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回望國學經典:領導干部提升人文素養的“捷徑”

核心提示: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浩如煙海的國學典籍中,蘊涵著許多修身做人之道、為人處事之道、知人用人之道、為官為政之道及治國理政的思想智慧與執政方略。珍貴的本土化營養,值得各級領導干部,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真誠地加以梳理、吸取、轉化,達致領悟真諦、守正出新、古為今用之境界。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浩如煙海的國學典籍中,蘊涵著許多修身做人之道、為人處事之道、知人用人之道、為官為政之道及治國理政的思想智慧與執政方略。珍貴的本土化營養,值得各級領導干部,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真誠地加以梳理、吸取、轉化,達致領悟真諦、守正出新、古為今用之境界。

【關鍵詞】領導干部   人文素養   文化       【中圖分類號】C933.4        【文獻標識碼】  A

人文素養是一個人內在的文化涵養及人格修養水準的外在呈現。它是一種根基于文化自覺意識的品質,理性為里,感性為表,體現在一個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方方面面,是很難裝扮出來的。有知識不等于有文化,有情感不等于有情懷。人文素養具有超越性,關乎文化情懷、文化品味、文明素質,它是社會文明的基石。人文素養可以通過后天的修煉(學習與修為)而獲得與提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所謂知行合一,表里如一,此乃是否真正具備人文素養的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干部要注意涵養自己的人格魅力,要學會“踱方步”,甚至還說到,作為經常與群眾打交道的基層領導干部,有時情商比智商更加重要。這里的人格魅力,這里所說的情商,無不關乎領導干部的人文素養。在紛繁復雜、勞心費神的日常行政事務中,能夠始終保持一種悲憫為民的情懷、一份為國盡忠的堅守,還有鐵肩擔道義的定力,都離不開對人文素養的呵護、修持與涵養。

重塑領導干部人文素養,也是堅守使命,兌現傳承中華文化偉大承諾的歷史擔當

人文素養之于領導干部,如同血液之于肉體,猶若靈魂之于軀干,須臾不可分離,相互不可或缺。很難想象,只有冷冰冰的治理管控,而沒有人文素養的灌注,領導干部如何去面對生機勃勃的生活場景,如何與群眾打交道,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與愛戴,從而開拓工作新局面。我們說,要重塑領導干部的人文素養,言外之意,是說在干部培養工作中,還存在著只關注開拓創新、敢闖敢拼,而對人文素養的學習重視不夠的問題。我們不過是強調,如何讓領導干部的前進步伐走得穩、走得遠。腳踏實地固然是基礎,仰望星空同樣不可舍棄,詩與遠方仍然值得去努力追求。

重塑領導干部人文素養,是提高執政能力,建設學習型政黨既定目標的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三型”( 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政黨的要求,將“學習型”放在首位,含意深遠。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領導干部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

重塑領導干部人文素養,也是堅守使命,兌現傳承中華文化偉大承諾的歷史擔當。新黨章中明確宣示“兩個先鋒隊”。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要“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并宣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5年7月1日起實施的《國家安全法》,把“國家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任務,并以國家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進行了法治宣示。自此,是否重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弘揚,已經不是個“態度”問題,而是“違法”與否的問題了。在2016年“七一”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文化自信根基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自信與自尊。

重塑領導干部人文素養,還是加強廉政建設、弘揚廉政文化的現實迫切要求。腐敗問題、“四風”問題、違反“八項規定”問題,之所以屢有滋生,固然有相關制度建設的缺陷所致,但忽視領導干部個人品質的全面培養,忽視強化提升領導干部的人文素養,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廉政文化建設之內涵,除了廉政制度建設之外,以古為鑒,以史為鑒,領受國學滋養,弘揚修養之道,值得一體充實,最終可以收獲事半功倍之效。

重塑領導干部人文素養,還是向習近平總書記學習涵養人文情懷的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具有深厚的國學底蘊,他的講話或文章引經據典,成為常態,生動貼切,極富表現力。他身體力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滿自尊和自信,對國學經典的學習與運用之功,為廣大黨員干部做出了表率。

重塑領導干部的人文素養,最佳途徑仍然是回望古典

中國共產黨誕生于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為民族求獨立,為人民求生存,為國家求發展,天然具有與中華文化血脈相連的品質。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從國學經典中,學習修身為人之道、治國理政之道,讀史明智,學詩修為,本來是天經地義之事。所謂重塑領導干部的人文素養,其最佳途徑仍然是回望古典,吸取中外文明尤其是中華本土文明成果,經過一番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之功,轉型改造,融入現代,為我所用。通過靜心閱讀國學經典,領略人文智慧,敲開人文精神寶庫之門。

習近平總書記精辟指出:“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他還說要多讀古今中外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因為“優秀傳統文化書籍作為古今中外文化精華的傳世之作,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特別是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優秀文化典籍蘊涵著做人做事和治國理政的大道理”。“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是一種以一當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閱讀。領導干部多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經常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熏陶,可以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和把握能力,正確處理義與利、己與他、權與民、物質享樂與精神享受等重要關系。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包括歷史經典、文學經典、哲學經典、倫理經典等多個方面。”“總之,要通過研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

