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當代文藝應著力弘揚戰略文化

【摘要】戰略文化是弘揚“高效進取”的競爭文化、造就“雄才大略”的智慧文化、涵養“大將風度”的修養文化。在國家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創新創業成為時代潮流、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下,通過文藝作品弘揚戰略文化既是個體提升戰略素養、走向成功的需求,也是民族復興的需要。戰略實踐的特性和文藝的特點,則決定文藝弘揚戰略文化有題材來源豐富、提升人們戰略素養功效獨特、便于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等諸多優勢,弘揚戰略文化,文藝大有可為。文藝創作與評論應強化歷史責任,確立高格調,注重從戰略的高度思考人們的成敗得失,把握好戰略實踐的整體性,堅持正確的戰略審美標準,用優秀的文藝作品助力人們戰略素養的提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關鍵詞】戰略文化  戰略素養  文藝創作  文藝評論

【中圖分類號】   I01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11.009

當今時代,國家改革進一步深化,創新創業成為潮流,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無論是各級黨政機構、企業還是個人,都迫切需要一種助力進取、指導創業、引領發展的思想文化,這種文化就是戰略文化。

什么是戰略文化

“戰略”一詞來源于戰爭,是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但其基本思想早已超越特定的行業和領域,進入哲學層面。比如,有一個發生在古希臘城邦的故事:當時雅典的將軍是由公民選舉產生的,有位身經百戰的軍官競選失敗,而獲勝的竟是一位毫無作戰經驗的成功商人,軍官很生氣,就向頗有名望的蘇格拉底申訴,蘇格拉底沉思片刻后的回答卻是:“一個在私人事業上非常成功的人也許最具有能贏得戰爭的領導素質。”①這位先哲的話正是說明,盡管經商和統兵打仗是不同的職業,但所需要的思想境界、思維方式、性情修養是相通的,不管形成于哪個領域,都可應用于其他領域。這些相通的東西,反映在行為主體身上就是戰略素養。良好的戰略素養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離不開戰略文化的滋養。戰略文化則是在人們在長期戰略實踐中形成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積淀,人們常說的某人懂不懂“戰略”,實際上就是說他有沒有受過戰略文化的熏陶。對于戰略文化的內涵,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戰略文化是弘揚“高效進取”的競爭文化。從實踐上看,戰略是一種在競爭的環境中,為實現理想和目標,著眼全局,統籌運用力量和手段,謀求成效最大化的行動指導藝術。也就是說,戰略是競爭的產物,反過來指導競爭。本文所說的競爭是廣義的,包括人們所面臨的一切競爭形態,存在于各個領域、各個層面,是社會生活的常態。一般來說,越是目標遠大、積極進取,面臨的競爭壓力就會越大。有競爭,就要追求以盡可能小的代價獲得盡可能大的收益,以便取得和保持競爭優勢。比如在戰爭中,這種追求的極致是“不戰而屈人之兵”②;在商業領域,企業經營追求的根本目標是“銷售額最大化,費用最小化”③。通俗地說,就是追求盡可能地少碰壁、少走彎路,縮短成功時間,降低奮斗成本,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這是任何戰略追求的根本目標。

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就是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歷史。戰略在軍事領域成熟得最早,戰略文化遺產最為豐富。早在商滅夏、周滅商的戰爭中,就有通過運用戰略把損失降到最低的自覺追求。春秋時期商業領域也出現了“旱則資舟、水則資車”④的記載,包含的正是“著眼未來、不爭而爭”的競爭戰略思想。《莊子·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則是一個較早的文藝版“戰略模型”,描繪了庖丁從“目無全牛”到“游刃有余”,以致解牛十九年“刀刃若新發”的高超技藝,其實就是一個判斷形勢、把握規律、規劃路徑、抓住要點的戰略籌劃和實施過程。古往今來,承載這種競爭文化的經史典籍、文藝作品浩如煙海,已成為中華文化最閃光、最具生命力的部分。

