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刻領會“兩個共同”和全面宣傳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黨的民族政策的基礎上,需要把民族團結穩定作為一項長期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同時注重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力度,大力留存現有農村特色的文化符號
民族團結建設成效顯著
團結穩定是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深刻領會“兩個共同”和全面宣傳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黨的民族政策的基礎上,紅河州始終高舉民族團結穩定大旗,堅持“三個離不開”“四個維護”“團結、教育、疏導、化解”的方針,運用在實踐中探索和積累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把民族團結穩定作為一項長期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形成了“黨委政府重點抓,職能部門全力抓,相關部門主動抓,社會各界共同抓的工作格局。在實際工作中,探索總結出了圍繞構建“七個和諧”,即鄰里和諧、干群和諧、上下和諧、區域和諧、行政接邊地區和諧、社會環境和諧、民族關系和諧。做好民族團結穩定工作的“七項制度”,并創造性地開展了“十個創建”,即創建平安紅河、平安縣市、平安鄉鎮、平安社會、平安企業和創建民族團結示范村、民族團結示范學校、民族團結示范社區、民族團結示范企業及軍警民共建,確保了全州的團結穩定、社會和諧,為發展經濟社會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該州民族關系曾一度較為緊張,全省有名的“黑樹林地區”、違法犯罪較為突出的“綠春摸東地區”以及其一些民族工作的重點熱點地區已呈現出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經濟健康發展的好趨勢。
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
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型美麗鄉村模式,主要特點是具有特殊的人文景觀,例如古建筑、古村落、古民居或傳統文化地區,其含有豐富的鄉村文化資源,具有獨特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這些文化的呈現和傳承潛力巨大。古村落文化是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呈現地,是人類文化多樣性最具資格、最具品位、最具權威的闡釋者。在美麗家園建設的過程中,紅河州注重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力度,大力留存現有農村特色的文化符號,堅決不破壞傳統村落,不讓這些文化遺產消失殆盡。
對具有特色人文景觀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和自然景觀等需要保護的村莊,宜按輕重緩急,在保持村莊基礎格局、布局形態、建筑風貌的前提下,采用特色村落保護模式,美化村莊環境。由政府、集體統一整理的新增民居建設用地,大多以成本價供農戶使用。該模式既能完善人居功能和配套服務設施,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又能保護古村落的整體風貌,保留傳統民風民俗,延續村落歷史文脈,留存村落文化遺跡記憶。
石屏縣鄭營村是一個有著600余年歷史的古老村落,享有“云南第一村”、“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的美譽。鄭營村將美麗家園建設與歷史文化名村保護、特色旅游村打造結合起來,以民居修繕保護為主,新建400戶、改造提升220戶。首先,規劃建設新村。利用歷史文化優勢,按照規劃片區建筑風格、外觀、模式相對統一。突出自身特色的思路,高起點合理編制村莊規劃,高標準設計新建民居戶型,把村落歷史文化元素融入民居建設和改造之中,建盞房內有現代元素,房外有民族風格,內部現代化與外觀民族特色化的寶秀風貌特色民居。其次,修繕保護舊村。保護好村內原有青瓦白墻、雕梁畫棟的民居,逐步遷移居住在古民居中的村民,盡量將古建筑逐步收歸村集體所有,完善村內基礎設施,改善村落居住條件,修繕破損的傳統居民建筑,修復村落青石道路及排水設施。再次,改造提升環境。以衛生環境整治作為切入點,多方籌集資金完成新建9個垃圾池,制定村規民約,約束、規范村民定點傾倒垃圾,開展植樹造林活動,讓鄭營村古樸莊重的舊貌換新顏。通過合理保護舊村,科學規劃建設新村,促使舊寨、新村相得益彰,提升了鄭營村的旅游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