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文化產業化發展研究

—以文化自律性與他律性關系為視角

【摘要】隨著啟蒙運動所開啟的現代社會的到來,文化的自律性與他律性的辯證關系被打破,他律性特征不斷被加強,在這一背景下,文化與經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文化產業的出現成為一種歷史必然。盡管文化產業存在著標準化、商品化等弊端,但文化產業在文化的平民化和民主化進程中、在豐富和滿足大眾精神生活需求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時代的變遷使得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只能借助于這一形式得以保存和傳播,因此其存在是合理的,且昭示著未來文化發展的顯性特質。

【關鍵詞】文化產業 自律性 他律性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化最初是指與物質生活相關的領域,直到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把文化與哲學及思想修養聯系起來,此時文化不僅指物質領域的成就,也指精神領域的成就,這就為以后的文化專指精英文化留下了伏筆。這里的精英文化也可以理解為藝術。文化藝術最初起源于巫術,隨著歷史的發展,藝術逐漸擺脫巫術,之后又依附于宗教,受神學的統治。直到資產階級社會的到來,藝術才逐漸從社會中脫離出來,獲得獨立的地位,成為一種自為的存在,獲得自律性。具有自律性藝術是資產階級自由意識的產物。藝術自律性的生成得益于資產階級進步的人道思想。但隨著社會日益受工具理性的支配,藝術的他律性特征即受外在的政治、經濟、技術等影響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不斷被強化,尤其是復制技術及傳播技術的發展,使得以前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得以大批量的復制和傳播,新技術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傳統文化藝術的創作和表現形式。藝術品的生產也采取工業化的標準化模式,其產品也同普通商品類似可以在市場上大批量的售賣,具有了標準化、商品化的特征。當文化與技術結合,憑借現代科技手段大規模地復制、傳播其產品時,具有獨特性的藝術就演化為文化產業。正是基于此,文化產業一開始遭到激烈的批判和否定,盡管如此,在實踐中文化產業以勢不可擋的態勢迅速發展,并成為發達國家經濟支柱性產業。實踐中的逆轉,使得理論上對文化產業的批判逐漸轉向認同,文化產業在理論上經歷了一種從批判性的概念到客觀的中性的歷史文化現象遞嬗的過程。盡管存在諸多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今時代人類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都只能借助于文化產業這一形式才能得以保存和傳播,文化產業在文化的平民化和民主化進程中、在豐富和滿足大眾精神生活需求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將成為未來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文化的自律性與他律性

關于文化的概念,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在歷史的不同時期對文化的理解是不同的,但是在文化產業興起之前,雖然對文化的理解各異,但幾乎都把文化理解為高雅文化、精英文化。直到20世紀90年代,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并成為發達國家經濟支柱性產業,才徹底扭轉這一局面。

把文化理解為高雅文化可以追溯到作為詩人、哲學家、語言學家及民族主義者的德國人赫爾德。赫爾德雖然沒有用過文化這個詞,但是他的思想體系都是圍繞這個詞展開,他描述了文化定義中的幾個特點,即單一深奧、難以界定,能體現生活方式的總體性,對人類事務的科學家而言,有著同情人們的絕對必要性。赫爾德的一個觀點,即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由于其本身的獨特性而充滿活力、引人注目。他認為鮮活的精神和人類的力量是文化的內容,在這一點上,赫爾德被稱之為文化相對論者,相對論者認為所有的人類文化價值都有其特有的歷史文化語境,只有本土的、暫時的意義,因此,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價值,也就是說沒有統一的、標準化的文化模式。赫爾德的文化相對論觀點對于文化的定義起了非常關鍵的一步。“這是文化定義中非常關鍵的一步,因為任何對整個生活方式的真實性和獨立性的認識都會使我們尊重事物本身的面貌。”①赫爾德的文化定義強調文化的獨特性,每一民族的文化僅僅為本民族所特有,不為其他民族所有,其可貴之處就在于它體現了文化的區分功能。他認為文化是生活方式的總和,通過其本民族的詩歌和藝術為人所理解和接受。

與赫爾德同時代的德國人席勒也在這一意義上使用文化概念。席勒是第一個發現每一個體身上都具有浪漫主義的因素,每個人的生活都包含有他應該努力成為他一部分的藝術品。故此席勒提出文化就是高雅藝術,席勒認為,人的潛質不可能在商業、貿易占據的文明中實現,換言之,大眾文化不可能實現人的獨特個性,而藝術則可以實現人的潛質。關于文化的概念始終都充滿著爭議。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法國大革命失敗,政治文化中心轉移到英國才得以改善。之后,關于文化的意義逐漸穩固下來。