戰略文化是造就“雄才大略”的智慧文化。戰略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審時度勢、把握規律、全面籌劃、制定對策、指揮控制、評估反饋的過程,是一個出“大思路”并付諸實施的過程。其中的根本,就是著眼“全局”。毛澤東指出:“戰略問題是研究戰爭全局的規律的東西。”⑤如果把“戰爭”二字去掉,放在任何領域都同樣適用。按照他的解釋,全局既包括各個方面的關系,也包括各個階段的關系;同時,全局又是相對的,每個層級都有要面對的全局,本級之上的“全局”,就是通常所說的“大局”。不管身處哪個層級,都需要觀照“大局”、把握全局。所處的層次越高,情況越復雜,把握大局、全局的難度就越高。總之,全局性是戰略的根本特性,是全部戰略指導藝術的“容器”,鞏固根基、蓄勢待機、避實就虛、選擇盟友等重大戰略原理的應用,都要在掌控全局的基礎上進行。不能統攬全局,就無法從更高的層次上把握規律、掌握主動,當然也就不會有高明的戰略。統攬全局則需要有寬闊的視野、長遠的眼光、精妙的運籌,需要“大智慧”。戰略文化就是涵養大智慧的文化。

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大智慧的民族,產生過無數靠正確的戰略白手起家、以弱勝強的成功案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戰略文化。比如,堪稱戰略謀劃經典、廣為傳誦的諸葛亮《隆中對》,有“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之說,表現的就是著眼全局、審時度勢的大智慧。反映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電影《大決戰》,生動地再現了遼沈戰役“關門打狗”,淮海戰役中“吃一個、夾一個、看一個”,平津戰役布局階段“圍而不打”“隔而不圍”等統攬全局的神來之筆。歷史上的戰略大家姜尚、張良、劉基等,都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藝術形象,一直倍受推崇。總之,我國反映大智慧的戰略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尚智”的審美取向。

戰略文化是涵養“大將風度”的修養文化。戰略是駕馭全局的,它對行為主體有著特定的要求。其一,需要有超越自身利益的價值追求,就是要心系服務對象、集體、公眾、國家,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不具備這種境界,就不會有全局的視野和長遠的眼光,不會產生凝心聚眾的強大感召力,也不會使自己長期保持旺盛的激情。它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成就個人事業的前提條件。《老子》所說“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一些卓有成就的企業家強調企業經營要有“大義名份”,就是這個道理。其二,需要有良好的性情修養。這是由戰略實踐中形勢的多變性和“全局”的復雜性決定的,是戰略思維能力得以充分發揮的重要保障。孫子認為:“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⑥,就是說戰略的行為主體要時時處處都能夠沉穩持重、堅定勇毅,以保證冷靜理性的觀察思考。心浮氣躁、狂妄自大、感情用事等不良性情是戰略決策的天敵。這兩個方面的修養與統攬全局的思維方式一樣,是成就事業必備的戰略素養。

中華民族是個注重戰略修養的民族,歷代士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自己的人生目標,留下無數的寶貴精神遺產,體現這種戰略修養的文藝作品更是不勝枚舉。比如,京劇《將相和》生動地表現了戰國時期趙國上卿藺相如、上將廉頗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榮辱,和衷共濟、共扶社稷的大局觀和人格魅力,影響力經久不衰。在性情的修煉方面,文藝作品更是塑造了很多沉穩持重、處變不驚、堅毅果決的“將帥”形象,極具藝術感染力。“昆陽之戰”中的劉秀、“肥水之戰”中的謝安等,就是這方面的代表,并通過多種藝術形式展現出來。受其熏陶,“大將風度”也早已成為人們的審美取向和自覺追求。

總之,戰略文化是弘揚“高效進取”的競爭文化、造就“雄才大略”的智慧文化、涵養“大將風度”的修養文化,這是戰略文化的基本內涵,也是它的基本功效,同時構成了戰略審美的基本標準。

