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節日習俗是社會中一種長期約定俗成的結果,是一個國家在長期積淀的歷史文化中傳承下來的風俗習慣。中國的春節和西方的圣誕節是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文化產物,前者是幾千年的民間傳統,后者是基督教的傳統禮儀。兩種節日文化既有所差異,又相互影響。
【關鍵詞】節日文化 多元化 互滲影響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中美節日的不同文化淵源
中國節日文化是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逐漸演變而來的,是中華民族的璀璨遺產。春節是農歷的歲首,從西漢傳延至今。春節也叫“過年”,相傳在古代,有種叫“年”的野獸,在冬天跑到村莊獵殺村民,后來村民發現了“年”害怕三種東西:紅色、火光、響聲,于是就在家門口掛上紅色的桃木,架起篝火,敲打鑼鼓,“年”就被擊退了。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便有了“過年”的風俗。春節流傳至今,已成為了我國民間最盛大的節日。如今,中國過年有了更多的形式,例如除夕之夜共同守歲,祭奠祖先。飯桌上擺有餃子、鯰魚、年糕、湯圓等具有象征性的食物,祝福聲聲入耳,一片祥和歡快的氣象。
美國的歷史雖短暫,但有其獨特之處。我們可以通過美國的節日來了解這個國度的一些文化。據《圣經》記載,人們將耶穌誕生的日子作為西方的圣誕節。基督教徒的英文是Christian,基督教的英語是Christianity,耶穌是Jesus Christ。而圣誕(Christmas)這一詞就是由耶穌(Christ)和教會的禮拜儀式(mass)構成的,所以圣誕節就有了特殊的含義,即普天同慶耶穌的誕生。圣誕這天,所有的基督教徒都會舉行特殊的禮拜儀式。西方的圣誕節形式多樣,在這一天,人們會裝扮象征著伊甸園的“樂園樹”,樹上掛著的小甜餅象征贖罪,點亮的蠟燭象征耶穌,寄寓著希望、感恩和對新年的憧憬。
中美節日文化在時序、信仰、文化內涵等方面的不同
首先是時序的影響。對于中國傳統節日而言,時序的構成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中國歷史發展中農耕文明的主導地位,而在美國的文化節日中,時序更多是反映了文藝復興后,人性的回歸以及西方的宗教信仰。
其次是信仰來源。中國傳統節日中的神,更傾向于一種為我所用的“神”,希望神靈庇佑整個家族。相較于個人利益,中國人往往更注重家族和集體的利益。春節期間,家族團聚,親友互致新春問候。而在經濟發達的美國,人們十分注重宗教活動。基督教在美國人的心中有著神圣的地位。在基督教徒心中,神有著極為重要的監督作用。他們認為人類的生命是一個過程,人內心的善惡始終都在神的監督和約束之下。
再次是文化內涵方面。中華民族數千年的農耕文明加上以家庭為紐帶的經濟模式,決定了中國節日文化更加注重集體的力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節日秉承了以長輩為中心、以血緣為基礎的倫理道德體系。春節宴席,長輩往往位于上坐;除夕夜,要在長輩的帶領下祭祀先祖。與中國擁有的悠久歷史傳統不同,美國在獨立戰爭以前,與中國的思想環境大為不同,更沒有建立起以血緣為基礎的倫理道德體系。受到文藝復興浪潮的影響,西方節日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注重群體的外部交流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春節和圣誕節雖然分屬不同國家的文化傳統,但作為本國最盛大的節日,在許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
無論是圣誕節還是春節,都是合家團聚的日子,都是人們對內心喜悅之情的表達。西方圣誕節的圣誕老人、圣誕樹、圣誕歌等,無不洋溢著喜悅。全家坐在圣誕樹旁共享圣誕大餐,代表了一種西方式的團聚,這和春節又有諸多相似。春節時,人們貼對聯、貼窗花、掛燈籠、放鞭炮,一起守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聯歡晚會,這是中國人表達團聚的特有方式。
圣誕節和春節都是一年之中辭舊迎新的重要節日。在中國,過年前全家會進行大掃除,不遺余力地清掃各個角落,代表著一掃過去的陰霾,奔赴下一個新的開始。節日期間,大家會換上新衣服,代表新的開始。夜晚,全家團聚在一起,聽倒數的鐘聲,許下美好的祝福和對新年的期盼。在美國,為了慶祝圣誕節,人們會準備好色彩繽紛的糖果,裝扮絢麗多彩的圣誕樹,在平安夜互贈賀卡,互道祝福語。
中國的春節為美國帶來了新鮮的文化血液,美國的圣誕節也帶動了中國的文化潮流
