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1994年全面接入互聯網20多年來,互聯網事業發展十分迅猛。在此期間,我們按照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思路,不斷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網絡經濟,推進信息惠民。目前,中國有6.7億網民、413萬多家網站,網絡深度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中,也融入到人民生活,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互聯網對人類文明進步的促進作用已經得到極大顯現。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當下的網絡世界,侵害個人隱私、侵犯知識產權、網絡犯罪等問題日益嚴重,利用互聯網大量傳播淫穢信息、非法牟利、以及從事網絡詐騙、盜竊、賭博和銷售違禁品等犯罪活動,尤其是危害國家和社會安全的活動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公眾深受網絡犯罪之害。他們的隱私被侵犯,商業秘密被竊取,辛辛苦苦積攢的財富,時常可能在頃刻間化為烏有。很多青少年,正是在網絡不良信息的誘導下,一步一步走上犯罪道路。此外,網絡監聽、網絡攻擊、網絡恐怖主義等也已經成為社會的公害。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黨和國家有關部門多年來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就。當務之急,就是在總結多年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的“讓互聯網在法治的軌道上健康運行”,堅持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國家依法構建良好的網絡秩序,有效維護和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那么,如何推進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
加快互聯網領域的立法工作
立法通常是指國家機關依照一定程序,制定反映國家和人民意志的行為規范的活動。法律具有規范性、公開性、長期穩定性、權利義務一致性和極大的權威性等特征,強化網絡安全首先要加快相關的立法工作。當前,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國家安全法》基礎上,迫切需要加快“網絡安全法”的制定工作。與此同時,針對當前利用網絡侵犯個人隱私等問題,我國還應加快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僅僅把個人信息保護在《網絡安全法》中作出規定是不夠的,也是不完整的。在個人信息保護的問題上,《個人信息保護法》和《網絡安全法》是一般法和特別法的關系,不論《網絡安全法》規定個人信息保護的篇幅有多大,單獨制訂一部《個人信息保護法》仍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且具備較大的可行性。在這個基礎上,還要抓緊制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電信條例》等行政法規和規章以及地方性法規。
強化網絡行政執法工作
網上支付平臺、手機代收費和網絡廣告為網上傳播淫穢色情信息和詐騙活動提供非法牟利渠道等問題,日益受到公眾的重視。這些違法行為對人民的利益造成極大傷害。公安部采取“凈網行動”以來,發現并清理了大量網上淫穢色情信息,關閉了一批淫穢色情網站和淫穢色情欄目,抓獲一批犯罪嫌疑人。這是網絡行政執法的一種類型,對打擊集中性的網絡違法犯罪行為有一定成效。今后的網絡行政執法,還要向常態化的方向發展。
嚴格網絡司法
我國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包括互聯網事業的司法保障。司法機關擔負著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神圣使命。當前,我國經濟社會處于快速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各種矛盾和問題集中顯現,機遇和挑戰并存,司法工作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影響更加凸顯。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今后一段時期推進法治建設的重點。司法機關作為執行法律的專門機構,不僅自身應該嚴格依照法定權限、程序行使權力,保證公正司法,而且應該監督網絡行政機關,讓他們依法用權、依法行政。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既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保障。針對這些問題展開研究并予以解決,對于網絡司法工作開展,無疑將發揮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在國際法領域,要明確任何組織都要對自己的網絡行為負責。無論是進行網絡商業竊密,還是對政府網站發起黑客攻擊,都是違法犯罪行為,都應該根據相關法律和國際公約予以堅決打擊。
提高全民網絡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是人們對法律發自內心的認可、崇尚、遵守和服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要發生作用,首先全社會要信仰法律”。如果一個社會大多數人對法律沒有信任感,認為靠法律解決不了問題,法治社會就不可能建成。因此,一定要引導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使人們發自內心地對憲法和法律產生信仰與崇敬,把法律規定內化為行為守則,積極主動地遵守憲法和法律。只有這樣,才能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必須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使法治成為人們的道德追求。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將他律與自律緊密結合起來,使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網絡安全領域,我們要通過加強網絡倫理、網絡文明建設,充分發揮道德教化引導作用,用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滋養網絡空間、修復網絡生態,為網絡安全領域法律的不斷完善和全面實施奠定堅實基礎。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盡管當下網絡空間的違法犯罪以及其他不規范的問題仍比較突出,但我們對解決這些問題應抱有足夠的信心。在黨的領導下,加強網絡領域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發展。
(本文作者為天津大學法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