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核心提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我們要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深化改革創新,保障生態安全,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力爭廣東率先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我們要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深化改革創新,保障生態安全,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力爭廣東率先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關鍵詞】 生態文明  綠色發展  深化改革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 A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戰略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綠色發展理念,明確要求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黨中央、國務院專門制定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全面部署。黨中央、國務院對廣東的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寄予厚望。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廣東時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廣東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堅持綠色化永續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美麗廣東,努力走好生態良好、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發展之路。

“十二五”以來廣東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十二五”以來,廣東省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認真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嚴守資源環境生態紅線,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剛性約束指標兩大倒逼機制,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全面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嚴格落實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全面加強生態修復、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堅定不移調結構轉方式,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堅持把產業轉型升級和中高端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加快培育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源頭上減少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的破壞。全省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5.0:49.6:45.4調整為2015年的4.6:44.6:50.8,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提高到60.4%,先進制造業增加值、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提高到48.5%、27.0%和16.8%。綜合運用差別化水價、電價政策和節能、環保等標準,倒逼落后產能退出。目前全省單位GDP能耗指標僅次于北京市,居全國第二低位。

第二,強有力推進節能減排降碳,全面完成各項約束性指標任務。嚴格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加強工業、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推進電機能效提升、燃煤電廠脫硫脫硝、工業鍋爐更新改造等工程。積極發展風能、核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0%以上,煤炭消費比重下降到40.5%左右。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啟動“百園”循環化改造行動,全省“城市礦產”資源回收量突破2000萬噸,年回收再生資源總值約800億元。大力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十二五”時期,全省單位GDP能耗和工業增加值能耗分別下降20.98%和34.94%,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4.02%,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16.9%、15.1%、19.2%、24.6%,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二五”目標任務。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示范省建設,累計完成“三舊”改造面積13.33萬畝,單位建設用地GDP產出居全國各省區首位。

第三,全方位推進污染治理,有效解決環境領域突出問題。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水十條”和《廣東省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深入實施“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廣州、東莞、珠海、惠州等4個試點城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開展練江、淡水河、石馬河、廣佛跨界河流及一批城市內河涌污染綜合整治,全省主要江河水質總體穩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全部達標。全面落實國家“大氣十條”和《廣東省大氣污染防治實施方案》,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以舉辦廣州亞運會為契機,在全國率先開展大氣污染區域聯防聯治,珠三角地區全面禁止新建燃煤燃油電廠,加大力度推進機動車尾氣污染治理,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黃標車”和老舊車淘汰任務。2015年PM2.5、PM10平均濃度分別比上年下降17.1%和15.0%,空氣環境質量達到近10年最好水平。實施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行動計劃,強力推進汕頭貴嶼等地電子廢棄物污染綜合整治,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加快粵東西北地區新一輪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廠)“一縣一場”全覆蓋,全省67個縣和珠三角地區73個中心鎮全部建成污水處理設施,全省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85.5%和90.1%;1049個鄉鎮建成“一鎮一站”、約14萬個自然村建成“一村一點”,農村生活垃圾有效處理率達78.3%。

第四,持續推進自然生態系統建設和修復,不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自2012年啟動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以來,大力推進碳匯森林、生態景觀林帶、森林進城圍城、鄉村綠化美化等四大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共建成生態公益林7214萬畝、碳匯林1503萬畝,建設生態景觀林帶1.03萬公里,新建森林公園637個、濕地公園142個。全省森林面積增至1.629億畝,森林覆蓋率達58.8%,森林蓄積量達5.61億立方米,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03平方米。推進各地綠道網系統升級,建成綠道1.2萬公里。推進珠三角地區創建首個國家級森林城市群示范區,啟動珠三角綠色生態水網建設,逐步恢復珠三角地區濕地生態系統、河流水道網絡。開展雷州半島生態修復,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和美麗海灣建設取得新成效。