阿諾德對文化意義的確定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是英國學術史上最有名的文化理論家,在《文化與無政府狀態》這一關于文化的圣書中,阿諾德對文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雖然他對文化的闡述很模糊,沒有給出明確的概念,但是他揭示了文化的特質,文化的特征不是包含藝術就是提供藝術基礎,尤其是提供道德藝術的基礎。文化從古代開始就與高尚的精神生活緊密聯系,尤其是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從赫爾德一直到阿諾德都把文化看成是一種具有自律性的高雅文化。

隨著資本主義飛速發展,商業在生活中占據統治地位,此時文化呈現出對立的特征,即由自身規律所決定的自律性特征及由政治經濟所決定的他律性特征。文化的自律性與他律性的辯證關系被打破,且他律性特征不斷被加強,文化的精神內涵被現實的政治、經濟逐漸的撕裂、消解。文化的創作受交換價值的支配,遵循交換價值規律。為了大批量的生產,文化采用工業化的生產流水線模式,其結果便是具有獨特性的藝術成為標準化的文化工業,其豐富多彩的個性特征及創造性被標準化、程式化的文化商品所代替。

文化與政治、經濟緊密聯系,因此文化必然受其影響。就文化的自律性與他律性的關系而言,是一種辯證關系,既要展現日常生活的豐富多彩性及各種表現形式,又要展現高雅文化及藝術的獨特性和創造性,文化既要遵循自身的發展規律,又必然受外在的政治、經濟、科技的影響。文化藝術是時代的產物,必然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隨著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文化藝術的創作形式必然會受現代科技的影響,文化與技術的結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必然會使得藝術的發展偏離自身的規律,關鍵的問題在于我們如何平衡這種結合所帶來的利與弊、得與失,不能因為文化產業有負面作用就徹底否定。文化產業的出現是一種歷史邏輯,也是未來文化發展的顯性特征。

文化產業的興起

20世紀以來,文化產業憑借高科技手段迅速崛起,對傳統的精英文化構成了嚴重的挑戰,文化概念的內涵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文化不僅僅指精英文化,也指文化產業,并且關于文化產業的研究成為一種顯學。

“文化產業”這一概念首先應追溯到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在這本著作中,本雅明指出隨著復制技術的出現而引發了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即照相攝影、留聲機、電影等復制技術的發明改變了傳統文化藝術的表現形式,使原來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得以大批量的復制和傳播,對于這一現象本雅明是持肯定的態度。

1947年,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在其合著《啟蒙辯證法》中第一次使用了“文化工業”(根據語境的變化,這里的文化工業也可理解為文化產業)這一概念。一開始在草稿中阿多諾使用“大眾文化”一詞,后來改為“文化工業”。對此阿多諾解釋到,“‘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這個術語可能是在《啟蒙辯證法》這本書中首先使用的?;艨撕D臀矣?947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了該書。在我們的草稿中,我們使用的是‘大眾文化’(mass culture)。大眾文化的倡導者認為,它是這樣一種文化,仿佛同時從大眾本身產生出來似的,是流行藝術的當代形式。我們為了從一開始就避免與此一致的解釋,就采用‘文化工業’代替了它。”②阿多諾認為文化工業是由工具理性的同一化邏輯所造成的,是工具理性與資本邏輯合謀的產物。把“文化工業”看成是憑借現代科技手段大規模地復制、傳播文化產品的娛樂工業體系,因此文化工業具有同質化、標準化、商品化及意識形態的特征。所以阿多諾認為文化工業并不是為大眾服務的,反而大眾卻受文化工業的控制,正是基于此,對文化工業所導致人的異化進行了激烈的批判。

在法蘭克福學派之后,20世紀70年代英國伯明翰學派一改法蘭克福學派的悲觀主義論調,提出兩種經濟理論即金融經濟和文化經濟。金融經濟中流通的是貨幣和財富,金融經濟是中心化和同質化的需要,而文化經濟則是意義和快感的傳播。該學派認為我們生活在工業化的社會中,所以大眾文化肯定是一種工業化文化,那么這種工業文化既指符號學資源或文化資源,也指物質資源,它們是金融經濟與文化經濟二者共同的商品。伯明翰學派對文化產業的肯定可以看作是對法蘭克福學派的一種“糾偏”。文化產業在理論上的變化是對實踐中文化產業悄然發展的一種回應。二戰之后,英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調整,當時英國傳統工業模式難以適應以高科技為基礎的新興工業結構,于是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了英國,美國、歐盟、日韓等國也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已成為這些發達國家的經濟支柱性產業,在其本國的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當文化產業在學理層面的爭論演化到一定程度,其理論上的論爭勢必要被實踐中文化產業的飛速發展所替代。

