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開展三年以來,各級機構、各個部門精心組織、全力投入,廣大黨員干部積極參與、扎實推進,聚焦加快扶貧攻堅,傾力打造“三農”平臺載體;聚焦破解瓶頸制約,有效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聚焦培育富民產業,有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聚焦夯實基層基礎,加快促成城鄉統籌黨建格局;聚焦密切黨群血肉聯系,建立完善黨群互動長效機制;聚焦化解矛盾糾紛,鞏固發展和諧穩定社會大局。“雙聯”行動開展以來,收到了干部受教育、機關轉作風、基礎得強化、民生大改善、發展上水平“一舉多得”的疊加效應,得到了群眾的普遍贊譽。在2015年全省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大會上,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同志強調要緊扣重在聯、貴在為、深在制的要領,下功夫推進雙聯行動與精準扶貧再上新臺階。為什么雙聯行動要緊扣“深在制”,雙聯工作需要哪些制度?如何加強雙聯扶貧工作的制度化建設?解答這些問題,是促進雙聯工作更穩落地的重要前提。
制度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模式,具有不同于人治的特性
制度是人們的行為規則及社會組織的運行機制,制度是眾人之智,具有民主性、明確性、科學性、穩定性及可預期性。雙聯扶貧不僅重視市場、資本、交通、土地等物質因素,更重視對非物質因素的分析,如制度、法律、社會倫理等因素。中國社會傳統上是一個倫理社會,人治因素多,契約誠信精神欠缺,一言堂、家長制等血緣倫理文化曾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鄧小平說:“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不能“把領導人說的話當做‘法’,不贊成領導人說的話就叫做‘違法’,領導人的話改變了,‘法’也就跟著改變”。陌生人社會和熟人社會對制度的需求不同,制度不合理會對雙聯扶貧起到阻礙作用。制度安排公平科學,就會降低交易成本,克服市場的不確定性,帶來穩定的市場預期和成本收益,使制度安排下的經濟主體順利獲得潛在的效益。
雙聯扶貧不能僅靠領導干部的自覺,還要有切實的制度保障
雙聯扶貧是一項艱巨的長期性工作,強調健全制度保障,就是因為相較于臨時性的措施而言,制度更具穩定性和長期性,更具規范、指引、預測、評價、教育、促進和保障的作用。雙聯行動要有序、長效、持續推進,少不了規矩,少不了制度。領導干部聯系困難群眾有自己的長處,就是可以用人民賦予的權力,調動所掌握的資源為人民服務;也可以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提出更高的任務目標,從而保護和實現好他們的利益,使群眾認識到黨和政府是代表他們利益的,與他們是同呼吸共命運的。但是權力是柄雙刃劍,領導干部可以科學運用手中的權力為人民群眾服務,也可以搞特權為自己牟取私利。形成制度就是要防止個別領導干部濫用權力,通過加強反腐倡廉制度建設,特別是財政審批、人事安排、政府采購、重點工程建設領域的監督問責制,實現制度下的公平正義,防止強征強拆、與民爭利,化解官民矛盾,改善干群關系。
目前,雙聯工作中存在的比較突出、亟需解決的問題有以下五個:一是責任主體還不明確,分工協作機制尚不健全;二是資源整合、統籌協調的水平還有待提高;三是工作進展不平衡、參差不齊的狀況還有待改變;四是部分聯村單位、聯戶干部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待提高;五是針對少數貧困群眾的攀比心理和“等靠要”思想需要改變。這些問題在今后應予以高度重視,切實加以解決。
如何進一步完善和鞏固“深在制”
第一,要做到“有制可依”。隨著中共甘肅省委《關于在全省開展“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的意見》、中共甘肅省委《關于加強和深化“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的意見》、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入實施“1236”扶貧攻堅行動的意見》以及中共甘肅省委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協調推進領導小組《關于在全省雙聯行動中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出臺,雙聯行動在政策上有了基本遵循。接下來要在著力健全長效機制、發揮多元綜合效應上下功夫。各聯村單位和各級雙聯辦要不斷探索和總結聯系群眾、改進作風、脫貧致富方面的措施和做法,以問題為導向,將雙聯行動中的臨時機構和人員固定化、長期化、制度化,使其成為廣大干部長期堅持的行為準則。
第二,要嚴格執法。制度的生命在于實施。再好的制度如果得不到有效實施也只會是一紙空文。雙聯扶貧同樣要按照制度規定和程序辦事,做到公平公正,實現嚴格執法與熱情服務的辯證統一。圍繞利當前、管長遠,完善和落實組織協調、上下聯動和輪流駐村制度建設,促進規劃銜接、產業對接、項目論證和組織實施等各項工作規范化、程序化。
第三,要破除一切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降低交易成本。通過透明的制度安排和規劃,開門決策,民主討論,解決決策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時間、談判等方面的成本,提高生產交易的效率,并提供法律保障,降低因失信等行為造成違約的風險。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低成本和有效性優勢,減少和下放政府審批,轉變政府職能,真正落實“服務型政府”建設。
第四,要依靠制度來更有效地約束權力,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減少特權和腐敗,創造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最大限度地保障群眾的合法權益,從而實現貧困人口脫貧致富。脫貧致富的主體是人民群眾,聯村聯戶不是代替群眾當家作主,如果僅有領導干部的積極性而無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就是空忙、一陣風,不可能持久。事物發展的關鍵是內因,實現脫貧致富,根本上還是要靠發揮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只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因地制宜,才能真正找到一縣一鄉一村的發展規律,形成造血機制,真正讓精準扶貧落地。
第五,要建立資源、環境補償機制。資源環境有償使用和補償制度是指國家采取強制手段,使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支付相應費用的一整套管理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實施重點應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建立真實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關系、環境損害成本的價格機制;二是嚴格執行資源開采權有償取得制度;三是發揮財政職能,做好因資源有償使用實現的收入的管理制度;四是加強資源開發管理和宏觀調控。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的實施重點同樣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補償的長效機制;二是實施環境稅收制度和生態補償保證金制度;三是建立多元化的補償支付體系;四是形成生態保護職責和生態補償對稱的評估體系。
第六,要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通過立法而確定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一系列制度的總稱,由國家通過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來實現,是現代國家最重要的社會制度之一。其作用在于保障全體社會成員基本生存與生活需求能夠得到滿足,特別是公民在年老、疾病、傷殘、失業、生育、死亡、遭遇災害、面臨生活困難時的特殊需要。當前,應重點保障失地農民、失業農村大學生等群體的基本權利。完善新農保、新農合、殘疾人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全覆蓋,并不斷提高保障水平,通過公共財政兜底,降低風險,發揮其“安全閥”“減震器”的作用,切實保障老有所依,病有所醫,學有所教。
(本文作者為中共甘肅省委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