第五,全面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編制《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以及《廣東省節能減排“十三五”規劃》等相關領域專項規劃,在全國率先修訂通過新《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啟動《廣東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立法。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大力推進土地、房屋、海域等不動產統一登記。完善生態環境監管制度,大力推行環境監管網格化管理,初步建立企業環境保護信用信息管理平臺。開展生態控制線劃定工作,基本劃定林業生態紅線。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穩步開展,截至2015年底,全省累計成交配額2349.9萬噸,總成交金額9.64億元,占全國一半份額。在配額有償發放機制、低碳發展基金、碳金融市場、碳普惠制試點等方面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推動設立碳排放權期貨交易所。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逐年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推進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試點,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福建省、江西省分別簽署廣西廣東九洲江、福建廣東汀江-韓江、江西廣東東江等跨地區生態補償協議。

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廣東實現可持續發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廣東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與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盼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和問題:生態環保理念尚未深入人心,一些地方、一些領域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經濟結構仍然不夠合理,發展方式仍然較為粗放,能源消費總量仍然較大,部分地區土地開發強度過高,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仍然不足;環保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仍然滯后,部分地區環境污染問題仍然突出,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會付出更大的代價”。黨中央、國務院對新時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強力推進,中央《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的目標要求,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13個約束性指標中資源環境類占了10個。當前,廣東正處在加快推進轉型升級、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既是廣東落實中央部署的重要舉措,也是廣東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

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廣東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的必然要求。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先行省,廣東經濟總量連續27年位居全國各省區市首位、占全國的1/9,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提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殷切期望,廣東省確定2018年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年。要在高基數上實現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依靠傳統的拼資源、拼消耗、拼人力的增長方式是無法實現的,必須堅定不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邁向中高端水平。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既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力度抓緊抓好。

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廣東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內容。為了更好地支持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事業、展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上作出了2030年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的承諾。廣東作為全國的經濟大省和能源資源消費大省,必須勇于擔當、主動作為,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努力在經濟總量和經濟結構調整上為全國提供“雙支撐”的同時,在節能減排降碳和生態建設上也為全國提供有力支撐。

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廣東突破資源瓶頸制約、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廣東既是全國的經濟大省、人口大省,又是資源能源嚴重匱乏的省份,全省人均擁有常規能源儲量不足全國的1/20,全省約100%的煤炭、70%的木材、80%的石油、40%的鋼材和68%的糧食需要從外省調入或進口;土地供需矛盾突出,深圳、東莞、中山、佛山等珠三角地市土地開發強度已經超過30%的國際警戒線。只有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加快走上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廣東才能真正突破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實現可持續發展。

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廣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環境就是民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日益增長。廣東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常住人口達1.08億。我們必須積極順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態環境需要,加大力度推進環境保護、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各項工作,不斷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努力讓老百姓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增強獲得感,共享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帶來的民生福祉。

堅持綠色發展,全力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

今年7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廣東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力爭到2020年,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綠色低碳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珠三角地區率先建成綠色生態城市群,粵東西北生態屏障基本形成,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重點將抓好以下方面:

大力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全面落實《廣東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完善財政、產業、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政策和績效考評體系,推進市縣落實主體功能定位,對不同主體功能區的產業項目實行差別化市場準入政策。到2020年,優化開發區域土地開發強度控制在27.4%,重點開發區域土地開發強度控制在13.8%。實施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到2020年,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較2015年下降33%,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5年下降27%,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146萬畝以內。

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按照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發展先進制造業、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的總體思路,提高第三產業、高附加值產業、綠色低碳產業比重,進一步提升現代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減輕對資源消耗的依賴和污染排放的壓力。到2020年,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為4:40:56,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63%左右,先進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52%。加快發展智能制造,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加快建立循環型工業、農業、服務業體系,建設發展循環經濟示范區。

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以突破節能減排降碳共性、關鍵性技術瓶頸為重點,積極開展能源節約、資源循環利用、建筑節能材料、新能源開發、污染治理、生態修復、農業綠色科技等領域關鍵技術創新攻關,加快節能減排成套化裝備研發。完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機制,加快成熟適用技術的示范和推廣。積極優化調整能源結構,大力推動傳統能源安全綠色開發和清潔低碳利用,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煤炭消費比重下降3.6個百分點。

