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怎樣還清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欠賬

核心提示: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要樹立新發展理念,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的新道路。要牢固樹立和切實踐行五大發展理念,走出一條經濟健康發展和環境有效保護的發展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開創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切實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推進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

如何處理好發展經濟與生態文明的關系,是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大問題。歐美等國家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已經被事實證明行不通。

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把生態環境破壞了,嚴重影響了公眾的生活,乃至影響了經濟的最終發展。上個世紀,發生在西方國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其中,洛杉磯化學煙霧事件,導致近千人死亡,75%以上市民患上紅眼病。倫敦煙霧事件,在1952年12月首次爆發的短短數天內,死亡人數就高達四千,隨后兩個月內又因呼吸疾病死亡近八千人,之后的1956年、1957年、1962年又連續多次發生嚴重的煙霧事件。為了治理這些嚴重的環境污染,西方付出的成本比當初獲得的經濟財富還要多。西方這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既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又嚴重影響了公眾的生活,導致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為后來發展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經過短短幾十年,就實現了西方國家百年乃至幾百年才實現的經濟崛起,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我們強調經濟可持續發展,重視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工作。但是,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領域,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以無節制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得一時的經濟發展,導致能源資源、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關系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我們在取得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積累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人民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近年來,各類環境污染呈高發態勢,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因環保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屢屢發生。2014年,全國開展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的161個城市中,只有16個城市空氣質量年均值達標,占比不到10%;202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中,水質為優良的監測點僅占10.8%,較差、極差的超過60%;全國土壤污染總超標率達到16.1%,其中重度污染點比例超過1%。特別是2015年末,華北、東北地區持續遭遇霧霾襲擊,東北地區重度及以上污染城市達21個。首都北京更是多次遭受霧霾,中小學停課、機動車單雙號限行、工業企業停產限產、施工工地全部停止室外作業已經多次進行,社會震動很大。人民群眾對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等問題反映強烈,嚴重影響了我國國際形象,傷害了黨的執政形象。這種狀況不改變,能源資源將難以支撐、生態環境將不堪重負,經濟持續發展將受到嚴重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將大打折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會付出更大的代價。”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一定意義上講,保護環境就是發展。在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急功近利,要堅持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像重視經濟一樣重視生態保護,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建設現代化國家,應該發揮后發優勢,汲取歐美國家老路的教訓,探索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新路。能源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力不強,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由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發達國家一兩百年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集中呈現。繼續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無節制消耗資源,不計代價地損害環境,已經難以為繼。

樹立新發展理念,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的新道路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復雜的國內外形勢,面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新機遇和新矛盾新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鮮明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新的發展理念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新認識,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蘇低迷形勢提出的治本之策,是針對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提出的戰略指引,是處理發展經濟和生態保護關系的根本遵循。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指南。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綠色發展,就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有效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才會避免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新發展理念要落地生根,變成普遍實踐,關鍵在讓全社會真切感受到新發展理念的真理力量,在各級領導干部的率先示范。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提高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成為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家里手。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應該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的新道路。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必須樹立系統思維,以系統工程思路來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系,更為主動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的經濟增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作為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把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各方面,推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得益彰,收獲良好生態環境和科學經濟發展的雙重果實,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經濟形象的發力點,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發展。目前,一些國家和地區在汲取發達國家慘痛教訓的基礎上,已經走出了一條既發展經濟、又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我國作為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的目的,更應當發揮后發優勢,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實現創新驅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新常態的經濟方位,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號召全社會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就是為了有效解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矛盾。目前,全社會應該牢固樹立新的發展理念,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特別是綠色發展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在各級領導干部的認識觀念和行動。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在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中是最重要的。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抓好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戰略研究、工作部署和責任落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考評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要把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的突出位置,如果生態環境指標很差,經濟發展的成績再好也不行。在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的同時,一定要使這個考核體系硬起來,不能成為“稻草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建立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資源環境是公共產品,生態環境是不可替代品,一定要站在對人民負責的高度,對那些損害和破壞環境的個人和單位進行追究。要建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機制,嚴格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完善領導干部責任考核制度。堅持依法依規、客觀公正、科學認定、權責一致、終身追究的原則,針對決策、執行、監管中的責任,明確各級領導干部責任追究具體細則。強化環境保護人人有責、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對問題突出的地方追究有關單位和個人責任。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評估和賠償制度,落實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要建立企業損害環境責任追究制度,不管什么性質的企業,都不能只顧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效益。國有企業要做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并進的榜樣,要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公眾參與意識。動員全社會參與保護資源環境工作,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讓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成為全社會的自覺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營造愛護環境的良好社會氛圍。建立健全公眾參與機制,加強社會團體、公益組織的能力建設,鼓勵公眾及社會團體、公益組織參與環境保護的全過程。全社會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新發展理念上來,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努力提高統籌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認識要立即調整,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做法要徹底摒棄,做到人人有責,人人監督。

只要我們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發揮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優勢,充分調動全體中國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牢固樹立和切實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我們一定能走出一條經濟健康發展和環境有效保護的發展道路!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②《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

責編/楊鵬峰 賈娜(見習)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溫祖俊]
標簽: 文明建設   生態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