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文史 > 正文

文化自信,登高望遠

核心提示: 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建立在對“中、西、馬”三方面文化資源的揚棄綜合上。文化自信得以登高望遠,從大時空跨度俯瞰中國的古往今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文化傳統山高水長;在與域外文化的互動中不拒他山之石以攻玉而豐富壯大;在社會主義實踐中以唯物辯證的科學精神著力發展。面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面臨的諸多難題,中國致力于做好自己,兼濟天下,包容發展,共創未來。

【摘要】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建立在對“中、西、馬”三方面文化資源的揚棄綜合上。文化自信得以登高望遠,從大時空跨度俯瞰中國的古往今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文化傳統山高水長;在與域外文化的互動中不拒他山之石以攻玉而豐富壯大;在社會主義實踐中以唯物辯證的科學精神著力發展。面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面臨的諸多難題,中國致力于做好自己,兼濟天下,包容發展,共創未來。

【關鍵詞】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  科學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講話”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唯物辯證的科學精神”,領導和推動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文化自信更基礎、更廣泛、更深遠,具有登高望遠的歷史通透感和綜合性。

中華文化,山高水長

自然界有一現象:山愈高則水愈高,所以有“高山流水”、“山高水長”之成語。山高有水而秀美,水長因納入更多溪流而壯大。源遠流長、百川入海是自然界的美景,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象征。中華文明的母親河,源于世界屋脊,歷經名山大川,成就其包容萬物的地勢之坤,孕育出中華文明山高水長、厚德載物的大氣。中華文化在數千年前即已達到與基督教文明、古希臘文明共時態的高山仰止,循此而有源遠流長東西方文化的發展,并一直延續到近現代以來東西方文明之碰撞交匯。因此,從中華文化歷史全景透視當今中國的發展,更可激發國人續寫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文化自豪與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講話”從古今中外的文化源流角度闡發了當今中國的文化自信:中華民族5000多年生生不息的文明基因,社會主義主張500多年歷史在當今中國的意義在場,馬克思主義誕生170年來對人類歷史發展的科學指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不到100年時間里在中國的發展及其取得的重大成就,這一切表明當代中國的發展既是自身發展邏輯的必然追求,也是與世界上其他文明資源相互融通、共同發展的過程。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諸多實踐中充分展現了中國文化的魅力。習主席的多次重大國際出訪,每次都有對中國與受訪國文化淵源的回顧和續寫。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資源,帶給人們的是溫故而知新的情感紐帶,展現的是泱泱大國的文化自信。對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有重大意義的“一帶一路”戰略設計和相關推動舉措,從文化上貫通了幾千年中國與世界的共生共榮關系,使中國和平發展的理念融古今為一體。這與某些霸權國家以自己私利為中心、打壓他國發展的霸權思維形成鮮明對比。中國的文化自信將在國際舞臺上更多展現我們的文化軟實力,其山高水長的歷史資源和包容大氣,是國人登高望遠、滿懷自信的精神底氣。

中外互動,有容乃大

中國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開放互動、包容借鑒基礎上的,它在中華文化的發展中有著悠久的實踐傳統。中國文明史不僅有基于漢文化淵源的儒家、道家、法家等的傳承互鑒,還有對其他民族及域外文化成果的吸收改造。中國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吸收和再創造,展現了中國文化的開放、自信、包容精神,它豐富了中華文化,使中華文化能夠站在時代前列,容他山之石以登高望遠,成就自己的發展壯大。

晚清以降的多次國恥,令志士仁人在震驚中意識到中國的落后,此后中國思想界的斗爭激烈,展現出中西文化碰撞互動的復雜圖景。最初是洋教條和古教條之間的博弈,隨伴著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的潮起潮落。繼而是中國化的“三民主義”啟蒙,鼓呼出辛亥革命對千年封建社會的埋葬,但中國積貧積弱的面貌并無多大改觀。后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國人對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認識站在了更高的歷史視野中,并在中國革命實踐中形成了以毛澤東思想為核心的文化自信,此共識引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了勝利,中國結束了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然而歷史的發展沒有直線,每一次歷史的進步都是在彎路的探索中實現的。新中國在經濟建設中走過的彎路、在文革內亂中獲得的教訓,使國人意識到“左”的教條主義的危險。改革開放重新審視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根據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形成了既可博采對手之長、又可避其所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然而這只是在經濟發展道路上的階段性進步,而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北京大學王東教授就此提出“綜合中西馬,創造新文化”。中國當今的實踐正站在中、西、馬文化發展的最前沿。當然這個過程還遠未完結,因為它不僅需要在實踐上伴隨中國現代化發展全過程,而且需要在理論上進一步提升提煉。

對異域文化的吸收始終是中華文化發展壯大的要素,但決不能由此走向有他無我的偏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始終面臨文化不自信問題,似乎中國若不全盤西化就不可能推進現代化建設。歷史已經證明了這種偏頗思想的錯誤,但有關傾向并未完全扭轉,中西方在政治意識形態方面的文化較量還處于犬牙交錯的復雜態勢中。中國在發展中的不足和西方在成熟中的老化相遇,各有難題而又各有勝算。認識上的問題和國際政治斗爭中的謀略在文化層面上糾纏在一起,常常使人迷眼而不自知。在這樣的條件下,既要堅持開放包容,又要牢記以我為主,使域外的各種文化資源能為我所用,包括對含有敵意指責之言的分析揚棄。總之,在對立的兩極保持必要的張力,是中國現代化發展中保持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中外文化的矛盾互動、有容乃大,本質上是善學對手長處者強的過程,而不是單純追求雜與大。對立統一于更上層樓的自立自強才是否定之否定發展的正道。

