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現代國家的綠色發展思維

——生態文明理論述評及其政策啟示

環境問題是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全球生態危機凸顯了現代工業文明的弊端。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系統論述了綠色發展的理念;“十三五”規劃綱要也提出:“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重點,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環境問題的根源在哪里?現代性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哪些問題?當前世界上關于生態文明有哪些理論派別?我們從中西方古代樸素的生態觀中能得到哪些有益啟示?人民智庫將對生態文明這一概念進行梳理,對當代流行的生態觀給予述評。

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球面臨嚴峻的生態問題,如何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改善、治理生態環境已成為很多國家發展的重要內容,綠色、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等理念逐漸成為世界發展潮流。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進入現代化進程,2010年,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我國現代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在人們享受現代性帶來的便利之時,生活也增添了煩惱。對物質、金錢的推崇滲透到社會之中,工業文明所帶來的弊端日益凸顯,生態文明作為對工業文明的批判與揚棄受到廣泛重視。

生態問題產生的思想根源

第一,資本的邏輯。資本主義社會對資本的推崇,讓商人取代中世紀的神職人員成為最受歡迎的職業,資本的增長成為了重要的目標。在這種“資本的邏輯”支配下,經濟增長(資本增值)是社會最重要的導向,不能增值的資本毫無價值,經濟便會凋敝,由此,消費也就變成了推崇的對象。現代社會的消費已經不只是滿足需要,而是制造需要,例如人們把自己的汽車從本田換成奔馳,已不僅僅是滿足汽車的代步功能,而是不斷提高自己的消費檔次。人生的根本意義也與消費相關,整個社會都要滿足這些制造出來的人類的需要,促進經濟的增長,服從“資本的邏輯”。由此制造出來的消費欲望是反生態的,“每一資本單位都是‘不增長就滅亡’;每一個資本家都必須不斷拓展市場擴大利益,否則就會失去其在資本主義中的等級地位。在經濟發展以消耗其他一切為前提的機制下,通過不斷擴大領域追求利益,是自然的不斷貶值,不可避免地帶來生態危機”。

第二,經濟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經濟主義取代國家主義成為社會價值的主流。財富成為了人們追逐、崇拜的對象。經濟價值成為首要的價值甚至決定國家的政策,其他的價值要從屬于經濟價值。經濟主義認為經濟至上,經濟的發展,財富的增長能夠解決人類面臨的諸多問題,如消除貧困,提高人們的參政意識,推進民主進程,解決環境問題。經濟增長是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動力。

但正如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小約翰·柯布(John B.Cobb, Jr)批判的那樣,經濟增長是以經濟發展為中心,而非以窮人利益為中心,如果政府制定的經濟政策核心并非后者,造成的結果會是富人更富,財富愈發集中于富人手中,并不能解決窮人的貧困問題。經濟增長所需要的自然資源以及大自然自身吸收垃圾廢物的能力都決定了無限制的經濟增長是不可能的,技術的發展雖然能夠提高資源利用率,節約能源,減少廢物,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限制性條件,因此經濟不會無限增長下去。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政策會帶來環境的惡化,人們必須直面環境問題,而不是等到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再回頭解決環境的問題,那樣的話環境會惡化到不可挽回的地步。經濟主義在當代的表現就是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其共同點在于,認為人生的意義就是追求物質財富的增長,即多賺錢,即時消費。

第三,物質主義與消費主義。物質主義將對物質的占有視為人生的重心,獲得財富是個人生活的目標與方式,以物質評價事物和活動的價值,擁有的物質多少也決定了快樂的程度和社會地位,用消費行為獲得生活上的滿足。因此,消費主義是物質主義的最明顯的代表。消費的層次彰顯了人的層次,消費能夠帶來他人的尊敬以及自身的精神滿足。

雖然物質主義、消費主義追求更多的物質生活、更多的消費,但過高的物質主義傾向并沒有帶來同等的幸福感,而在消費社會中,任何關系都被物化或商品化,商品取代人成為文化的主體。事實上,人沒有什么本質可言,正如存在主義早已申明過的,“存在先于本質”,物質、消費更不會是人的本質。經濟主義引領的文化培養了現代人的生活觀念與習慣,塑造著人們的生活追求與價值選擇,刺激物質主義的價值追求,引領人們貪婪地追求物質財富。資本主義的運作需要消費者,只有消費大量超過需求的物品,才能夠維持資本的運作,由此帶來巨大的浪費和相應的環境問題。

