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要推動經濟平穩增長,實現轉型與跨越,領導干部的發展理念尤為重要,它決定著能否順利推動發展轉型,決定著能否推進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因此,各級領導干部要克服制約轉型發展的舊思想,不斷提升自身推動轉型發展的能力。
樹立創新意識,營造良好的創新發展環境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把創新列在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可以說創新發展是實現轉型跨越的必由之路。實踐證明,創新發展是保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也是我們克服各種風險挑戰的制勝之道。當前,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可持續的問題比較突出,我們必須大力推進創新驅動戰略,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創新意識,防止落入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窠臼。
要加強學習。做學習型干部,牢固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在不斷學習中超越自我,努力提升理論思維、戰略思維、創新思維水平,不斷增強把握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的能力,為創新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要改變作風。在吃透領會中央精神的同時,還要到基層去調查研究接“地氣”,真正從群眾的利益出發,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在深入實際、深入群眾過程中,打破陳規,沖破束縛,透過現象抓本質,通過零星的認識形成系統的思考,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繼而形成科學決策,不斷推動工作創新發展。
勇于創新。要有開拓精神,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者,要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只要符合客觀實際、有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利于社會民生改善,不管有多大的阻力,也要大膽嘗試,勇于擔責,勤于盡責,敢于負責。拿出不干到底誓不罷休的勁頭,把認準的事情干好。
營造萬眾創新的氛圍。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當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迫切需要形成這種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態勢,激發當代中國發展的活力,推動轉型跨越。這就需要我們各級領導干部要當好改革創新的先鋒官,大力支持創新、鼓勵創新,積極營造創新的輿論環境、工作環境,特別是要制定推動創新、激勵創新的政策措施,在社會上逐步形成學習創新、崇尚創新、萬眾創新的新局面。
樹立質量意識,構建可持續的協調發展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獲得長足的發展,經濟總量也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國經濟發展質量不高,我們的經濟增長不同程度地付出了環境高污染和資源高消耗的代價。經濟發展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的必經階段,面對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經濟形勢,我們必須清醒樹立一種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克服過去那種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主觀傾向。
樹立質量意識就是要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個基本要求,把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緊密結合起來,認真落實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真正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發展的突出位置,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同步推進,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生態經濟,走一條既能提高效益又能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發展之路;樹立質量意識就要堅持以人為本這個核心,更加關注民生,更加重視社會事業發展,把實現、維護和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經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經濟發展質量高低的重要判斷標準;樹立質量意識就要堅持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做到統籌兼顧,堅持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并舉,杜絕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堅決不引進發展那些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和企業,堅決防止重復建設、粗放經營,做到科學規范,集約經營;樹立質量意識就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克服以GDP論英雄的舊觀念,克服搞形象工程、拍腦袋就決策等為政績而沖動的行為,堅持科學的工作態度,從廣大群眾的利益出發,從工作實際出發,既看重經濟發展,又看重社會事業發展,既重視經濟指標,又重視社會指標、人文指標和環境指標,真正地干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樹立市場意識,打造公正的市場外部環境
習總書記指出:“在新常態下,要實現新發展、新突破,制勝法寶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實現轉型發展,關鍵是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牽引和重點,而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依然是市場和政府的關系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就是說政府和市場應該各司其職,協調共建。
然而實際工作中,面對市場,我們有部分領導干部容易陷入行政干預的思維定式,其根本原因在于試圖通過干預達到經濟快速增長的目的。實際上經濟結構的形成和調整受各種復雜的經濟因素制約,而不是單純地依靠行政干預,單靠行政干預的手段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會增加經濟成本,降低整體經濟效率。
因此,要真正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轉型跨越,必須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不能一搞建設就找政府,一用資金就找財政。要徹底摒棄習慣于行政干預、讓政府包攬一切的做法,要用活無形的市場之手,處理好“放”和“管”的關系,該管的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該放的權也要放足放到位。要按“財政資金保民生,社會資金促發展”的理念,把功夫下在各項制度的改革和創新方面,下在維護公平正義的市場環境上,把應該由市場解決的問題交給市場去調節和配置,潛心研究市場經濟規律,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為各類資本公平地使用要素資源、進入公益領域和壟斷行業,創造一個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場外部環境。只有這樣,經濟結構才能沿著不斷提高效率和公平的方向快速調整,從而實現轉型跨越。
在處理好市場和政府關系的同時,還要充分認識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著眼市場需求,找準市場定位,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的競爭力,推動產品創新,創造市場需求,拓展市場空間,通過科技創新和標準引領搶占市場競爭最高點。
樹立法治意識,完善規范的市場法治環境
推進經濟轉型發展,需要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完善市場法治環境,創造條件讓市場主體的行為符合經濟轉型要求,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更要強化法治意識,善用法治思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時刻做到心中有法,堅持法無授權不可為。
一是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學法用法,增強法治意識,樹立法規觀念,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覺習慣,特別是在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的時候,要想想是否有法律依據,是否合乎法定程序,真正做學法、用法、守法、護法的表率,這是作為領導干部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克服“人治”思維習慣的基礎和前提。
二是各級領導干部要學會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法治不但能為經濟轉型發展起到重要保障作用,更重要的是法治與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有內在聯系,有利于推動和實現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可以說,法治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法寶。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領導干部要自覺地用法治思維謀劃發展思路,用法治手段破解發展難題,特別是善于將立法決策和重大改革決策結合起來,通過建立健全適應科學發展的法律法規,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三是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要堅持貫徹民主集中制,嚴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規定和程序辦事,要認真落實法律顧問制度的建立,加強對重要政策文件的法律法規的把關,確保各項決策行為目的合法、權限合法、程序合法、內容合法。
(本文作者為中共南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