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概念是在批判文化工業的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產業是建立在以復制技術為特征的文化產品的生產及大眾文化消費的基礎上。文化產品也像普通商品那樣,與當代大工業生產方式密切相關,憑借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以標準化、程式化的方式被批量生產出來,并通過電影、電視、廣播等現代媒介系統傳遞給消費者,是處于消費時代并由消費意識來引導的文化現象。“文化產業”具有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兩種屬性,經濟價值源自其文化價值,其特征可以歸結為商品化、標準化、意識形態化等。

“文化產業”在理論上經歷了一種從批判性的概念到客觀的中性的歷史文化現象遞嬗的過程。在實踐中,20世紀90年代在發達國家異軍突起,并成這些國家競爭力的核心部分。美國、歐盟、日韓等國制定了一系列適合本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從國家層面上大力扶持文化產業的發展,取得了突出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除了發達國家外,在其他國家,文化產業也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

未來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文化產業化

文化產業的出現和發展是二十世紀以來科技迅猛發展的歷史必然。文化產業作為一種顯性的文化模式,在文化發展中已占據了主流地位。我們所處的時代已不同于阿多諾的時代,具體語境的差異使人們對文化產業的認識及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評價。應與時俱進,不能一味的否定和批判文化產業。當前,文化產業無論從理論爭論還是實踐運作來看,都是一個不容忽視且必須深入研究的課題。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及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人類文明和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必須借助于文化產業這樣具體的文化存在方式。我們的時代已經到了不能脫離文化產業去抽象地談論文化的繁榮與發展的歷史新階段。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欠發達國家,人類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都只有獲得它的當代形態,通過并借助于文化產業這樣的媒介系統才能存在和傳播。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當代人類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和存在方式,而且文化產業在科技的參與下呈現出多樣性和創新性。正如沃林所言:“在最近二十多年里,遠在阿多諾理論視野之外的一整套‘流行’樣式和文化形式:流行音樂、攝影,甚至電視的某些方面都呈現出一種新的多樣性和創新性。把它們直接歸入在20世紀40年代就提出來的‘文化工業’之下是一種過于草率的做法。”③

文化產業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已經相當成熟,并成為這些國家重要的經濟支柱性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據很重要的比重。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得較晚。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對外交流的深入,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逐漸進入中國的市場,在其影響下,中國的文化格局逐漸發生了變化,文化產業作為一支新秀異軍突起,得到了迅速發展。在當代中國,文化產業既承載著發展經濟的重要責任,更承載著發展現代文化的重要使命。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文化產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產業產生的土壤是現代工業社會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以普通大眾為對象,通過大眾傳媒傳播的、模式化的、易復制的、按市場需要批量生產的、注重人們感性娛樂的文化。文化產業的興起一方面使文化從屬于少數精英的局面被打破了,文化從金字塔中走出來,走向普通大眾,使得普通大眾也能享受到精神文化的成果,推動了文化的平民化和民主化進程,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這當然是傳統文化所無法比擬的。文化產業雖然是按照工業化的模式來生產,但并不是鐵板一塊,其本身也具有多樣性,以豐富和滿足大眾的精神生活。大眾并不是被動的接受文化產業,而是對其進行解碼,來創造自己的亞文化,在文化產業的生產中,大眾表現出創造性和主動性。這些都是文化產業積極的一面。當然文化產業的確具有商品化、標準化的特征,這些特征必然會降低文化藝術的嚴肅性和批判性,從而會減弱文化藝術對社會的精神和道德引領作用,但不能因此完全抹殺文化產業的功能。當今時代,文化產業已成為當代社會文化藝術傳播必須依靠的平臺和載體,這一點毋庸置疑,文化產業是未來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當代,藝術與資本結合,借助于資本的實力,才能打造更多的藝術精品,既能夠滿足大眾的精神需求,使文化藝術很好地傳承下去,又能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要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不能讓藝術為資本所綁架。因此在文化產業發展中要處理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辯證關系,以社會效益為主,兼顧文化產業的商品性及精神內涵,只有這樣文化產業才能健康、良性的發展,真正能夠起到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作者單位:西安工業大學思政部;本文系2015年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陜西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價值取向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和2014陜西省教育廳人文專項“陜西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價值取向問題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5C014,14JK1329)

【注釋】

①[英]佛雷德·英格利斯:《文化》,韓啟群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3頁。

②[美]馬丁·杰伊:《阿多諾》,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183頁。

③[美]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評的觀念》,張國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131頁。

責編 /張蕾

[責任編輯:張蕾]
標簽: 研究   發展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