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以其特有的優勢在思想意識傳播中起著廣泛作用。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各種不同的“聲音”充斥著網絡,對主流價值觀提出了挑戰,引發了各階層對意識形態主導權研究的重視。文章闡述了在互聯網條件下,在主流意識形態立場與多元意識形態較量中,如何鞏固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以及正確引導社會各階層樹立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互聯網 主流意識形態 主導權
【中圖分類號】D25 【文獻標識碼】A
近幾年,網絡上不斷傳出娛樂圈的“艷照門”、“吸毒門”、“嫖娼門”等事件,它們雖然是與主流價值觀嚴重對立的個人事件,但是事件所引發的社會關注及其效應,是對改革開放以來主流價值觀和多元價值觀相互博弈的一次全面展現和檢驗。同時,也引起了黨對三十多年來社會問題、思想文化問題、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主導權逐步缺失的警醒。在我國,言論自由是每個公民的權利,社會允許不同政治觀點的存在,每個人也可以理性地表達個人不同的政治看法和意見,但是絕對不能越過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道德的底線,特別是在網絡媒體上,更應該對自己的言行進行約束。
黨在意識形態建設領域掌握主導權的意義
黨的意識形態建設關乎到一個政黨和階級的存亡,也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安全與穩定,是一個民族精神面貌的反映。習近平指出,“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必須統一謀劃、統一部署、統一推進、統一實施。我們建設網絡強國,在全面加強信息化建設、確保信息基礎設施安全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構建網絡社會治理體系,確保網絡意識形態安全,不斷增強網絡安全保障能力。”
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內容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它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發展和政治制度緊密聯系在一起,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應①。在互聯網革命和信息爆炸的背景下,隨著社會結構不斷發生變化,社會各階層的經濟成分、利益分配方式和物質精神訴求不同,價值觀更趨于多元化。由于意識形態活動的獨立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不斷增強,黨對意識形態的主導權面臨空前的挑戰。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思維方式也發生巨大變化。同時,隨著網絡信息源的多樣化,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享樂主義等意識形態抬頭和蔓延,各種不利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發展的雜音也時常出現,資產階級腐朽思想與封建殘余思想結合在一起產生了各種消極影響,導致一些人立場模糊、精神空虛②。加之,政治辨別力的弱化和從眾心理,不斷出現對馬克思主義產生困惑、理想信念發生動搖的事件,進而影響到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事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因此,增強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研究,尤其是在互聯網條件下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的缺失
改革開放近40年,人們的思想意識也在發生著變化,主流社會意識正在無形中接受著社會變革的挑戰。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計劃經濟模式被市場經濟所取代,已經成為“社會存在”的必然。在這種“社會必然”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經濟人”成為當代社會意識形態的“隱形的手”。正如《共產黨宣言》中所描述的,人的所有情感都“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在金錢、利益的驅動下,人民的信仰、價值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混亂,甚至湮滅。社會上流傳著“政治是虛的,理想是遠的,權力是硬的,票子是實的”就是對現行價值觀的一個生動寫照③。
在這種以利益為驅動的價值觀下,道德缺失、失范,甚至觸犯法律的事情頻頻出現。老人倒地無人敢扶、假魚翅、假廣告、虛假宣傳……層出不窮。在扭曲的利益觀主導下,人們的思想發生極大變化,價值評判標準變形,“嫌貧愛富”、“笑貧不笑娼”、“論文剽竊”,甚至在高校課堂上也曾出現貶低馬克思列寧主義主導地位,污蔑共產黨的言論。在一定意義上,某些思想政治工作者非但沒有起到引導主流輿論的作用,客觀上講,還對這些歪風邪氣推波助瀾。文化領域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顛覆更是觸目驚心,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非但沒有得到弘揚,反而遭到拋棄,很多經典歷史劇目被無厘頭的翻拍、惡搞,在沒有主流思想引導的文化領域,加上經濟這一催化劑的作用,“娛樂至上”、“裸露成風”、“色誘大眾”成了文化界的“偽主流”。
《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習近平指出“奪取意識形態領導權,全面回歸社會主義,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就是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在意識形態工作中堅持黨性,核心就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無論做理論研究工作,還是做媒體傳播工作,無論進行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還是從事各類文化成果的運用性工作,都要堅定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所以,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宣傳思想工作與黨中央的重大決策和形勢判斷緊密結合,不僅是文化領域必須遵守的,更是整個社會必須堅持的。
鞏固互聯網意識形態主導權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運用傳統的封鎖、打壓方法已經無法解決意識形態多元化發展的問題,必須要解決好意識形態多元化的矛盾和問題,進一步化解阻力,抓住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
一是要在尋找基本共識的基礎上,運用多種途徑解決多元對立。在社會轉型時期,多元價值觀已成為常態,價值觀多元化、利益多元化、思想多元化在互聯網時代表現得更突出,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調動最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就必須使黨的意識形態具有包容性,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過去我們在解決多元價值觀對立的問題上有過一定偏差,實際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馬克思主義的包容性問題應該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得到發展和創新。在社會轉型時期,應該在各種價值觀的基礎上形成最大共識,如果對于現在互聯網上和社會中存在的不同“聲音”視而不見,勢必會導致問題更嚴重,矛盾更惡化。所以,要想解決多元對立問題,就必須先找到對立點和共同點,運用多種途徑同化、轉化矛盾。
二是要貫徹網絡法制化管理,規范互聯網言論。法律是定紛止爭的理性工具,能夠通過程序化的方式解決各種意識形態領域的爭端,同時,法律思維也是一種理性的思維工具,能夠引導人們減少非理性的觀念沖突,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們的共識④。近年來,網絡空間的亂象層出不窮:利用網絡造謠謾罵、傳播淫穢色情信息;編撰消息,散布損害黨和國家形象的言論;甚至利用網絡收集危害國家安全的信息。究其原因,其一,一部分網民是出于無目的狀態下隨意跟帖,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盲目發表言論。其二,極少數人惡意利用網絡散布損害黨和國家形象的言論,收集危害國家的信息。這些不法分子的目的很明確,即通過網絡詆毀黨和國家的形象,進而造成社會的混亂,達到顛覆政權的目的。其三,利用網絡達到個人目的。有一部分網民為了達到個人目的,利用微信、微博、網絡水軍等方法傳播信息,達成私利。正是因為每個人都能輕而易舉成為“自媒體”時代的發言人,加之網民法律意識薄弱,執法難度大等原因,所以網絡空間亂象層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完善網絡信息服務、網絡安全保護、網絡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依法規范網絡行為。”