為什么當代文藝要著力弘揚戰略文化

文藝最能感風氣之先。漢賦、唐詩、宋詞等,都反映了時代精神和氣象。當今中國正處在一個大變革的時代,30多年改革開放的成就激發著人們對美好未來新的憧憬。國家在追求“兩年一百年”戰略目標,企業在追求做強做大、基業長青,個人在追求實現自我、貢獻社會。與這種大時代大氣象相對應,國民應有放眼全球、縱橫古今的大氣度,有積極進取、昂揚向上的精神,具備大視野、大智慧、大情懷。這是民族偉大復興應有的風貌。這就需要當代文藝有所作為,多推出弘揚戰略文化的大手筆、大作品,來培植、陶冶人們的性情和修養,引領審美取向,不負時代重托。

當今又是一個競爭無所不在的時代。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后,競爭普遍存在、日趨激烈、越發殘酷,考驗著每個競爭參與者獨立判斷決策、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因此,“戰略”概念已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就拿商業領域來說,改革開放初期的“藍海”“處女地”已越來越少,只有以卓越的戰略頭腦、良好的戰略素養科學決策、有效駕馭局勢,才能實現高效發展、贏得競爭。著名企業家柳傳志曾呼吁:“中國的企業要向巨頭們學習戰略管理,沒有戰略,明天就吃不到飯;戰略不合理,也許明天就餓死。”⑦可以說,提升戰略素養,提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已成為廣大公眾的現實需求,成為時代的亟需。更進一步說,弘揚戰略文化,已成為從整體上提升全民族思維層次和國際競爭力、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亟需。

但目前,這種普及還遠遠不足。在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之前,無論是幾十年的計劃經濟,還是幾千年的小農經濟,對提升戰略素養、普及戰略文化的需求都是很“窄眾”的。那時一說戰略,就是軍國大事,即便當前還有很多人認為戰略只是國家、大公司高層的事,中層以下只是執行,小企業不需要戰略。“戰略學”這個學科也只有在國家安全、軍事領域高級教學和科研機構才有,并且局限于軍事領域;普通高校只有工商管理等少數專業才有戰略管理課程,并且多數是照搬西方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和實際需求尚有較大差距。在這種對戰略認知不足、教育普及度不高的情況下,面對生存與發展的激烈競爭,就出現了一些人把損人利己當哲學,把權術、陰謀當法寶,成為“厚黑學”“陰謀論”等低級庸俗思想文化的信奉者和實踐者;還有一些人因把握大勢大局能力不足而陷入迷茫、導致失敗。有資料顯示,近年能生存5年以上的企業只占到總數的7%左右。這迫切需要戰略文化的深厚滋養,也使通過文藝作品普及戰略文化的意義和作用更為凸顯。

一個時期以來,相關文藝領域推出過一些反映戰略文化的作品,如電影《英雄》《大決戰》,電視劇《漢武大帝》《長征》《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紀錄片《孫子兵法》《大國崛起》,新編京劇《康熙大帝》等,都是富含戰略思想的優秀作品。但總體上看,這類作品數量還嚴重偏少,特別是反映當今經濟建設、企業發展、市場競爭、職業規劃等方面的戰略題材作品更是嚴重不足,并且存在一些不利于弘揚戰略文化的傾向。其一是“小情調”多于“大情懷”。不少作品局限在“小時代”,沉迷于小生活、小情調,陶醉于一己悲歡。比如電影《中國合伙人》,它取材于一個有著豐富戰略文化內涵的創業故事,但影片總體上看仍不過是一部青春劇,對時代背景、創業思路、創業者素養都缺少相應的表達,格調和思想沖擊力都不夠到位。其二是宣揚“陰謀”多于“大略”。一些文藝作品片面迎合一些人在競爭壓力下急于求成的心理,熱衷于表現宮廷斗爭、陰謀詭計,渲染手段的陰損、人格的陰暗;有的甚至片面取材、歪曲歷史。比如,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在建立唐朝的過程中,他多次以實際行動表現出“本興大義,奮不顧身以救蒼生”⑧的情懷和每臨大敵決戰決勝的才略,應該說這與后來的勵精圖治是一脈相承的。但不少人卻熱衷于宣揚“玄武門之變”這種封建社會最陰暗的一面,相關的電視劇不只一部,還有專門的紀錄片,有的專家甚至將李世民繼位后開創“貞觀之治”解釋為“玄武門之變”的精神救贖,讓人哭笑不得。這只能滋長一些人的陰暗心理,鼓勵不正當競爭,與戰略文化的本質內涵、時代的戰略需求格格不入。

