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經濟正在步入新常態,互聯網正在各個行業滲透、融合、顛覆,推動了中國經濟的轉型與升級,農業也正“沐浴”著互聯網的春風。當前中國農業與“互聯網+”相伴而行,它正經歷著巨大的發展機遇期,正在從機械簡便化的2.0時代,邁向精準化、智能化、定制化的3.0時代。“互聯網+農業”開啟了中國農業升級轉型的新模式,使中國的現代農業更加精彩紛呈。
【關鍵詞】現代農業 互聯網+ 農業升級轉型 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F014.5 【文獻標識碼】A
2015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當前,中國經濟正在步入新常態,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經濟,正在為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插上新翅膀,農業經濟同樣“沐浴”互聯網春風。
自古,農業便是穩民心、安天下的產業;如今,農業更是調結構、擴內需的重要領域。但資源短缺、污染加重、開發過度、國內生產成本攀升等困境,使中國農村在城鄉資源流動中日益邊緣化。因此,我們急需加速農業的升級轉型,提升農業經濟的生產模式及效率,促進農民增收,改變農民的弱勢地位。“互聯網+農業”大潮的來襲,給農業帶來了巨大機遇。
此外,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一時間國內掀起了“互聯網+”的熱潮。同時,一批現代產業與信息技術融合、跨界的新經濟形態,正在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這股浪潮也席卷了農業領域。“互聯網+農業”是指利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現代農業相結合,創建的基于互聯網的農業新形態,它是一種產品安全、管理協同、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升級版。①
我國“互聯網+農業”的現狀
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再次明確提出“要大力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其實,早在這一國家政策紅利出臺前,“互聯網+農業”的部分領域已是一片紅海了,其電子商務平臺現狀如下:
B2B農資電商平臺。這一類B2B農資電商平臺試圖去掉農資貿易中村級、縣級經銷商,為農戶帶來更優質低價的農資產品。目前,這一類農資電商平臺的發展正處于上升期。我國的農資產品市場空間潛力巨大,如種子約為3500億元,農藥約為3800億元,化肥約為7500億元,農機具約為6000億元,互聯網電商平臺正逐步全面滲透到這些領域中來。
如2014年2月8日正式上線的“云農場”,就是一家B2B的農資綜合電商平臺。它旗下擁有14家子公司,有2800多個農資產品在線銷售,讓農民能夠直接從廠家采購種子、化肥、農機、農藥等農資,還能為農民提供農技服務、測土配肥、海外購銷等增值服務。這類農資電商平臺能助力于打通線上線下的農資銷售,最終形成一個新型的、更貼近農村市場的閉環生態鏈。
B2B農產品電商平臺。我國的農產品交易市場規模巨大,僅2013年就已達到了5萬億元。目前,我國農產品交易過程中的金融服務、倉儲物流等環節依舊薄弱,價格嚴重不透明。B2B農產品電商平臺就是想利用互聯網,實現農產品與采購商間快速、便捷的流通。目前,國內已有一大批B2B農產品電商平臺出現了,正在搶占著“互聯網+農業”這一片紅海。
如于2014年8月農貿系統上線的B2B農產品電商平臺“一畝田”,截止于2015年7月其業務區域已覆蓋了29個省區市的近1972個縣市。數據顯示該網站2015年7月的供應商達210萬個,活躍的大宗采購商達22萬個,覆蓋了1.2萬種農產品,日均交易額約2.5億,由此可見這一類電商平臺的威力。
B2B食材配送平臺。據調查顯示,我國餐飲業2014年的年營業額為3萬億元,其中有高達8000億的食材采購市場規模。B2B食材配送平臺,希望能借助“互聯網+”的威力,解決各類餐廳在食材采購上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如節省采購人力成本支出,獲得更公正透明的議價權等,現在較知名的B2B食材配送平臺有美菜、鏈農、小農女、大廚網、飯店聯盟等。②
如成立于2014年6月的B2B食材配送平臺“鏈農”,其目標客戶主要是一些沒有賬期、回扣及背景關系的中小餐飲企業。據其運營數據顯示,該平臺半年的交易額就突破了億元,如2014年9月該平臺的客戶數量約為100家,重復購買率高達95%之上,單日的流水營業額就達到了五六萬元。
上市公司的“互聯網+農業”布局。據調查目前有一批上市公司也紛紛布局“互聯網+農業”領域。如阿里巴巴集團擬投資100億建設“一村一淘寶”;京東、蘇寧電商、樂視等互聯網巨頭也紛紛布局互聯網農業;新希望發布的農業金融項目“希望金融”,2015年4月上線日的交易額就達到了200萬元;芭田股份主營化肥,也收購了金禾天成獲取互聯網種植大數據。由此都可見“互聯網+農業”的態勢之強。
“互聯網+農業”對中國農業模式的深遠影響
“互聯網+農業”為我國的農業升級轉型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具體體現在解決了農業信息的不對稱性傳播,創新了涉農商業模式,提高了農業的智能化,優化了資源配置等領域。