第四,物理主義世界觀。物理主義世界觀認為萬物皆是物理的。這種世界觀與十八世紀流行的深受馬克思批判的機械論同源,甚至可以說是機械論的變種。由十八世紀的“人是機器”的觀點,變為“人是物理實體”。在本體論上,預設了古希臘的原子論的還原論,認為萬物的始基是基本粒子、場等物理實體,如果發現上述物理要素的規律,就揭示了世界的終極定律。例如,著有《廣義相對論與引力論》《最初三分鐘》《終極理論之夢》等書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史蒂芬·溫伯格在《科學美國人》雜志上曾寫道:“人們持久的希望之一就是,找到幾條簡單而普遍的規律,來解釋擁有其全部外在復雜性和多樣性的大自然為什么會如此。此時此刻,我們所能得出的最接近大自然的統一觀點是按照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來描述的。”物理主義者支持人類探索自然的奧秘,進而對自然進行征服與統治。

第五,科學萬能論??茖W萬能論也是現代社會中常見的論調,即認為科學技術是萬能的,可以解決包括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在內的一切問題,不需要改變現有的生產方式,科技的進步可以讓一切垃圾成為資源,即使現有的環境問題,也是由于科學沒有足夠的發達而產生的,只要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切環境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不可否認,科學進步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與舒適,但同時也對自然進行了大量干預,破壞了環境,產生了大量垃圾。現代工業文明的歷史表明,科技的進步無法阻止大量生產產生的大量排放,這種生產方式是不可持續的,也是工業文明所無法克服的。即使相信科學萬能論的人們,也無法回答如果在科學還沒有發展到這個程度,自然就由于人類的過度生產而枯竭,那個時候人類該如何自處。因此,科學萬能論不能代替生態文明建設。

以上觀念流行的現代工業文明,在人類歷史上確實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變革,但其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續的。如今世界很多國家已經開始了對工業文明的反思,提出走出工業文明,進入生態文明的觀點,很多國家制定了與環境保護和循環經濟相關的規定,我國“十三五”綱要也將給建設生態文明相當的重視,生態價值觀的影響日益重要。事實上,早在現代工業文明之前,人類就已出現樸素的生態思想。

生態文明歷史溯源與當代理論派別

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出版,現代環境保護運動由此開啟,對工業文明的批判也隨之產生,1987年的長篇報告《我們的未來》,讓“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走入人們視野。但生態文明這一概念,還是由我國首次提出,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在現代工業文明席卷全球之前,中西方均存在樸素的生態文明。

自然中心生態倫理的雛形:原始印第安人與自然相處的方式。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提出一個問題,現代工業文明的進步,是否一定要以犧牲自然為代價?他在尋找保護生態道路時,關注原始印第安人的生態智慧。原始印第安人對其生活的環境有著深刻的認識與了解,采集、捕魚、狩獵等活動都遵循其生活環境的規律與周期,留給自然休養生息的時間,在自然能夠承載的限度內進行農業活動。同時,圍繞自然的生態周期安排生活,例如,印第安人的住房是可拆卸和移動的棚屋,適應生產的流動性。誠然,這種生態智慧是生產力低下的狀態下被迫產生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開發了北美大陸,其生態智慧是自然中心生態倫理的雛形。

中國儒家、道家:樸素的生態思想。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古代的儒家、道家思想一直是摒棄物質主義的。二者都重視內心的修煉,而不是外在的享受??鬃釉疲?ldquo;朝聞道,夕死可矣”,也就是說,道才是其人生追求的價值,而非物質、消費。道在日用常行之中,“道不遠人”,對物質的依賴是內心修煉不夠的體現??鬃釉趩柤暗茏觽兊娜松硐耄鎸Φ茏觽兂鰧⑷胂?、成就霸業等訴求,只是贊同曾點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生活理想。對人生的超越、自由的追求才是孔子所認可的。

而道家對物質的摒棄則更明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明確告訴人們過于追求感官享受會傷害自己,包含明確的反物質主義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更是體現了尊重自然規律的含義(雖然道家的自然與自然界含義有別,但尊重自然規律是道家贊同的)。莊子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齊物”思想,更是主張對物的超越,順應自然,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

中國儒家、道家,包括佛家的“內省”思想,都強調人內心的修煉,遏制貪欲,順應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這是非常樸素的生態文明思想。歷史不斷發展,今天的生態文明當然不可能重返古代文明,但從中國古代思想中吸取營養,如何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仍是值得思考的。

現代生態理論派別:修補論和超越論。雖然國外生態文明這一概念并不經常出現,但對現代工業文明的反思和對環境保護的關注與實踐,很多都是生態文明的范疇。有學者將現有的生態文明理論劃分為兩派:修補論和超越論。①