推進節能減排降碳。全面推進重點領域節能減排,開展重點用能單位節能低碳行動,實施重點產業能效趕超計劃。推廣節能與新能源交通運輸裝備。到2020年,全省新能源公交車保有量占全部公交車比例超75%,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完成國家下達目標。建設節水型社會。全面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示范省建設,推進“三舊”改造工作,到2020年實施“三舊”改造面積達到100萬畝。

全面推進污染防治和重點區域污染治理。加快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快推進粵東西北地區新一輪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探索農村小型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建立覆蓋城鄉的環保基礎設施體系,到2020年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90%、95%以上。全面實施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管理,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到2020年,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占全年比例92%。全面貫徹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大力度推進重污染河流和城市黑臭水體綜合治理,推進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到2020年,消除重點流域劣V類水體和劣V類水體入海河流,省控斷面水質優良率達到84.5%,近海海域水質達標率達95%,地級以上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比例均控制在10%以內。優先保護耕地土壤環境,強化工業污染場地治理,到2020年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點位達標率達82%。

引導培育綠色消費方式。積極宣傳培育綠色消費理念,引導群眾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積極引導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擴大綠色消費市場,推動企業增加綠色產品和服務供給,開發高能效家電等節能環保低碳產品,鼓勵綠色產品消費。全面推行公共機構綠色辦公,完善綠色采購制度。到2020年,綠色消費理念成為社會共識,綠色出行和消費模式基本形成。

大力推進綠色城鎮化。突出發展綠色建筑,實施新建建筑能效提升計劃,推進低碳建筑示范工程、建筑節能新技術集成應用工程等。大力發展綠色交通。加強城市立體綠化,推動森林進城圍城,抓好綠色生態城區建設。統籌建設城市綜合管廊,建設“海綿城市”。到2020年,全省綠色建筑占城鎮新建建筑比例超過60%。

加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建設。構建北部環形生態屏障、珠三角外圍生態屏障、東南部藍色海岸帶和以西江、北江、東江、韓江、鑒江及區域綠道網為主體的生態廊道網絡體系。深入開展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到2020年珠三角9市全部達到國家森林城市標準,建成全國首個國家森林城市群;森林蓄積量達到6.43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60.5%;建設各類濕地公園155個、自然保護區10個,珠三角水網濕地保護率達85%以上。

深化改革攻堅,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必須依靠法治;要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著力破解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根據黨中央、國務院制定出臺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廣東省出臺了《廣東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總的思路是,以建設美麗廣東、綠色廣東為目標,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深化改革創新,保障生態安全,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力爭廣東率先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廣東省將重點推進以下八個方面:一是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通過構建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有效解決自然資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權邊界模糊等問題。二是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通過構建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著力解決優質耕地和生態空間占用過多、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三是建立空間規劃體系。通過構建以空間治理和空間結構優化為主要內容,全省統一、相互銜接、分級管理的空間規劃體系,著力解決空間性規劃重疊沖突、部門職責交叉重疊、地方規劃隨意變更等問題。四是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通過構建覆蓋全面、科學規范、管理嚴格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著力解決資源使用浪費嚴重、利用效率不高等問題。五是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通過構建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自然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著力解決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偏低、保護生態得不到合理回報等問題。六是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通過構建以改善環境質量為導向,監管統一、執法嚴明、多方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著力解決污染防治能力弱、監管職能交叉、權責不一致、違法成本過低等問題。七是健全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通過構建更多運用經濟杠桿和市場機制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市場體系,著力解決市場主體和市場體系發育滯后、社會參與度不高等問題。八是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通過構建充分反映資源消耗、環境損害和生態效益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著力解決發展績效評價不全面、責任落實不到位、損害責任追究缺失等問題。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責編/肖晗題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王妍卓]
標簽: 新時代   社會主義   生態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