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以區域內地價和產業高度的耦合發展為突破口,推動城市群土地利用結構和產業結構的雙優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以京津冀城市群為例進行實證檢驗,并從完善工業用地市場機制、科學實施差異化產業政策、加快培育城際戰略產業鏈等三個方面,有效促進京津冀產業-地價耦合發展。
【關鍵詞】京津冀城市群 雙螺旋 工業地價 產業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
京津冀城市群地價與產業結構互動演進的實證研究
京津冀城市群城鎮體系的演變。城市群體系內,不同層次、規模不等的城鎮在質和量方面呈現不同的組合形式,形成城鎮體系規模等級結構。基于中心地理論、非均質空間下要素稟賦和聚集經濟等相關理論,筆者從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投資水平、收入水平、消費水平、對外聯系強度等方面,選擇14個指標,采用主成份分析和聚類分析方法,對2009-2014年京津冀城市群城鎮等級體系開展研究。與發達國家城市等級扁平化的趨勢有所不同,京津冀城市群城鎮體系的演化仍處于等級化的階段,基本符合克里斯塔勒七等級中心地體系構成。2009年京津冀城市群所有城鎮僅呈現六級體系構成,自2010年以來主核心城市(北京)-次核心城市(天津)-區域副中心城市(石家莊、唐山)-骨干城市(邯鄲市、保定市等地級市)-次級骨干城市(衡水市、唐山的遵化市、保定的涿州市等縣級市)-潛在骨干縣市(11個)和一般縣市(其他縣級市及縣城)七等級構成日益明顯。
七等級城鎮體系間工業地價分布特征。依據京津冀城市群2008-2014年萬余宗國有工業用地使用權出讓價格資料,筆者對京津冀城市群范圍內工業地價的衰減規律進行了空間模擬。整個城市群內工業用地價格呈現出明顯沿“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骨干城市—次級骨干城市—潛在骨干城市—一般縣市”波浪狀次第衰減的趨勢,呈現空間變異性和方向差異性,地價梯度差非常大,出現較多陡峰與懸崖。這與以往研究中單體城市工業地價等價線均勻分布的規律明顯不同。
七等級城鎮體系間產業高度的空間分布特征。參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制造業的劃分方法,對京津冀城市群七等級城鎮體系中處于不同地位的產業分工高度進行測度:第一,京津冀城市群產業高度隨中心地等級的提高呈現上升趨勢,中低級和低級中心地與高級中心地之間產業梯度過大,出現了產業“懸崖”,次級骨干城市、潛在骨干城市與一般縣市之間沒有明顯的產業梯度差。第二,高端-中端-低端制造業產業高度的對比分析顯示,高端制造業產業高度呈明顯的隨中心地等級的提高而次第上升的趨勢,中端產業反之,低端產業的產業高度在與中心地等級負向變動的同時,出現區域副中心的異常凸起。第三,主核心城市的產業-地價相對較為適配;次級核心城市的產業用地地價被顯著低估,出現明顯的“價值洼地”,未達到優地優用、劣地劣用的產業-地價雙優化的理想狀態;區域副中心高端產業地價偏低。
京津冀城市群地價-產業耦合度的實證檢驗。產業高度和工業地價分別代表著區域經濟體系中產業結構高級化和土地要素利用集約化這兩個子系統的發展水平,二者互為影響因素,存在密切的正相關關系。結果顯示,京津冀城市群中產業高度與地價的耦合度總體有待提高。綜合城市等級和產業技術水平來看,城市等級越高,其越高端產業的耦合度也越高,低等級城市的中低端產業耦合度明顯高于其高端產業。
京津冀城市群實現雙螺旋理想狀態的有效路徑
當前我國主要城市群已進入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中后期,土地資源的約束性凸顯。在“轉方式、調結構”的戰略實施中,工業用地作為一項重要的資源性資產和生產要素,不僅是作用對象而且是調控手段。從數量上看,工業用地幾乎占據了城市建設用地最大的份額,同時也是各類違法違規現象最為嚴重、競價機制市場化程度最低的領域。作為全國第三大城市群和我國北方最大的經濟增長極,京津冀城市群工業用地處于低價、低效利用狀態,市場機制失范與中央政府價格監管失靈并存。同時,制造業產業結構存在明顯的“虛高度化”、產能過剩、產業梯度落差大等問題。