唯物辯證,科學發展

中國的文化自信,是以唯物辯證的科學精神,指導中國的現代化發展。當今世界,文化領域的競爭激烈,但文化博弈的基礎是什么?文化博弈的根在哪里?唯心史觀認為某種一般性的文化理念是歷史發展之本,文化博弈的根在超歷史的人性之中。唯物史觀則認為文化是社會的上層建筑,理論博弈“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經濟的事實中”。 當今世界各種政治文化理論多彩紛呈,但真正有根底的理論其實背后都有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為支撐。中國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發展上,這是唯物史觀的方法論要求,也是中華文化在當代發展的實踐基礎。

馬克思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 今日中國的文化自信,其現實信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其真理性如何,要看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點出了我們事業的實踐特點,指明了我們文化自信的科學根底。比如在制度自信方面,國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主要不是來自書本上理論邏輯的演繹,而是來自新中國幾十年發展的實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追趕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發展歷程的經濟事實。社會主義制度為中國發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扭轉了中華民族不斷衰落的命運,展現了在復雜條件下很強的自糾錯能力,是經過多種復雜環境考驗而能夠不斷完善的制度。面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未來前景,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

中國改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其間的艱辛曲折自然很多,但“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明確的。有人責備中國改革是理論準備不足,豈不知在思想路線上撥亂反正、回歸唯物辯證的“實事求是”就是最好的理論準備。中國改革是以發展為硬道理闖出來的路子,它不像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那樣是在理性批判中構想“異化”揚棄之路。辯證法必須與唯物主義的實踐結合,歷史進步的基礎必須以生產力的優化發展為考量,才是科學的。列寧曾引用拿破侖的話說,“首先要投入真正的戰斗,然后便見分曉。” 中國改革就是在勇敢投入真正的戰斗中而“見分曉”的。中國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沒有按西方中心主義發展模式復制自己。一些前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被西方的人道民主之類說教俘虜,走全面復制西方模式的改革之路,結果付出了國家分裂,內亂不已,經濟滑坡,民生凋敝等巨大代價。中國改革在撥亂反正中啟動,在“摸著石頭過河”中前進,在重重阻力中殺出了一條發展生路。

當今西方國家面臨發展乏力的困境,這是其政治文化上層建筑體系遇到的挑戰。挑戰的核心是:能否走與中國等諸多發展中國家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文化價值觀的博弈是重要戰場,其背后是政治經濟權益的激烈爭斗。該過程將相當漫長,貫穿于中國崛起的始終,因為讓一些人接受中國對世界發展的引領實在太難了,何況中國也仍在探索中。然而形勢比人強,實踐之樹常青,當中國走出新路,能夠為諸多西方解決不了的難題提供新的解題方案時,則中國的科學發展之路終將會為世界所認可。一些理論家致力于用不同的方法解釋世界,“可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語),這是歷史發展的真諦,也是國人文化自信的硬核。

得道多助,共創未來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帶來更大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更大的問題,諸如環保、反恐、貧困、難民、核擴散、可持續發展等,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發展面臨空前的不確定性和挑戰。誰能對這些問題解困,誰就將得道多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正給世人呈現出期待。

2016年9月中國在杭州主辦G20峰會,提出了“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的主題,拿出了具有更大可操作性的全球行動方案供會議討論,彰顯了中國致力于與世界各國共同努力、創新共贏的發展理念。中國的努力獲得了世界諸多方面的高度認可,并有望成為未來世界發展的行動綱領。中國在當今世界發揮的引領作用是以中國自己的穩定可持續發展為基礎的。中國領導人和中國民眾已經充分意識到,在全球化發展到地球村的今天,中華振興已經不僅僅是中國自己關起門來就能做好的事,而是與世界的共生共榮息息相關。中國必須從全球治理創新的戰略角度定位自己的振興之路,才能得道多助,左右逢源。

中國人曾經被稱為東亞病夫、一盤散沙,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使中國成為醒獅。沒有有效組織起來的民眾是烏合之眾,而有組織但卻相互對立的市民社會易陷入惡性循環的內斗。黑格爾說市民社會內部的相互對立需要有一個更高的“理性精神”去統一,非此不能有序發展,這就是國家。黑格爾是用絕對精神的理念論來說明國家作用的,但如果從國家對市民社會的能動反作用來理解其意,則其合理內核無可非議。中國共產黨對中國人民團結奮斗、有序發展所發揮的政治領導作用,就是一種更高的理性精神的體現。

毛澤東曾借愚公移山故事講中國革命:愚公挖山感動上帝,得以獲助搬走兩座大山;中共反帝、反封建的努力也要堅持下去,不斷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全國人民大眾一起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中國共產黨的不懈奮斗感動了億萬民眾跟著黨走,迎來了新中國,改變了落后挨打挨餓的命運,走上了建設富強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今天的中國已是世所矚目的第二大經濟體,是在經濟、政治、科技、文化,以及脫貧、反恐、反腐等各方面都成效顯著、不斷創立奇跡的國家。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中國,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鮮明。中國人確知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億萬國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國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就是世界上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和各國民眾。和平與發展是全世界人民的利益所在和心愿所向,得道多助,中國創新共贏、包容發展的不懈努力必將擁抱世界未來,并由此續寫中華文化現代文明的新篇章。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③《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④《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責編/潘麗莉  孫娜(見習)  美編/ 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譚峰]
標簽: 文化   登高   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