把握修齊治平,規劃修身之道;研習核心理念,重在價值追求

傳統國學分類的經史子集,內容浩如煙海,經典比比皆是。學習在于應用。重塑領導干部的人文素養,可從多種視角入手。

在傳統中國社會主流思想中,修身正己立德,一直被強調是做人處事,尤其是為官理政的根本要求。儒家經典作家創建著名的“修齊治平”理論,是古代士子特有的精神滋養和文化標識。儒家經典《禮記·大學》中有“三綱領八條目”之說,提出“內圣外王”之學:有“明明德、親(新)民、止于至善”之“三綱領”,更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八條目”。闡述的是一套完整的“內圣外王”的政治思維模式。我們可以將其轉型為人格修養的實現途徑——“修己”與“安人”:一是以修身為本。強調對官員個體修養的重視,比如慎獨、修身、清廉。二是以齊家為基。強調對官員家庭美德的重視,比如家和、孝悌、鄉情(鄉賢)。三是以治國為要。強調對官員政治品質的要求,比如忠臣、良臣(能臣)、諫臣(諍臣)。四是以天下為懷。強調對官員文化胸襟的重視。總結吸取古代關于人格修養的歷史經驗,以古為鑒,古為今用。

文化是民族之魂,核心價值觀更是文化之魂,也是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之魂。這正是“立心”之根本、“綱常”與大道之所依歸。要“固魂”而決不能“斷魂”。而今有了“四個自信”,文化自信終成正果。我們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有了強有力的依歸。重塑領導干部的人文素養,就要善于從價值觀建設的本土資源中尋找“說法”,作為提升人文素養的營養。比如,《易經》乃群經之首,其“陰陽之道”,文武張弛,陽剛與陰柔并存,否極泰來之說,憂患意識,等等,觀點鮮明。有學者以此為依據,總結出中華文化兩大方面八大精神:一,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銳意進取精神。由憂患意識而來的愛國主義精神;從剛健自強而來的大丈夫精神;由“窮變通久”而來的變法圖強精神;由注重倫理而來的崇德重義精神。二,厚德載物、有容乃大的兼容并蓄精神。由貴和尚中而來的追求和諧的精神;由整體至上而來的民族凝聚精神;由有容乃大而來的兼容并蓄精神;由天人合一而來的尊重自然的精神。此外,清華大學教授陳來先生《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國學流變與傳統價值觀》一書,有“中華文明與中國文化的基本特點”之四大方面之說。清華大學教授張豈之先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理念讀本》倡12種核心理念之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等等。一些“中華文化關鍵詞”,也值得我們參考,比如“仁、義、禮、智、信;詩、酒、花、夢、愁;忠、義、仁、智、勇;福、祿、壽、喜、財”,不同層面,相互關聯,自成體系。其各類總結,可謂洋洋大觀。無疑將有助于我們深入認識與把握古代人文精神的基本特質。

追懷見賢思齊,涵養君子品格;弘揚詩教傳統,夯實人文基石

榜樣力量是無窮的。重塑人文素養也需要有參照系。儒家提出“見賢思齊”理念,樹立典型,用以彌補宣傳工作之不足。據統計,在儒家經典《論語》中,論及“君子”的共有84則,對于“君子”的言談、舉止、交友、德行等方面都做出了論述,可以說,對于“君子”的內圣外王的期望,就是儒家理想人格和最高精神境界的化身。周敦頤有《愛蓮說》,借物抒懷,闡發修身為官之道,提倡學習蓮花“亭亭凈植”的君子品格,追求“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任所寄鄉關故舊》)的境界。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人自古崇尚“詩意地棲居”(海德格爾語),詩歌的傳統悠久、豐厚而魅力無窮。可以說,在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詩的品賞與詩的創作,早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人生體驗。中國也是一個具有豐厚詩教傳統的國度。不同于西哲柏拉圖極端鄙視詩人并將其逐出理想國之舉,中國儒家政治文化倒是特別重視詩人的創作努力,且極力強調詩歌有其不可取代的教化作用。蘇東坡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古代社會在官德培養與相關制度設計中,特別注意詩教傳統功能的發揮。作為個體的官員乃至君王,也把詩情的涵養當作須臾不可或缺的修為和人生功課。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及一些外交活動中,經常引用古典詩文名句,多次號召各級領導干部,要讀書學習,尤其要閱讀一些文學作品。他說:“領導干部還應該了解一些文學知識,通過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培養高尚的生活情趣。許多老一輩革命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學素養,在詩詞歌賦方面有很高的造詣。” 他還明確指出:“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這無疑是對中國古代詩教傳統的發揚光大。而且,此論將情、志、人三者有機統一于對古典詩歌精神氣韻的學習與鑒賞實踐,為涵養人格魅力、提升干部素質,乃至增強執政能力、提高治理水平,尋找到了又一條有效的修養修為之道。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責編/高驪  肖晗題(見習)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張寒]
標簽: 素養   捷徑   國學   領導干部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