斷地吸收人類科學技術的優秀成果。同時,時代創新精神是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的偉大實踐中創造的,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所思考的問題,維護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時代精神,也必然被公眾熟知并認同。進一步分析顯示,其中公眾關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時代創新精神的了解度最高。

公眾對建黨立國精神的認知與認同有待進一步加強。建黨立國精神發源于中華近代文明的危難之際,誕生了“堅定信念,敢闖新路”的井岡山精神、“緊密團結,逆境奮斗”的長征精神、“服務人民,實事求是”的延安精神以及“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西柏坡精神。其根植于中華傳統文明,并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在革命實踐中不斷豐富內涵。然而調查數據顯示,建黨立國精神認知與認同得分均低于平均分值,分別為77.26分和77.81分。訪談中我們發現,不少受訪者表示觀看影視劇成為了解建黨立國精神的重要途徑。但是近年來,大批戲說歷史、消解紅色經典的抗日劇和諜戰劇大量占據熒幕,出現了“年輕人看噱頭,老年人直搖頭”的窘境。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歷史是一部艱苦的奮斗史,當下許多過度娛樂化的抗戰題材創作帶來了極大的不良影響。

公眾民族文化包容性得分較高,但國際文化發展意識有待提升。行為傾向是指公眾對待非主流文化以及國際文化交流競爭中的態度和角色定位。經過調查分析發現,首先,面對非主流文化,大部分公眾能夠保持理性態度,以兼收并蓄、促進自身文化發展的原則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當問及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態度時,72.5%的受訪者選擇“少數民族優秀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尊重、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當問及對“外來文化”的態度時,65.4%的受訪者選擇“堅持自己的文化理念,從現實需要出發,借鑒有利于我國文化建設的先進經驗”,但也有近20%的受訪者表示“外來文化不適合我國國情,應全盤否定”。其次,公眾的國際文化發展觀念較為薄弱。調查結果顯示,26.9%的受訪者認為“我們離西方強國差距甚遠,競爭只能備受欺凌”,28%的受訪者認為“我們是天朝上國,地大物博,沒必要進行國際交流”以及“世界文化那么多,我們是否參加并不重要”。可見,在國際文化競爭中,有近30%的受訪公眾表現出文化自卑、自負以及封閉等心理傾向。最后,超過六成的受訪者有積極的角色定位,表示在文化自信的培育和推廣中,更傾向于成為“積極推廣者”。28.3%的受訪者則選擇了“被動參與者”,7.8%的受訪者態度較為消極,選擇了“堅決抵制者”。

多因素影響公眾文化自信水平

公眾心理的基本認知、情感認同和行為傾向之間是相互作用的,文化自信水平的高低往往也是多個因素、多個環節共同作用的結果。受訪者對中國歷史、理論、領導以及國力的感知,政治面貌、職業、收入和居住地都有可能對自身文化自信水平造成影響。通過將公眾文化自信指數與國家發展四維根基認同以及職業、收入等進行雙變量的相關性分析,我們發現這些變量間的相關性顯著。為進一步探析何種因素在哪些環節與公眾文化自信水平的關系更加緊密,哪些因素對文化自信指數的解釋力度更大,我們聯立相關因素和文化自信指數建立了分析模型,對更詳細的內在關系進行了觀察和分析。

圖二思維根基

首先,四維根基認同與文化自信水平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公眾的文化自信并非憑空產生,其背后是對民族發展根基的認知。調查數據顯示,高度認同我國四維根基的受訪者,相對的,其文化自信得分極高(如圖2)。如40.82%的受訪者完全贊同“中華民族鑄造了五千年燦爛文明、積淀了優秀的文化資源,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精神”(歷史根基),其傳統文化精神自信得分為92.58;38.22%的受訪者完全贊同“馬克思主義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強有力的思想武器”(理論根基),其時代創新精神自信得分為93.81;38.66%的受訪者完全贊同“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不斷探索,自覺承擔文化責任”(領導根基),其建黨立國精神自信得分為92.95。38.03%的受訪者完全贊同“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項建設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力根基),數據顯示,其具備積極的國際文化交流競爭意識。

