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不光要靠科學技術解決,更要靠良好的生態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從傳統生態觀中汲取優秀觀念與精神運用到現代社會主義生態建設中,用科學并且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觀念指導生態建設,能夠為中國快速崛起的經濟發展提供保證。
【關鍵詞】傳統生態觀 現代價值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51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中國人民經過長期歷史實踐形成了系統多樣的中國傳統生態觀。中國傳統生態觀是優秀且極具借鑒意義的優秀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當下,中國傳統生態觀仍然具有不可忽視的現代價值,因此認真分析中國傳統生態觀的深刻內涵,能讓優秀傳統文化為我所用,為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助力。
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尊重自然規律,注重人與自然和諧
中國傳統文化中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講求“天人合一”,優秀的傳統文化著作《周易》中就講求尊重自然規律,開創生態和諧觀念的先河。人類來自于自然,是自然賦予了生存之物,死后自然還要回歸自然,因此自然與人之間存在辯證關系,這點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也不謀而合。《老子》中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萬物都隨著自然規則運行,承認了大自然擁有較高地位并且不可或缺。如此多優秀傳統文化著作中都認為人與自然應當是和諧相處的關系,這種生態觀能夠促使人們尊重自然發展規律,減少對大自然的破壞。
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儉樸消費,反對浪費與過分物欲。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提倡“節欲”觀念,優秀傳統文化著作《老子》提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優秀命題,強調應該懂得適可而止、知足的觀念,這種節約的生活觀念有很多人都在奉行。
中國傳統文化還提倡尊重自然規律。自然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觀念,我國傳統生態觀中也提到這一點,認為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夠有資格接受大自然的友好饋贈,利用自然資源創造美好生活。自然規律在傳統文化中被稱為“天道”,大自然是有規律的,并且自然規律不能強行改變,這一點與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不謀而合,對現代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防止違背自然規律帶來毀滅性的后果。
中國傳統生態觀對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中國傳統生態觀內容廣博多樣,在其中摘取優秀部分并運用到現代生態文明建設中能夠發揮其巨大現代價值,這些現代價值有思想上的也有實踐上的。
首先,傳統生態觀與現代生態文明觀有相通之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傳統文化,儒家、道家等這些傳統文化的主要構成都蘊含著優秀生態理念,是符合中國目前環境的優秀思想。現代生態文明觀同樣提倡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愛護自然的觀念,這些觀念在中國傳統生態觀中都有所體現,同時傳統生態觀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在理論和方法論上都有契合之處。因此可以說中國傳統生態觀指導現代生態文明建設走向,有利于優秀生態觀的樹立,現代生態文明觀念不斷從傳統文化中吸收優秀文化,既能夠不斷完善健全現代生態觀,也能夠讓傳統生態文明觀綻放新的光芒。
其次,傳統生態觀是指導生態建設的方法論。中國優秀傳統智慧和現代生態觀一同為生態建設提供方法論指導,幫助我國合理處理人與自然關系,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傳統生態觀不僅能夠指導人們節約自然資源,倡導節儉生活,還能夠提醒人們尊重自然規律。
最后,目前中國生態環境問題需要優秀生態觀。之前我國高速發展的經濟背后存在著許多環境問題,當前我國經濟進入中高速發展的新常態時期,經濟發展速度有所放緩,原本在經濟發展下的生態環境問題逐漸凸顯出來,中央很多文件都指示要注重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因此迫切需要優秀生態觀念來進行指導。只有優秀生態文明觀念才能夠有效保證中國的現代建設少走彎路和岔路,優秀傳統生態觀成為解決該問題的重要切入口。
發揮傳統生態觀的現代價值
第一,將傳統生態觀融入到政府政策中去。目前國家文件中越來越多地提到生態文明建設,自從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劃入國家戰略,十八大單獨闡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后,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理論不斷創新并且不斷踐行提出的生態觀念。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從一個倡導性的詞語上升到國家民生大計方面,成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步驟。
生態文明建設日趨原則化、制度化。十八大提出了“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方針,倡導人民節約資源,保護社會環境,對企業和工廠也加強管制,針對那些對生態環境有消極影響的生產行為進行制約。各地政績評價體系也開始轉型,不再追求經濟數字的高增長,而是轉變為全面評價政績,把當地環境指數和生態效益納入考核體系中去,這種評價體系更全面也更科學,有利于經濟綠色健康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更加制度化,有了科學的評估體系和實時監督,能夠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施行效率。
第二,社會組織和機構宣揚傳統生態觀。傳統生態觀的傳播方式大部分是依靠個人影響和書籍傳播,傳播方法、渠道和影響力都有限。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和社會組織力量不斷壯大,現代社會能夠傳播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發揮傳統生態觀的現代價值也越來越方便。社會組織和機構廣泛傳播傳統生態觀。目前有很多傳播傳統文化的社會組織機構,專注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與傳播,能夠吸引很多成員來學習并且實踐傳統價值觀。同時這些機構在各地舉辦興趣活動或者宣講活動也能夠有效擴大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將優秀傳統生態觀念帶入人民的生活中去,為更多人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環境保護理念,有利于復興優秀傳統文化。
我國政府推進基層文化建設,將正確的價值觀傳播到人民群眾中去,社會組織也可以拓寬文化傳播渠道,例如合法張貼海報、印刷文化宣傳手冊、建立網站等手段,在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廣度越來越大的現代社會,這些手段能夠讓優秀傳統文化影響力大大增加,體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第三,優秀觀念的養成從教育開始。教育對于國家文化發展起著基礎性作用,因此抓好教育能夠保證國家人才質量和科技創新質量,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觀念必須將教育體系作為重點切入口。從小學、初中、高中以及高等教育體系入手,在課程設置時有系統地插入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學校積極舉辦有關傳統文化活動,讓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去,讓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內容不再模糊不清,而是能夠認真理解傳統生態觀念的深刻含義。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都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改善我國教育理論偏西方化的缺點,讓優秀生態價值觀念的現代價值不斷凸顯,成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的助力器。
第四,社會公民身體力行,踐行傳統生態觀念。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民眾對生態觀念的改變是一個浩大工程,但是只要公民開始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觀念并進行實踐,整個生態建設過程就將會事半功倍。傳統生態文明觀念中有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和內涵,公民認真理解傳統文化精華并且認真實踐,就能夠促使整個社會風氣改善,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價值。目前有很多社會不良現象加大了生態環境問題,例如水資源浪費、生活垃圾處理不當、環境保護意識淡漠等問題,這些問題存在時間很長且根深蒂固,因此想要改善必須從每一個人入手,只有個體做好了才能夠帶來整體的提升。公民在自己生活中將傳統生態觀念轉化為實際行動,就能夠發揮每一個個體的力量,為共建社會主義新社會貢獻力量。
(作者為銅仁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貴州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基于中國傳統生態觀的高校生態德育研究”(項目編號:14SZC025)系列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①劉靈芝、張銳戟:《論生態文明建設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和中國傳統文化》 ,《淮海工學院學報》,2013年第22期。
②關明國、關雎:《中國傳統文化生態觀的當代價值》 ,《環境保護》,2013年第41期。
責編/潘麗莉 宋睿宸(見習)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