解決了涉農信息傳遞的不對稱。“互聯網+農業”后,各類涉農信息能夠突破時空限制,實現即時性傳播。如各類農技知識、農業資源、農產品信息、農業政策、農業教育、農業金融等等,只要是傳播中遇到了農業中的各種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得到有效解決。“互聯網+農業”正著力于打通信息傳遞的“最后一公里”,使各類農業信息能全方位、無死角的滲透于農村一線,切實扎根于農村的生產與生活,并通過農業大數據應用提升農業的現代化及科學化水平。
創新了農業商業化模式。互聯網對農資銷售、土地流轉、農業金融等商業領域都帶來了潛移默化的滲透和改變,同時也創新了一批農業商業化模式。目前已涌現的商業創新模式有農資電商平臺、農產品電商平臺、土地流轉電商平臺、農業大數據服務平臺、城鄉物流渠道變革、農業物聯網平臺、休閑農業互聯網平臺等。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后,使農業產業鏈的各環節及領域,都有了更多細分的創新型市場主體,這也加快了我國農業經濟的轉型與升級。
提升了農業生產率和智能化。互聯網借助于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正調整著傳統農業,提升了農業各環節的生產效率并使之更智能化,如“生產可控、環境可測、質量可溯”,并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食品安全監測等。“互聯網+農業”以互聯網為核心,推進了農業生產的自動化、標準化、智能化進程,節約了大量的人力成本、提高了農產品的品質、增強了農作物抗自然風險能力。
促進了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互聯網強勢進駐農業領域后,提高了農業資本、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資源與要素的利用效率,實現了更優化的資源配置率。農業生產中所需要的一切資源,都可通過互聯網實現最佳的配置與組織。如近年出現的一系列“淘寶縣”和“淘寶村”,就實現了農產品、農業勞動力、消費者等農業經濟要素的最佳配置,即為農村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為農民實現了增收,為消費者提供了最優質合適的消費品,還促進了部分城市勞動力向農村的轉移。③
由上可知,“互聯網+農業”正在成為農業現代化、跨躍式發展的新引擎,它通過實時化、便利化、物聯化、感知化、智能化等方式,為農業生產各環節提供了更動態、精準、科學的信息服務,實現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模式創新,也開啟了中國農業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變局。
“互聯網+農業”發展中的主要挑戰
當前,“互聯網+農業”要實現穩健、持續、高效的發展,需要我們對其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保持高度的關注、清醒的認知、審慎的思考,并安全渡過挑戰期。
國策戰略層面對“互聯網+農業”的挑戰。“互聯網+農業”借力于現代信息科技,實現了傳統農業的產業轉型與升級;它還能成為國家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性舉措,“互聯網+農業”蘊含著巨大的戰略性機遇,也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由于缺乏頂層設計,導致“互聯網+農業”一哄而上,無法避免各自為政及局部性或片面性發展的不良態勢,這也阻礙了“互聯網+農業”的協調與整體性發展,使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力大打折扣。因此,我們惟有從國家戰略層面力推“互聯網+農業”計劃,形成一種統一謀劃、穩步推進的格局,才能切實實現“互聯網+農業”穩定、持續、高效地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層面對“互聯網+農業”的挑戰。“互聯網+”是一次信息技術革命的大創新。“互聯網+農業”要落地農村最基本的就是普及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雖然經過多年的建設,我國截止2014年12月,農村的互聯網普及率已達到28.8%,我國農村網民的占比達到了27.5%。但整體而言,我國農村的互聯基礎設施相對較薄弱。至今,我們仍有5萬多行政村未通寬帶,農民擁有電腦的比例不足30%。此外,互聯網中的農業數據資源嚴重分割、利用率極低,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任務艱巨。
農村物流配送產業的滯后,也嚴重影響了“互聯網+農業”的發展。盡管我國正在推進現代型農村物流網絡建設,如“萬村千鄉”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但其整體發展水平仍明顯落后于城市。農產品通常具備易腐、易損等生鮮特性,它對運輸過程及時效性要求都比較高,因此物流配送問題也成了影響“互聯網+農業”全面迅速落地于農村的現實挑戰之一。
農民的互聯網意識及操作技能層面的挑戰。“互聯網+農業”進入深度融合進程后,各參與主體都要逐漸轉變傳統農業意識,開始培養各類互聯網思維模式。“互聯網+農業”這場變革的主角是農民,普及培訓農民是農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關鍵點。農民需要接納互聯網的經營模式,如目前多數農民因受教育不佳,不會熟練的操作運用互聯網,又擔憂于網絡交易安全問題等而不愿意接觸網絡。當一個小小的網絡操作失誤,可能就會使其蒙受較大的經濟損失時,無疑會增加互聯網經營推廣的難度。