三是要培養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引導社會正能量。互聯網有著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的優勢,要使網民的價值觀與社會主義主流意識相契合,就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加強社會主義公民基本道德素養的規范。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的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就是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⑤。在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主導下,唯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框架下,人們的主觀意識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充分運用互聯網自身優點,在互聯網環境下引導輿論正能量,是推動社會風氣良性發展的必要補充。
鞏固黨在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的方法
在國際國內形勢不斷變化的當今社會,我們黨必須加強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對于轉型期意識形態提出的嚴峻要求做好充分準備,運用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針對互聯網的特點,運用多種途徑鞏固黨的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具體來講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斷完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域的建設,將意識包容性與基本價值理念相結合。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只要國內外大勢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不能也不應該改變。這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100年不動搖的根本要求,也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根本要求。同時,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面對日益變化的形勢,需要黨的意識形態在繼承主流性的同時更加具有包容性,要不斷完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體系,使其更能反映各個階層利益的訴求。同時,為了防止西方的“和平演變”,必須保持黨的性質和歷史使命不動搖,黨的基本價值理念和優良傳統在不變質的前提下與時俱進。進一步適應時代發展與社會結構多元化的要求,在包容和引領多元價值理念的同時,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第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網絡主流意識形態,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氛圍。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道德、宗教、形而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以及與它們相適應的意識形式便失去獨立性的外觀。它們沒有歷史,沒有發展;那些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三個倡導”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體系中不斷完善和提煉,是我們黨順應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期待,總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經驗得出的重要結論。隨著網絡社會的深入,人們的思想觀念越來越受西方權力觀、金錢觀、愛情觀等的影響,深層次來看,是人生觀和世界觀模糊的表現。現在網絡上的各種亂象,正是因為缺乏核心價值觀的指導。所以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不僅是對全社會提出的要求,更是在新時期對網絡社會提出的要求,它統領著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是反映了社會主義最基本、最穩定的社會關系及價值追求的價值觀。在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中,唯有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更有效地應對各種西方錯誤價值觀,防止“和平演變”。
第三,將優良傳統的繼承與新時代的需要相結合。在高度發達的信息網絡化時代,馬克思主義價值觀體系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同時,中國優良傳統正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各種不良思想在網絡空間蔓延,而中國幾千年沉淀下來的優良傳統卻被很多網民忽視,“人云我亦云”的從眾心理,更使眾多網民在茫茫網絡大海中失去自我。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青年成為網絡的主力軍,這些青年缺乏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系統學習,未經歷過建國和改革開放初期的艱辛,缺乏艱苦環境的歷練,對黨的優良傳統的了解不夠深入,容易成為西方敵對勢力進行侵蝕的目標。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在網絡媒體時代,以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為主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加強網絡空間的優秀文化的傳播,不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也是新時代的需求。
第四,建立健全網絡法律體系,科學構建網絡管理機制。針對目前網絡社會存在的問題,有學者指出存在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網絡空間立法滯后、網絡治理難題多、網絡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網民法律意識淡薄”⑥。縱觀國內外網絡空間的治理,不難發現,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制定了專門針對網絡社會的系統法律法規,網絡社會不僅不應是法治盲區,而且應是法治重點。在互聯網不斷發展壯大的今天,建立健全網絡法律體系已經迫在眉睫。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完善網絡信息服務、網絡安全保護、網絡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依法規范網絡行為。”這一論述實際上是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提出的網絡社會的治理之道。同時,要想使網絡主流意識深入人心,黨政部門要統一規劃、統籌管理,科學地構建網絡管理機制,不能只停留在各自為政的層面上,而是要形成橫向和縱向交互的“系統”宣傳陣地。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系統到民間組織,做到資源共享,科學組織規劃,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為廣大網民營造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
(作者單位:中共寧夏區委黨校信息技術部)
【注釋】
①倪敬麗:“網絡時代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問題研究”,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②李英田:“論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當代社科視野》,2008年第2期。
③參見http://www.kj-cy.cn/htm/2014412/49844.htm。
④任志鋒:《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導性問題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⑤⑥楊光:“依法治國下的網絡治理”,《計算機與網絡》,2015年第1期。
責編/于巖(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