在全球化背景下,圣誕節正在日益帶動中國的文化潮流。隨著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增加、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逐步提高,在我國,圣誕節成為了一個新興的文化和消費符號。每逢圣誕節,中國也會同時出現“圣誕熱”,各大商場都擺滿圣誕樹,圣誕老人,整個城市充滿濃濃的圣誕氛圍。圣誕節不僅帶動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帶動了中西方文化的互相了解、融合。
同時,以春節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也在改變著美國的文化生活。每逢春節,美國不少地方彌漫著春節的氣息,時代廣場上著名的廣告牌也在播放著春節的拜年廣告,許多地方以煙花慶祝新年的到來,商場的櫥窗上貼著中文的“新年好”,街區處處播放著中國的新年歌曲,濃厚的中國風讓美國民眾耳目一新。以此為文化傳播的端口,春節在美國風靡的同時也宣傳了中國文化,加深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文化根基深厚,經過幾千年的代代相承,春節早已凝結成為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國經濟迅猛發展,文化影響力在全球范圍內不容小覷。我們可以借助中國文化善于博采眾長、兼收并蓄、把握大局的優勢,將中華文化宣傳到世界各地。同時,我們還要增強與世界各國的文化聯系。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極其深厚的內涵。春節映射著協調人際、增加凝聚力的道德思想。而以美國圣誕節為代表的節日文化,則注重愛的傳遞,營造平等、自由、愉悅的氛圍。中美兩國之間可以增進文化交流,促進融合,從而創造更好的節日文化。
此外,圣誕節也是中國青少年學習英語的大好時機,學校可以組織圣誕交流活動,讓美國學生和中國學生一起過圣誕節,既有利于學生了解圣誕文化,又有利于了解美國人民的交流方式和英語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文化交流活動還可以開闊學生視野,增加其學習的積極性。在實踐中獲取知識,不是只拘泥于英語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而是更加“接地氣”地進行交流學習。
以節日為中心的文化交流,可以促進國際之間的融洽關系。中美文化的本質不同,中國人崇尚“以和為貴”,在交往中和顏悅色、謙虛有禮。而美國人崇尚平等自由,在交流中熱情隨性。當然,異國文化交流中難免有摩擦和分歧,因此,我們要積極主動地了解他國的文化,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如此才能有效避免跨國交流中可能出現的尷尬。通過圣誕節,我們可以了解美國人民慣用的稱呼方式、寒暄習慣、基本禮儀以及美國基督教徒的信仰,這都是我們學習的大好機會。作為文化的橋梁,圣誕節可以使我們認識到美國人浪漫、自由的精神。而中國人的友好、謙虛、知禮則能夠向世界詮釋出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價值理念。中美節日的互相交融能夠讓兩國人民更加親密,使文化得到發揚。而節日文化多渠道、多形式、多領域的發展,也將是世界人民慶祝節日的大趨勢。
中美在節日上總體有著較大的差異,傳統節日積淀了各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在享受自己國家節日文化的同時,不妨感受一下他國的節日文化,共同促進文化的繁榮進步。
(作者分別為內蒙古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內蒙古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內蒙古工業大學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SK201414)、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項目編號:NJSY081)的部分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薛曉萍:《從中國人過西方節日談中西文化交流》,《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②歐陽巧林:《春節和圣誕節節日元素的對比分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
責編/王妍卓 美編/宋揚 王夢雅(見習)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