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與高校教育、國家政策、社會經濟結構、社會意識、學生個體等諸多方面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要從多元化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全面思考和關注。政府與高校應通過系統化、科學化的解決辦法來增進大學生就業率,破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大學生就業難,反映出社會生產力、資源配置、高校教育、個人價值等多方面要素之間的矛盾
大學生是當今社會較高層次的人力資源,是體現企業綜合競爭力的中堅力量,關系到社會的發展進步。然而,因高校擴招而出現的大學生數量多、職業崗位少,所學專業與工作崗位不匹配等問題,造成了大學生人力資源的浪費,這一現象一直困擾著高校的專業教育。大學生就業難,也反映出了社會生產力、資源配置、高校教育、個人價值等多方面要素之間的矛盾性。
首先是社會經濟結構與教育結構銜接不到位帶來的就業錯位。人才培養是高校教育與社會企業互相連結的紐帶,高校通過系統化的教育和培養,保證優秀人才的輸出,而人才則借助企業來實現自身價值并促進企業競爭力的提升。這個動態化的過程詮釋了人才自身知識體系由理論向實踐的過渡和轉化,同時也揭示了高校教育與社會企業的互通關系。目前,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與結構調整,社會結構的變化也為大學生就業帶來了新的挑戰,例如新興產業取代傳統產業而導致的人才供需緊張、地區發展不均衡帶來的大學生資源稀缺或過剩、社會人才市場在短時間內無法適應社會變革需求而造成的就業指導機制不夠成熟等。總之,社會經濟結構與教育結構之間銜接不到位,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大學生的就業優勢正在慢慢減弱。日益開放的社會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就業的公平性,傳統文化中的“人情”觀念正在逐步淡化。當下,核心競爭力和企業經濟效益成為決定企業地位的重要因素。對于企業而言,挖掘社會中的優秀人力資源十分關鍵,故而他們更加傾向于招聘有相關從業經驗或技術熟練的人才資源,這是剛剛走入社會、缺乏工作經驗的大學生們所不具備的優勢。
再次,高校課程教學及就業服務指導缺位。高校現有的專業教育與社會企業發展存在一定的脫節,過于大眾化的高校教育導致教學目標及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化,大學生的技能素質依然有待提升。此外,由于專業課堂教育的時效性不足,課程設計及內容安排無法與當前社會行業的發展態勢相結合,加上高校就業指導服務不夠完整,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了大學生的就業發展。
最后,大學生對個人職位認知及價值判斷能力不足。不少大學生自我認知及價值判斷不足,缺乏有效的職業發展規劃,加上一些大學生專業素質不高、實踐能力不強、創新能力較差、思想視野不寬,導致所學專業知識向實踐轉化的能力不夠,降低了就業的適應度。此外,功利化是很多大學生就業時的心理通病。大學生在進行職業選擇時,往往只是看到眼前的收入福利,而忽視了對自身職業的長遠考慮。
高校應整合資源,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要想使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就要努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政府社會與高校的統籌規劃、學生內在價值與外在服務體系的有效統一。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共同發力,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解決提供有效的網絡系統,確保高校人才培養率和就業率的提升。
整合資源,構建完善的就業指導理論體系。大學生就業問題,關乎高校教育目標的實現、個人價值的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的強弱及社會發展進程的快慢等一系列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復雜問題,就要先從理論層面制定出科學化的就業指導標準,并從心理學發展、職業決策理論、人格類型、社會資源配置等多重要素出發,對就業指導理論體系進行建構,摸索出適合于我國國情發展、學生個人職業訴求、社會人才資源優化配置的就業指導理論體系。
制定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及實踐計劃。高校應當與時俱進,結合社會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人口結構等多方面要素來制定完善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把握時代社會的發展態勢,及時調整專業課程結構,尤其要對新興產業進行多方位了解,從而找到產業發展與高校人才培養的銜接口,提升人才培養的效率和效果。在人才的培養上,高校要因材施教,針對學術型學生和職業化學生分別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特別是要通過特色校園文化的熏陶,促進他們獨立人格的養成,培養大學生的思辨意識、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高校還應充分重視教學實踐環節,積極開展校企合作,設立專門化的研究機構和實踐基地,結合企業發展來調整課堂教學方式,為大學生提供充足的機會到企業參與實踐。此外,高校更要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其中指出,“堅持能力為重。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高校應培育大學生形成完善、全面的就業能力,不僅要實現基礎素質、專業素質、心理特質的強化和提升,更要不斷提升創新精神,促進思考能力和思維能力的不斷完善。
大學生就業需要個人、學校、政府等多方面的積極配合
2016年5月,李克強總理在就業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高校畢業生已經成為我國城鎮新增勞動力的主體。要實施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和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并進一步加以完善。”促進大學生就業,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合作。
強化個人職業價值認知,完善知識結構。大學生是就業活動的核心參與者,其基礎知識、專業技能、價值觀念、心理態度等因素直接關系到未來工作的質量和效果。因此,大學生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念,對職業進行重新審視——職業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自我價值實現的重要方式。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深入社會實踐,自覺對技能、性格、經驗、角色進行自我調適。此外,還要結合平時的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對自身的特質進行有效分析,填補知識結構的空缺,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以便更好地適應未來職場的發展需求。
大學生就業需要政府、學校等多方面的積極配合,為大學生就業打造完善的網絡化服務支撐。政府應積極完善大學生就業保障政策,優化配置社會資源,拓寬大學生的就業渠道。打破大學生就業市場分割的制度性障礙,尤其要打破地域、行業、企業壟斷,使優秀人才各司其職,促進人才與就業市場的充分結合。此外,政府還應該建立有效的就業扶貧機制,給予就業大學生一定的經濟幫扶。從社會角度來說,政府應該對社會資源和媒介渠道進行整體把控,借助新媒體手段打造完善的就業信息交互平臺,實現就業信息搜集、就業信息整合、就業信息辨別、就業信息發布“一站式”服務,努力提升大學生就業職位選擇和企業人才招聘的交互效率。對于高校來說,應該積極構建高校就業系統,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對在校大學生及時播報相關就業訊息,并為其提供準確化的就業建議,不斷提升高校就業服務質量。高校還可以通過舉辦模擬面試、求職講座等就業指導活動,進一步增進學生對職業的認識。
(作者單位:塔里木大學)
【參考文獻】
①李克強:《在就業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16年第14期。
②何仕:《當代中國大學生就業的經濟學研究》,《福建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③陳勇:《大學生就業能力及其開發路徑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責編/王妍卓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