總之,弘揚戰略文化是時代賦予文藝的重任,需要廣大文藝工作者增強戰略觀念,努力用高質量的創作和評論營造良好的戰略文化氛圍,塑造良好的時代精神和風貌。

文藝弘揚戰略文化的獨特優勢和可行性

反映戰略文化歷來是文藝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受廣大公眾的青睞。弘揚戰略文化,文藝依然大有可為。這是由戰略的屬性和文藝的特點決定的。

戰略實踐本身的“藝術性”為文藝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戰略文化來自于戰略實踐的長期積淀,而戰略實踐本身就是藝術性很強的實踐活動。考慮戰略問題最根本的原則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而實際情況是千差萬別、千變萬化的,這就注定制定和實施戰略沒有固定的方法供選擇,沒有固定的經驗供照搬,沒有固定的標準供衡量,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是它的靈魂。用孫子的話說,這叫“戰勝不復”⑨,就是成功的戰略不會重復。戰略實踐的這種藝術性,往往本身就表現出很強的“戲劇性”,會伴隨大開大合、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往往不需加工就十分動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風云激蕩,可謂威武雄壯、活劇連臺,為戰略藝術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優質素材。比如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韓信為劉邦謀劃一統天下的“漢中對策”,中國革命戰爭時期的“四渡赤水”、“挺進中原”等,都是極具藝術性的戰略經典,產生很多優秀文藝作品。當今時代也是如此,就拿商界來說,柳傳志“貿—工—技”創業路線的選擇、馬云帶領“十八羅漢”的強力攻關、任正非以研發為突破口的背水一戰等,背后都有一連串感人的故事。總之,文藝創作取材于戰略實踐十分便利,通過文藝形式弘揚戰略文化前景無限。

文藝對人們戰略素養的提升有潛移默化的獨特功效。制定和實施戰略需要行為主體有很高的戰略素養。這種素養的提升僅靠理論學習是不夠的,還必須經過“實戰訓練”。這種訓練既可以是對自身實踐經驗的總結提升,也可以是對他人實踐過程的觀摩、剖析和感悟,經過日積月累、潛移默化,最終把戰略思想根植于自己的頭腦,內化為自身的修為,轉化為駕馭全局、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戰略大家成長的必由之路。這種戰略素養提升的路徑,恰恰與文藝作品形象感人、觸動心靈,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功效相契合。比如,毛澤東到陜北之前沒有專門讀過《孫子兵法》等戰略著作,但在之前的革命戰爭中已經表現出卓越的戰略才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受傳統戰略文化典藉的熏陶,包括《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文學作品。他曾用《水滸傳》中“林教頭通過主動退讓打敗洪教頭”的例子來說明“戰略退卻”的作用⑩,很多都是信手拈來。在現代傳播條件下,文藝形式多樣、大眾性強、到達率高,更便于戰略文化的普及和人們戰略素養的提升。

