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唐朝和清朝都曾對日作戰,分別以完勝和完敗告終。一勝一敗,國運迥異,發人深思。穿透歷史迷霧,總結經驗,反思教訓,對于我們當前應對各方的威脅和挑釁,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有重大鏡鑒之義。
堅如磐石的國家意志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前提
公元663年8月27日至28日,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于白江口展開了一次海戰,史稱白江口之戰。這次海戰是中日兩國首戰,也是已知的東北亞地區戰役中較早的一次。這次海戰中,唐軍取得了壓倒性勝利,為東北亞地區此后一千余年的和平奠定了基礎,是以戰爭促和平的經典之戰。基于史料來分析唐軍取得絕對性勝利的原因,能夠發現,除了強大的國力作后盾外,最根本的是唐朝統治者維護國家利益的堅定意志和決心。
貞觀之治后,唐朝國力迅速增強。唐太宗開始摒棄昔日“四夷自服”的外交政策,轉而以鐵血般的意志來維護國家的安全和利益,并且從太宗到高宗一以貫之。在外作戰的將領,均秉承“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傳統,釋放了維護國家安全的巨大紅利。
反觀1894年晚清政府對待戰爭的態度,與唐王朝截然相反。甲午戰爭前,清朝經濟總量居世界前列,擁有亞洲一流的鐵甲艦,物資和軍備上不輸于日本,其失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堅定的國家意志。大戰在即,朝廷內部卻一直在進行戰和之辯,搖擺不定,最終求和之聲掩蓋了求戰之音。慈禧太后嚴令“釁不可自我開”,李鴻章奉行“避戰自保”思想,拱手將戰爭主動權交予對手,坐失戰機。戰端已開,前方倉促應戰,后方還在緊鑼密鼓地為慈禧張羅六十大壽。當時,如果清政府內部上下統一思想,在戰略上主動出擊,下定決心,舉全國之力與日軍決戰到底,那么孰勝孰負就未可知了。退一步講,縱然海戰戰敗,亦有陸上戰場,通過堅持打持久戰來拖垮日本,扭轉敗局之機尚存。就連當時的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也承認:“國內海陸軍備幾成空虛,而去年來持續長期戰斗之我艦隊及人員、軍需等,均告疲勞缺乏。”
綜上所述,唐清兩代王朝對日作戰,經濟、軍事實力相對日本來說,優勢均等,決心卻有天壤之別,后人對清王朝的亡國命運,只能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來注解。這深刻啟示我們:堅如磐石的意志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根本前提。一個國家的硬實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決策者沒有維護國家安全的堅定意志和決心,即便經濟實力再雄厚,軍隊戰力再強大,武器裝備再精良,依然免不了吃敗仗。這說明,只有將強大的實力和堅定的決心完美結合,才能保證一個國家固若金湯,堅不可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維護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的決心與意志令全球側目。在維護國家安全上,“寸土不讓”“寸土必保”“能打仗、打勝仗”“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對領土領海堅持不妥協、不退讓、不交易,更不允許受到一絲一毫的侵犯。2015年5月美國國務卿克里訪華時,王毅外長申明:“中國維護自身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意志堅如磐石。”實踐證明,正是因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有著這樣的決心和意志,兩年多來,中國在軍事和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唐朝時期,中國國力強盛,無論是經濟,還是國防實力在國際上都占據絕對優勢。比如,唐朝的戰船主要是樓船、艨艟、斗艦等高大船只,加上走軻、游艇、海鶻等小型船,特別是還有一種配備了火器的“火艦”,戰斗力明顯占上風。這些先進裝備都是自主研發的。說明唐朝是一個富國與強軍高度統一的王朝,這為對日作戰的勝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較而言,晚清時期的中國,GDP約占全世界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是日本的九倍,結果晚清政府反而被日本打敗。究其原因,除了晚晴政府缺乏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的決心與意志外,最重要的還在于其沒有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清軍的主要武器裝備不是自主研發的,基本都靠購買。因為沒有自主研發、自主創新、自主生產的能力,缺乏配套的工業體系支撐,直到甲午戰前,清軍還不能生產國產系列的槍炮。購買的武器裝備在使用和維修上極其不便,作戰時就帶來一系列問題,也嚴重掣肘了其戰斗力。所以北洋海軍誕生之初,就注定了其先天不足。二是沒有把經濟實力及時地轉化為國防實力。北洋艦隊于1875年開始籌辦,1888年成軍,只用了十三年的時間,其綜合戰斗力就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六。但是,1891年以后,清政府沒有買過一艦一炮,日本海軍戰斗力逐漸超過北洋海軍,雙方實力發生逆轉。這至少給我們三點啟示:
其一,發展才是硬道理。要緊緊抓住戰略機遇期,始終扭住發展這個主軸,堅定不移地謀發展,壯大國家的經濟實力。雖然我國周邊存在著種種安全挑戰和威脅,但在當前,最緊要的應是堅持在以軍威懾敵的情況下,心無旁騖地搞好經濟社會建設,絕不能讓極低的概率事件干擾我們的發展大計。
其二,戰斗力是內生的。戰斗力買不來,借不到,求不得,唯靠自力更生。當前,黨和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要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發展自己的高科技產業、裝備制造業和高精尖的軍工產業,從而保證國家在國防科技、軍工軍備上絕不受制于人。
其三,推進軍民深度融合。推進軍民深度融合是實現富國與強軍統一,將經濟實力轉化為國防實力的重要途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要求,“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做到堅持經濟發展,既要著眼于國計民生,又要著眼于國防建設,實現二者深度融合,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
不斷提升軍隊戰斗力是維護國家安全的不二法則
白江口之戰,倭軍參戰兵力有42000人,戰船400余艘;唐軍參戰兵力僅13000人,戰船170艘。據《新唐書》記載,唐倭海戰,“四戰皆克,焚四百船,海水為丹”。這說明,唐軍雖然投入兵力少,但戰斗力并不弱,結果是在以少對多的情況下完勝日本。
關于戰斗力構成要素,無非是人與武器的有機結合,但關鍵還在人。綜合史料記載,唐軍將領劉仁軌指揮有方,諸路唐軍主動協調配合,將士訓練有素,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比如,當日軍進入唐軍的埋伏圈之后,劉仁軌便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倭軍圍在陣中。日軍被圍,艦只相互碰撞無法回旋,陣腳大亂,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成為翻版的“火燒赤壁”。
反觀晚清政府,軍隊被腐敗掏空,已呈外強中干、弱不禁風之態。平時軍紀廢弛,少有訓練。即使訓練,也是“練為看”“練為演”。北洋艦隊每次演習打靶,總是“預量碼數、設置浮標”。比如,“定遠”艦管帶劉步蟾就派人藏在靶船上,專等艦炮一響,便點燃船上的炸藥以示命中,結果,“政績”頻出,上下皆大歡喜。但這樣的“假訓”平時騙過了李鴻章,戰時卻沒有騙得了日本人的堅船利炮,鮮明昭示了“貪虛名必損大節、假習武終將誤國”的歷史箴言。戰斗中,北洋海軍缺乏戰略戰術,指揮失當,海海之間、陸海之間、陸軍各兵團之間沒有任何協同策應,作戰理念的滯后制約了優勢的發揮,嚴重削減了部隊戰斗力。在甲午海戰中,雖有一些將領英勇殺敵,甚至以身殉國,但戰事正酣之時,臨戰脫逃的現象更令人憤慨。清軍將領從“不告而別”到有組織的大規模逃逸,再到將領、士兵集體投降,真可謂兵敗如山倒。這在中外戰爭史上都極為罕見。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清王朝是被內部腐敗和外部侵略“聯手”打垮的。
歷史告訴我們,提高軍隊的戰斗力是維護國家安全的不二法則。而要提高軍隊戰斗力,首先就要遏制和杜絕腐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在軍隊內部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旨在清除軍隊中的腐敗毒瘤,實現軍隊的自我凈化、自我革新。其根本目的,就是按戰斗力標準選賢任能,著力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讓那些被不良風氣“逆淘汰”的、有真才實學的將帥之材盡快回歸重要崗位。因此,著力構建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作戰指揮人才生成機制,及時淘汰那些碌碌無為、尸位素餐的“熊將”,淘汰那些本事平平、跑官要官的“蛀蟲”,成為軍隊體制機制建設的重點。
其次,要大抓軍事訓練。和平時期的軍隊戰斗力從哪里來?主要是從軍事訓練和實兵演習中來。新時期的軍隊,要按照打仗的標準進行作戰訓練,必須時刻保持一種如臨大敵、命懸一線的危機意識,牢固樹立“手握鋼槍,保家衛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練兵動力。軍隊是要打仗的,打仗是敵我之間的殊死搏殺,是鐵與血的較量,是硬碰硬、實打實的,來不得半點虛假,摻不得半點水分。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為此,要瞄準強敵,認真研究作戰對手,根據國家安全態勢,確定作戰方向,做好多種預案,在近似實戰的環境下從難、從嚴錘煉部隊,出實招用實勁,真打真準備,切實把戰斗力標準高高舉起來,不斷提高履行新使命的能力,為維護國家安全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文作者為國防大學原副政委兼紀委書記、教授、中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