修補論肯定現代工業文明,認為由于缺失生態文明的內容而導致了環境問題,只需補上生態文明這一維度,現代工業文明仍然可以按照其自身的發展得以延續。因此可以籠統地將之稱為修補論。修補論認為,生態文明只是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非一種文明樣態。在經濟方面,認為資本主義可以“綠化”,只要訴諸市場,“誰污染誰治理”,即對污染收取費用,就可以保護環境,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而發展才是必須要堅持的,保護環境不能阻礙經濟發展。在關于科學技術方面,修補論者大都相信科技萬能論,認為科技是不斷進步的,只要科技進步到一定程度并得到很好的應用,環境問題可迎刃而解。與此呼應,物質和消費也是不能舍棄的,生態文明建設最終是為了擁有更多的物質,更好的消費。

超越論激烈批判現代工業文明,認為現代工業文明是環境問題的產生根源,只有超越現代工業文明,建設嶄新的生態文明,才能徹底解決環境問題。這一派將生態文明看成是獨立的文明樣態,是與現代工業文明完全不同的文明。在關于經濟方面,超越論認為資本主義本身就與生態、綠色相矛盾。例如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科威爾(Joel Kovel)認為,資本和資本主義制度是生態危機的根源,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在于交換,而不在使用,帶來的后果就是自然界和人類自身的商品化,破壞了自然自身的生態系統運行規則,他在《自然的敵人:資本主義的終結還是世界的毀滅》一書中提出,只有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建立生態社會主義社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美國左派思想家布克金(Murray Bookchin)認為,地球生態系統承載的極限就是資本增長的極限,這與資本的邏輯即資本的無限增長是矛盾的。超越論認為經濟增長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在科學技術方面,超越論主張科技的生態轉向,從追求征服自然到以人為本,維護生態環境。同時,超越論者也摒棄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

對建設生態文明的政策建議

我國經濟在快速增長的同時,也產生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隨著這些問題的日益嚴重,單純地對環境進行治理已經不能解決生態問題,在這個背景下,黨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是對工業文明的超越,是全方位的發展轉型。在黨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指引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成效,治理污染取得了積極進展、頂層設計和部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出臺,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給環保執法提供依據,政府和公眾的環保意識、監督意識都有很大提升。但相較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仍然是滯后的,存在治理實踐落后于理念、頂層設計不夠完善、環境管理體制落后、市場經濟與生態治理關系處理不好、執法不嚴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人民論壇理論研究中心綜合梳理了多位專家學者的觀點,提出以下建議。

轉變治理主體的觀念,提升生態素養。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政府、企業、社會團體、公眾,都是治理主體,都應該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的生態文明素質。摒棄現代工業文明的物理主義、物質主義、消費主義觀念,轉向生態主義。明確自身在生態建設中的責任,履行職責,形成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合力。同時,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促進社會達成生態建設的共識,成為生態建設的中堅力量。

建立成熟、完備的、服從生態學規律的制度體系。好的治理理念和明確的治理主體,需要與之相應的制度體系才能把理念落實,主體行為得到規范。生態文明治理制度不能受制于“資本的邏輯”,而是要符合生態規律。建立包括生態文明的體制機制,和基于生態文明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體制。明確生態主體的責任分工,自然資源的產權、土地開發保護制度、資源管理和節約制度等。完善公眾參與機制,政府主導、全民參與,信息公開,完善聽證會等公眾參與制度。值得注意的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也同樣需要從我國國情實際出發,探索、選擇適合我國的生態治理道路。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城市。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構建綠色工業體系,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積極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構建綠色農業體系,推動農業生產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發展集約型農業。

制定完備的生態文明法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我國目前法律體系尚不完善,必須完善法律這一最高層次的頂層設計,才能依法治理、保護生態環境。我國現有的生態方面的法律法規較為分散,缺乏系統性,各個法律法規之間缺乏統領性的法律,而且力度不夠,剛性約束不足,給執行中留了大量自由裁量的空間,非常不利于生態治理的實際效果。生態文明涉及到社會經濟政治方方面面,必須形成完備的生態文明法律體系,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社會的全方面和全過程。

科技轉變,促進生態科技發展。將追求征服的科學技術轉向保障人類安全,維護地球生態環境。推動生態科技發展。鼓勵企業開發新能源技術,發展環保技術,加快科學技術的更新換代;聯合攻關節約能源、循環利用、治理污染、修復生態等關鍵性技術,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財政支持。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教育。開展全民生態教育,將生態文明內容納入大中小學的課程,摒棄物質主義、消費主義的價值觀。加大生態文明宣傳力度,采用豐富多彩,百姓容易接受的宣傳形式,普及生態文明的知識,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加強企業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趙鑫洋)

【注釋】

①盧風:《非物質經濟、文化與生態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第43頁。

責編/張夏夢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娜]
標簽: 思維   綠色   國家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