其次,受訪者的部分人口學變量對文化自信水平有著顯著影響。一是中共黨員有較強的文化自信水平。根據調查數據結果顯示,中共黨員的文化自信指數得分最高(80分);群眾次之,得分為76.42;再次是共青團員(74.04分);民主黨派或無黨派人士的得分為68.57。二是有穩定工作的受訪者文化自信較高。其中公務員、國企/事業單位管理者及職員的文化自信水平得分最高(81.5分);學生和私企職員的文化自信分別得分為76.5和77.6;相應的,長期失業者的文化自信得分最低,為65.25分。三是受訪者的月收入與文化自信水平有著復雜的關系。根據數據顯示,當月收入超過12000元時,文化自信水平隨著收入的增高而遞減。進一步分析發現,月收入在8001-12000元以及2001-5000元的受訪者,文化自信水平最高,分別為75.75分和76.3分。這兩類月收入分別為大、小城市的中等收入階段,說明中等收入階層的文化自信水平較高。另外,居住在直轄市、省會城市、地級或縣級城市、鄉鎮村的受訪者文化自信水平大致呈現遞減趨勢。可以認為居住地的文化建設越完善、綜合經濟水平越強,當地居民的文化自信水平就越高。

提升文化自信的幾點建議

弘揚中國文化,堅持不忘初心。從理論來看,文化自信是一種自尊、自豪與信念。從實踐來看,文化自信是不忘初心的核心標識。當前形勢下弘揚中國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尤其要做到不忘初心。具體來說,一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和制度為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提供了不竭的動力,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二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黨的基本路線是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鄧小平同志曾指出,“誰要改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三要堅定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將其作為中國公眾終身奮斗的“初心”,不斷把為崇高理想奮斗的偉大實踐推向前進。

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實質與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提及文化自信的根本性和重要性。“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建黨立國精神和時代創新精神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提供了深厚土壤。文化自信與三大自信相輔相成,一方面文化自信成為了三大自信的基石,另一方面,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更是文化自信的來源。具體來說,堅定道路自信,就是深刻認識和自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質與內涵;堅定理論自信,就是深刻認識和自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與特點;堅定制度自信,就是深刻認識和自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與優勢。

解讀紅色文化,發揚革命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指出,“偉大的長征精神,是黨和人民付出巨大代價、進行偉大斗爭獲得的寶貴精神財富”。但本次調查發現,與長征精神一脈相承的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建黨立國精神認知與認同得分均明顯低于平均分值。在三大文化精神情感認同的量表中,“有機會,我愿意重走長征路”以及“未來十年,會有更多外國人學習中國革命文化的得分最低,說明公眾的革命認同與信念感相對缺失。針對這些問題,一方面,鼓勵閱讀毛澤東、鄧小平等革命先輩的經典著作,通過閱讀深入了解革命思想,結合自身實際透視紅色文化,思考革命精神。另一方面,注重紅色經典的反思、傳承與創新。紅色經典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因此,如何豐富紅色經典,闡釋當代的紅色精神是弘揚創新紅色文化的關鍵。

加強文化建設,滿足公眾文化需求。首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隨著改革的深入,社會經濟成分更加復雜,人民的利益需求更加多元,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新形勢既給人們思想觀念帶來巨大活力,也對人們的價值觀念帶來沖擊,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更需要弘揚主旋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社會共識。其次,深化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一批高素質理論家,推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使公眾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神本質,自覺認同時代創新精神。最后,確保高水平文化成果產出。訪談中有專家表示,當前我國的文化產品中存在“只有高原沒有高峰”的現象,許多文化作品生命周期短,經不起市場考驗。為此,需不斷改革文化體制,摒棄文化產業的浮躁,仔細打磨出高質量作品,滿足公眾不斷提高的文化需求。

豐富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國際文化競爭力。本次調查發現,在文化自信含義的認同度量表中,相對于“自尊”“自豪”“理性”和“傳承”等高認同度,40.1%的受訪者認為文化自信要“從現實需要出發,借鑒外來先進文化”,只有27.1%的受訪者認為文化自信是“放眼世界,在國際競爭中爭取影響力”。數據進一步顯示,在對外文化心態的量表中,有近30%的公眾表現出文化自卑、自負以及封閉等心理傾向。說明中國公眾的國際文化交流競爭意識有待提高。為此,首先準確定位中國文化。傳統文化精神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建黨立國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奮斗所形成的獨特文化;時代創新精神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內容。其次,豐富涵養中國文化。立足于現有的社會實踐和高新技術推進文化內容與形式的雙重創新,促進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積極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文化發展中注入時代精神。最后,努力講好中國故事,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一方面,通過生動的案例傳播中國文化與精神,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的歷史與文明。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與產業運作,挖掘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資源,建立有國際影響力的本國文化品牌。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陳琳、賈曉芬)

責編/潘麗莉 孫娜(見習) 美編/ 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溫祖俊]
標簽: 調查報告   中國   公眾   指數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