此外,中國農業中大多數成熟企業多采用“公司+農戶”的傳統生產模式。雖然一些大企業自己建有大型的基地,但其經營主體多是由個體農民、夫妻檔、合作社等形式構成的。這些主體對傳統生產模式很自信,高度依賴于原有的經營方法,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化、專業化、訂單化的經營常態,因此也對采用“互聯網+”類的新型生產模式有抵觸。
因此,雖然“互聯網+農業”的深度融合,能給農業經濟帶來巨大的模式變革,但在這股大浪潮下既有成功的案例又不乏失敗者。當農業遇上了“互聯網+”后,每個參與主體都需要清醒思考一個問題,即自己能否實現原有生產模式與“互聯網+”的最佳接入,真正實現新農業運作模式的落地與執行,并最終贏得挑戰。
政府、社會、企業共促“互聯網+農業”落地的思考
當前,為了促進“互聯網+農業”的切實落地,政府、企業、社會都要協力助推,才能真正開啟中國農業轉型升級大變局,使其加速邁進精準化、動態化、智能化的農業新時代。
國家層面應制定“互聯網+農業”的戰略發展規劃。我國應從頂層設計層面搞好“互聯網+農業”的頂層設計,明確“互聯網+農業”的戰略發展規劃,出臺指導“互聯網+農業”健康發展指導意見及產業發展規劃。盡快開展關于“互聯網+農業”的戰略性研究,指導“互聯網+農業”的應用與示范及產業發展,防止出現“信息孤島”。制定“互聯網+農業”的技術發展規劃,實現一些關鍵技術與基礎領域的創新與突破。加快“互聯網+農業”的立法,推動農業大數據開放及相關人才培養等。
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我國應借助“寬帶中國”戰略的實施,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如重點解決寬帶村村通問題,加快研發適于農民的智能終端,面向國內外推廣“互聯網+”農業信息服務。同時,需要提升各類涉農信息的深度開發,使農民愿意從互聯網上獲取這類信息。此外,還要建立起國家農業大數據應用及研究中心,要建成一個覆蓋農業大數據采集、加工、存儲等全環節的完整信息鏈,服務于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
通過“互聯網+”助力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加快實施“互聯網+”行動,需要各農業企業家的助力,如攜各類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助力于“互聯網+農業”,這也是破解“大市場”與“小農戶”和“農產品消費者”直接對接難題的利器。這一舉措也能提高農資、農產品的流通效率,促進農民增收及農產品的增值。具體的如鼓勵與支持阿里、騰訊、京東等網商平臺參與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構建出一個圍繞“互聯網+”農業資金流、信息流、物資流、冷鏈物流等網絡化運營體系;鼓勵中糧等大型國企自建電子商務平臺,推動農資、農產品等農業商品的網上交易活動等。
加快“互聯網+農業”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行動。“互聯網+農業”的真正落地實施,需要大批有文化、懂經營、會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他們是實現“互聯網+農業”建設的人才支撐。具體的如落實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的構建工作,打造基于“互聯網+”的虛擬網絡教育培訓環境,積極推動智慧農民云平臺的建設,積極研發智能終端上的在線或互動課堂。最終構建出一個智能化、移動化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真正使農業和農民受惠于“互聯網+”革新浪潮。
通過“互聯網+農業”助力中國農業“走出去”。“互聯網+農業”能幫助中國農業“走出去”,并不斷提升我國農業的國際影響力。如“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信息網絡”項目,就是借助于“互聯網+”而建立了GMS各國農業信息交流平臺。此外,我國還充分利用中國—新西蘭、中國—東盟等自貿區的優勢,建設了一批跨境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助推農產品的“走出去”;面向亞洲、非洲、南美洲等國家,建設了一批農業技術交流網絡平臺,助推我國農業裝備或生產技術“走出去”等。
綜上所述,互聯網賦能于農業,這將是一個長期而影響深遠的變革之旅。“互聯網+農業”通過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到信息技術與現代農業的深度融合,正在開創一個管理協同、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升級版。中國的農業經濟將在這一變革浪潮中,經歷著巨大的發展機遇期,也將由機械簡便的機械2.0時代,向定制化、智能化、精準化的3.0時代邁進,助力中國農業經濟實現自身轉型與升級發展壯大。
(作者單位:山東農業工程學院經濟管理系)
【注釋】
①王文生:“以‘互聯網+農業’為驅動打造我國現代農業升級版”,新華網,2015年5月20日。
②薄濟:“‘互聯網+農業’創新發展新模式”,經濟網,2015年5月31日。
③宋江倫:“互聯網+農業,農資行業將如何被顛覆?”,《營銷界》(農資與市場),2015年第7期。
責編/王坤娜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