弘揚戰略文化便于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兼顧。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形成的價值追求和審美風范,以及當前創新創業、應對競爭的現實需求,決定了弘揚戰略文化的文藝作品更能打動受眾的情感,引起他們的共鳴,在獲得巨大社會效益的同時,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促進本類作品市場良性發展。事實也證明,弘揚戰略文化的優秀作品,都有不錯的市場表現。比如,2002年12月上映的電影《英雄》,講述了四位俠客圖謀刺殺秦王贏政的故事。它用藝術化的手法告訴人們在當時什么叫大勢——結束分裂、四海一統,什么叫大局——天下和平、百姓安居樂業。結局是主人公為了“天下”而放棄殺死秦王,而自己則慷慨赴死,讓人為之動容,無形中加深了人們對“大勢”“大局”“大義”“大勇”等戰略內涵的理解。這部作品獲得多個國內外獎項,內地票房達2.5億元人民幣,是首部票房過億的國產電影;在北美外語片市場上,則以近6000萬美金的票房超越眾多法語、德語、西班牙語影片,高居票房排行榜第三位?。這樣的成績除了演員陣容、表現手法的因素外,與作品深刻的戰略內涵是分不開的。近年推出的有關電視劇如《大秦帝國·裂變》《毛澤東》等,都有不錯的市場表現。

總之,文藝對弘揚戰略文化有著獨特的優勢,只要深入把握二者的特點,將其有機結合,就會從更高的層面上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收到從戰略上引導思想、陶冶性情、豐富知識、啟迪智慧、引領審美等功效。

文藝弘揚戰略文化需要把握的幾個問題

文藝弘揚戰略文化,關鍵要有深刻反映戰略思維、戰略修養的作品。這要求文藝創作和評論勇立時代潮頭、強化責任擔當,以寬闊的視野、發展的眼光,把握戰略文藝創作規律,用優秀的作品滿足時代的需求。

心系大時代,確立高格調。考慮戰略問題的最高境界是“順天應人”,即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和人民群眾的期盼。這是弘揚戰略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作品具有時代感和歷史穿透力的基礎。當今時代,改革開放30多年的探索實踐已把一個封閉落后的貧困中國發展成為舉世矚目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批當初只有幾個人的創業公司已成長為全國知名企業甚至跨國公司,不少人生起點很低的人士已成長為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這其中蘊含著多少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都需要從戰略層面去思考總結、進行藝術化表達,以便引領更多的人找到科學的創業發展之路。在國家深化改革以及經濟全球化、科技“迭代創新”等新形勢下,不少人會遇到如何尋找方向、把握機會、開闊思路,如何理性地對待成敗等現實問題,文藝也應發揮積極的作用。所以,文藝創作者應自覺站在時代前沿,多從社會轉型、歷史變革的高度觀察人們的實踐活動,多以戰略的視角思考人們的得失成敗,并將揭示戰略的規律性與藝術表現的生動性結合起來,向人們傳遞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和遠見卓識,傳遞大智慧和正能量。這是成就卓越的必由之路,也是諸多傳世之作的“遺傳密碼”。對于評論來說,應多進行戰略思想與智慧的解讀,引領人們提升鑒賞品位和層次,防止過多地看重權謀陰謀,忽視大略和修養。

著眼戰略實踐的規律性,把握創作、評論的整體性。從行為主體戰略素養上說,思想境界、思維能力、性情修養三位一體,共同決定事業成敗乃至人生結局;從戰略實踐上看,諸多相關因素和環節彼此關聯,任何謀劃的周全與疏漏都會反映到結果上。也就是說,文藝作品要想從戰略的高度深入反映一個人、一件事的成敗得失,需要深入理解戰略的全局性和原理原則,有很強的整體把握能力。司馬遷就是這方面的高手,一部《史記》盡管總體上看惜墨如金,但對一些有助于讀者全面理解人物、事件的細節卻從來不吝筆墨。比如《李斯列傳》,對李斯早年閑適的生活、“兩只老鼠”的啟發、入仕輔政的經歷、參與“沙丘政變”的心理糾結、被處死之前的感慨等情節都不厭其詳,讓人們認識到是他追求個人富貴的思想境界限制了自己的眼界,以致在始皇帝駕崩后放棄了自己的歷史責任和挫敗陰謀的良機,最終釀成人生悲劇。如果只是像某些影視作品只表現“沙丘政變”與日后被害,讓人覺得他是一時糊涂,并為其悲劇結局感到可惜。相比之下,顯然前者更具思想震撼力。再比如,韓信是西漢開國“三杰”之一,是一位戰必勝、攻必取、獨當一面的杰出軍事統帥和戰略家,但有的電視劇卻將他塑造得毫無厚重感可言,這就是創作缺乏完整性的表現。當然,這也給評論者留下更多解讀、評析的空間。同時,文藝評論還應發揮好解讀功能,對作品反映的戰略思想進行哲學化延展,引導觀眾由“看熱鬧”變成“看門道”,聯系自身需要舉一反三,達到啟迪智慧的目的。

