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表示,21世紀影響世界經濟的有兩件事:一是美國的新技術革命,二是中國的城鎮化(城市化)。近幾年來,中國的城鎮化之所以在全球都受到廣泛關注,除了在于斯蒂格利茨所說的“中國的城鎮化不僅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未來世界發展的一大機遇”外,還在于對于農業占國民經濟基礎地位、農民人口數量眾多、城鄉發展差距自改革開放以來持續存在的中國來說,推進城鎮化建設,對城鄉一體化發展,以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梢哉f,中國的城鎮化建設,除了具有拉動內需、打造國家發展新動能的傳統的“經濟貢獻”外,還是關乎統籌城鄉、改善民生、增進福祉、實現公平正義的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
然而,正因農業人口眾多、城鄉發展差距較大,加之我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快速增長,總量和規模均已達到一個較高水平,工業化建設也已進入中后期階段,決定了當前和未來的中國城鎮化,不能走傳統的投資拉動、規模擴張、高能耗、高排放的老路,而必須走一條以經濟效率提升、就業崗位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以城鄉一體化發展為遵循,以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社會的公平正義為核心意涵的新型道路,這既是中國的城鎮化建設面臨的最大挑戰,同時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社會結構轉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機遇之源。
理論上,城鄉一體化發展,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而適時地促進城鄉居民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等方面逐步縮小差距的過程,使城鄉人口、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最終逐步達到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空間、政策(制度)上的協同與共進;實踐上,中國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是在國家現代化和城市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后,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系統謀劃、綜合研究,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在發展布局、規劃建設、要素整合、市場構建、政策制定、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協調與均衡,以此縮小長期形成的城鄉發展差距,實現城鄉在政策上的平等、制度上的連貫、產業上的互補,發展上的同步。
這其中,有兩個具有遞進關系的內在邏輯:第一,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根本落腳點是為人民謀福祉,核心意涵是在此過程中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和社會的公平正義,使全體居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則在于不斷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第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實際上是一項重大而深刻的制度變遷、社會變革,其不僅要求思想觀念的更新,而且還要求政策措施的變化、發展思路更新、增長方式的轉變、產業布局調整、利益關系的變革,以及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進等等。故此,中國的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求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同步推進,需要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更需要各級各地的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不斷總結、不斷提升。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2013年12月舉行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指出要“鼓勵探索創新和試點先行,凝聚各方共識,實現重點突破,總結推廣經驗,積極穩妥扎實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努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國家層面的一系列的科學謀劃與部署,為各級各地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更好地進行探索和創新,提供了重要的原則性、方向性指引。
近年來,瓊海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精神,以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國家戰略為契機尋找瓊海的定位和突破口,于2012年下半年出臺《關于打造田園城市、構建幸福瓊海的實施意見》,確定了以“打造田園城市、構建幸福瓊海”為發展戰略,以“不砍樹、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鎮化”為原則,探索新型城鎮化,走城鄉發展一體化的路子。通過建設特色小鎮,為新型城鎮化提供重要的支點和平臺,使其成為連結城鄉的紐帶,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通過建設農業公園,為城鎮化中統籌鄉村發展助力,實現農業發展、農民增收,使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通過建設旅游綠道,完善城鄉交通可達系統,方便百姓的生產生活和舒適出行,使其成為農民的致富之道、市民的休閑之道、游客的觀光之道;通過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行政服務、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產品向農村覆蓋,加快城鄉交通、供水、垃圾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讓農民充分享受到新型城鎮化的成果,讓農民不再走“棄農進城”的路子。
經過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三年多的努力,瓊海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不砍樹、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鎮化”的新型城鎮化被海南省委六屆九次全會寫入省委常委會工作報告;2015年8月,瓊海被中宣部和中央文明辦指定作為全國2800多個縣和縣級市的唯一代表,在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上做經驗發言;北仍村迎接了彭麗媛教授和外國元首夫人,被贊“北仍村就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縮影”。此外,瓊海市還被評為“國家衛生城市”“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014‘美麗中國’十佳旅游縣”,被確定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市縣、“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2016年1月中旬,課題組組長、光明日報社總編輯杜飛進(時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一行赴瓊海深入調研城鄉發展一體化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成果。2016年4月26日-29日,課題組邀請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相關領域專家,重點圍繞新型城鎮化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在瓊海開展了為期四天的調研走訪。經過兩次實地考察和深入思考、系統總結,課題組認為,瓊海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與思路,對各級各地更好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至少有四個方面的重要啟示。
首先,瓊海的實踐表明,為更好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在統籌一體的視閾下推進城鄉體制改革。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不是要消滅農村,迫使農民離開農村,向城市集結和集中,也不是要消滅農村傳統價值和生活方式,而是要使城鄉社會得到均衡協調發展。當前很多地方的城鎮化建設,尚處在由政府主導的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階段,還沒有觸及城鄉制度變革領域。今后的城鎮化建設,決不能分別在農村、城鎮兩個領域展開,不能局限于舊有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要把城鎮化和農村發展擺在“一盤棋”上,不僅要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更為重要的,還應同步推進城鄉體制機制的變革和調整,使城鄉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使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礎越來越穩固,使城鄉居民的身份越來越對等。
其次,瓊海的實踐表明,為更好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從立體化的視角對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加以審視。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此消彼長”,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劃分,也不能從單一的層面、單一的維度來考量。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政府權力的縮小,并不意味著政府職能的弱化,很多情況下,市場作用的發揮,需要以政府搭起完善的軟硬件公共設施為條件。尤其是在發展短板普遍較為突出的廣大農村地區,政府的作用除了體現在科學地制定發展規劃、提供必要的公共設施和服務等方面外,還體現在為產業的發展與轉型,以及市場體系的完善和健康運行提供基礎的政策環境、健全的規則體系,唯此才能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使城鄉統一的市場體系得以建立完善,使包括農村居民在內的各種城鄉要素資源得到全面盤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再次,瓊海的實踐表明,為更好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創新治理機制,提高城鄉社會治理能力。要把城鄉經濟發展與城鄉治理體系完善、治理體制轉型結合起來,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把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同制度建設協同起來。要從更好滿足城鄉居民不斷變化的、多元化的現實需求出發,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從傳統的城鄉社會管理體系,向現代化的城鄉社會治理體系轉型,這其中包括建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城鄉居民平等參與各項事務的基礎性制度保障等等,最終實現城鄉居民權利公平、機會平等、分配正義。
最后,瓊海的實踐表明,為更好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堅持以文化人,彰顯人文資源和地方特色。要重視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和梳理本地文化脈絡,對于塑造人文品格、弘揚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既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又全面發揮鄉土文化尤其是古村落對保護傳統文化的重要現實價值,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自然風光的美麗城鎮、美麗鄉村。同時,要不失時機地向歷史文脈、鄉土文化注入健康、現代的文化因素,促進自然與人文、現代與傳統交融,讓人們記得住鄉愁,也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厚重的精神依托。
——“中國的城鄉一體化與田園城市建設”課題組
課題組組長:杜飛進
副組長:賈立政 符宣朝
成員:孫墨笛 甄小英 謝志強 竹立家 周慶智 青連斌
楊宏山 趙 帆 欒大鵬 郭 堯 韓愛紅 嚴 俊
趙博藝 趙鑫洋 于 飛 董惠敏 劉 潔 張智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