在城市群一體化背景下,城市群土地利用的理想狀態應是“優地優用、因地制宜、地盡其用”。即隨著城市在區域內的所處經濟地位的上升,其所布局產業愈高端,所對應地價愈昂貴。由此,不同層級城鎮的地價與產業高度在各自演進的同時,互為影響因素、互為推手,由邊緣向核心以波浪遞增趨勢逐步攀升。其地價與產業高度的交互攀升及匹配均衡關系將呈現“雙螺旋”趨勢。
由上述實證檢驗可知,京津冀城市群滿足“地價-產業雙螺旋耦合互動”理想狀態的假設前提要求,并已基本呈現出“雙螺旋”特征。通過進一步加強要素市場的調控管理,由土地價格梯度差影響企業生產成本梯度差,進而形成合理、有序的城際間產業布局梯度,并由產業高度差反作用于土地價格,是促進城市群內產業結構和土地利用結構不斷優化、最終實現雙螺旋理想狀態的有效路徑。
京津冀城市群產業結構和土地利用結構雙優化的對策建議
一是要完善工業用地市場機制,提升土地要素配置效率。為此,應著力完善工業用地市場供給的配套措施,具體包括:結合各地產業發展戰略和具體情況,分別估算出土地成本價格Vc和土地資產價值Va,綜合對比Vc和Va,重新制定并定期更新不同地區、不同等級、不同產業的工業用地最低出讓保護價標準;引入年租制以促進工業用地供給方式的多元化,適度考慮租賃土地情形下廠房建設所需時間,確定年租制的期限、合理的租金標準,并采用政企合作模式;提高土地征收補償標準,既要避免過低補償,也應避免“不勞而獲”或“天上掉餡餅”,加強征地補償過程中的監管,以征收后擬轉用的規劃許可用途而非農業現狀用途下的土地價值,確定非公共利益征收時農地補償標準等。
二是科學實施差異化政策,實現產業空間布局的優化。北京應“著力發展高端現代制造業,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同時適當保留與高端制造業密切相關的部分中端產業,逐步、分層次地轉移其他中低端產業;充分發揮隱性成本優勢,降低高端制造業綜合成本;加強與生產型服務業互動發展,提高產業配套能力。天津應注意處理好在高端制造業領域中與北京的分工與合作;培育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的產業,形成合理的產業梯度,在強化主導產業發展優勢的同時,加強新興產業的培育。河北應加強對區域副中心城市中端及中高端產業的培育力度,及以之為中心的次級城市群的培養;提高骨干城市、次級骨干城市承接中端及低端產業的能力,加快產業發展的軟、硬環境建設,完善產業配套條件,提升產業承接能力,主動與京津及區域副中心城市產業對接;培育各具特色的較大規模的工業聚集區,加大中低級中心地的制造業對企業、資本、技術和人才的吸引力。
三是應加快培育城際產業鏈和產業集群,促進城市群產業一體化。應深入城市群內部,研究各城市的產業分工與布局現狀及潛力,將產業鏈上不同價值環節配置到不同的經濟空間中,做到優勢互補、層次分明;確定“高新技術產業、高端服務業等具有高附加值行業所引領的新產業價值鏈”,可圍繞通信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等,打造城際戰略產業鏈;通過“缺失鏈條的彌補,中斷鏈條的接通,短缺鏈條的延伸”,從核心城市的高端產業開始,延伸城際戰略產業鏈,實現城際戰略產業鏈各環節在城市群空間內的優化布局;采取積極措施促進信息流、資金流、服務流、人才流在城市群內的合理流動;加強各級地方政府合作,構建城市群內協調發展統一機構,成立城際間共同發展基金,以便于進行區域產業發展和資源利用的統籌規劃、快速解決糾紛及解決跨區域的環境治理等問題。
(作者分別為北京建筑大學副教授;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注:本文是京津冀城市群地價演化與產業結構高級化耦合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3JGB10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何青松、張春瑞、李澤昀:《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制造業產業高度的實證分析》,《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責編/張寒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