把握價值取向,引領戰略審美。戰略實踐強調在審時度勢、把握規律的基礎上,進行通盤籌劃、科學決策、有效管控,反映的是統攬全局、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的大胸懷、大智慧、大手筆,表現為“陽謀”而不是“陰謀”、“理性”而不是“感性”、“大氣度”而不是“小格調”。這是戰略實踐的規律,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戰略審美也有它獨特的標準。它美在自強自立、大仁大義、大智大勇、將帥之風。從局部看是對的,從戰略上看可能是錯的;用世俗眼光看是重情的,用戰略標準看可能是無情的;用武俠審美看是仗義的,用戰略眼光看可能是魯莽的。但在現實中,不少作品把小聰明當大智慧,把魯莽當勇敢,把“耍酷”當氣度。比如,某些影視劇片面地、不加批判地表現“指揮員”因某一至親、至友犧牲,就不顧實際、不顧大局,沖冠一怒、鋌而走險,結果付出重大的無謂犧牲,而有些評論還將其說成是“有情有義”。這實際上是把“私情”當成“大義”,把意氣用事當成將帥之風,是不符合戰略審美標準的,不利于人們戰略素養的提升。無論是創作者還是評論者,都必須清醒地認識這一點。

總而言之,當代文藝弘揚戰略文化是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需要創作者、評論者、相關管理者共同努力,特別是在戰略知識儲備、戰略素養的提升上,更需要先行一步。

注釋

①鈕先鐘:《西方戰略思想史》,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0頁。

②《孫子兵法·謀攻篇》,參見《武經七書注譯》,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第13頁。

③[日]稻盛和夫:《創造高收益》,喻海翔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年,第10頁。

④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908頁。

⑤《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5頁。

⑥《孫子兵法·九地篇》,參見《武經七書注譯》第52頁。

⑦元軼:《柳傳志談管理》,深圳出版發行集團、海天出版社,2009年,第41頁。

⑧司馬光:《資治通鑒》上,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年,第1675頁。

⑨《孫子兵法·虛實篇》,參見《武經七書注譯》,第29頁。

⑩《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203頁。

11參見尹鴻:《張藝謀:三十年歸去來兮》,《人民日報》,2014年06月05日。

ContemporaryLiterature and Art Should Mainly Promote Strategic Culture

Yuan Zhengling

Abstract: Strategic culture means to promotethe "enterprising" competitive culture, create the "greattalent" wisdom culture, and cultivate the "generous manner"culture. As the reform is deepen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as become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competition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fierce,promoting strategic culture through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can not onlymeet the needs of individuals improving their strategic awareness and gainingsuccess, and also meet the need of th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ategic practice and literature and art determine thatpromoting the strategic culture has rich sources of themes, can enhancepeople's strategic awareness effectively, and makes it easy to realize a properbalance between social benefit and economic benefit. Literature and art canplay a vital role in promoting strategic culture. In terms of the literary andartistic creation and criticism, we should strengthen historicalresponsibility; set high standard; pay attention to thinking about people'ssuccess or failure from the strategic perspective; grasp the overall strategicpractice; adhere to the correct strategic aesthetic standards; and useexcellent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to help to enhance people's strategicawareness, so as to contribute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strategic culture, strategic awareness, literary creation, literarycriticism

【作者簡介】

袁正領,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綜合處處長、原軍事科學院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戰略理論與實際應用、文化發展理論與政策,主要著作有《給力科學決策——實用戰略思維》等。

[責任編輯:鄭韶武]
標簽: 文藝   戰略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