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態度:英美關系啟示中美繞開“修昔底德陷阱”
一段時間以來,中美關系跌宕起伏,境內外媒體上可以頻頻看到對中美分歧的論述,而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愿望基本只出現在中國官方的表態中。難道中美兩個大國就無法繞開“修昔底德陷阱”,無法擺脫大國爭戰的宿命?無疑,中美之間存在許多矛盾和爭議,包括:
一是缺乏戰略互信。中國實現民族復興,被美國視為對其霸權地位的“威脅”;美國保持其國際領導地位,不可避免地要“遏制”中國的崛起。盡管中美雙方都否認各自對對方的這種疑懼,但也很難說雙方存在戰略互信。
二是在諸多政治問題上存在根本性分歧。美國不斷地指責中國人權問題,批評中國缺乏民主,而中國譴責美國到處搞“顏色革命”。
三是經濟領域的老問題沒解決且新問題突起。一些老問題如貿易不平衡、知識產權保護和匯率之爭,反映了雙方利益的差異。而新問題如投資壁壘、網絡使用和環境保護卻又涉及到了廣義的安全問題。
四是對國家安全的擔心日益嚴重。就中國來說,美國不斷地向臺灣出售武器嚴重地妨礙了海峽兩岸局勢,在南海等地的軍事行動和有關言語也在挑戰中國的領土安全。對美國而言,中國的軍力提高和在領土爭端問題上的強硬態度可能會導致地區局勢動蕩,并威脅美國的國際領導地位。
然而,這并不能證明中美就一定會發生戰爭。歷史上,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并沒有都發生過戰爭。20世紀之前,美英兩國發生過兩次戰爭。兩國還為邊界劃分和拉美事務處理發生過嚴重的糾紛。進入20世紀,美國快速崛起,依然在多方面與英國遭遇摩擦。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持中立立場的美國本想趁機通過與各方保持貿易關系而發大財,卻遭到英國海軍的封鎖,無法把貨物運往德國。為此,美國政府多次向英國提出抗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雖然不得不依靠美國的支持來對付德國的侵略,但英國仍然拒絕在它的殖民地范圍內實行美國主張的自由貿易,依然與美國爭奪世界金融主導權。
然而,美國沒有把英國視為主要敵人。雖然美英兩國同文同種的客觀條件確實有利于雙方的溝通,但更重要的是美國方面對局勢的正確判斷和對矛盾的妥善處理。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認為試圖稱霸歐洲進而向全球擴張、并已在其后院拉丁美洲制造事端的德國才是最危險的敵人。相比之下,英國只是想保住其殖民地體系,而美國無意與英國爭奪殖民地,僅需通過商業擴張來獲取利益。在長期與英國相處過程中,美國一直謹慎小心,抱著現實主義態度來處理兩國矛盾。
合作伙伴關系:中美兩國的利益契合點
反思我們對美國的判斷,美國和中國只存在敵對關系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中美兩國在許多方面利益攸關。
首先,中國當前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經濟。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就把經濟發展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一直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即使今天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時當前經濟面臨著下行壓力,發展經濟仍是重中之重的任務。當前,中國經濟沒有完全擺脫外向型發展模式。雖然這些年中國盡力開拓非洲、亞洲等地的市場,但美國作為單獨的國家體,仍是中國重要的貿易伙伴。同時美國與歐盟關系密切,歐盟也是中國的貿易伙伴,美歐二者對中國的意義不言而喻。當然,中國對歐美的作用也是極其重要的。美國經濟處于復蘇過程中,中產階級的收入長期停滯。中國出口歐美的產品對美歐民眾保持其生活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在投資方面,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國,歐美都在積極歡迎中國投資。
其次,中國改革發展需要穩定的國內外環境。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在中國周邊擁有一批盟友,如日本、菲律賓、韓國和泰國等等。如果中美交惡,中國周邊的穩定也很難得以保證。我們在20世紀中葉有過這樣的教訓。除了外部環境,中國的國內形勢也相當復雜,各種矛盾交織。其中一些問題與美國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如貪官外逃。如果中美交惡,也將對我們的工作造成更多的困難和挑戰。同樣,美國也需要穩定的亞太局勢,以便著重解決它所面臨的內外困難。奧巴馬政府的民眾支持率越來越低,對外政策幾乎是被動的,而且美國在歐洲和中東都處于收縮狀態,只有借助“亞太再平衡”政策獲取民望。
再次,中國需要培養更多高質量的海歸人才。2014年,中國在美國的留學生約有27萬人以上。如今,在政府的教育、科研和經濟部門,眾多的骨干力量有過留美的經歷,這些人成為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資源。
美國希望維護其霸權地位,保持它在全球的影響,也不可能把中國孤立起來。除了以上三點外,中美在反對恐怖主義、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和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都有著共同的利益。這些足以證明中美有必要、有可能成為建設性的合作伙伴,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是當務之急。
積極對待:由求同存異到聚同化異
如今,中美關系比過去更為復雜,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任務更為迫切。在這種形勢下,任由矛盾的存在、增加和擴大將會使兩國關系無法維持正常狀態,聚同化異應該成為今后解決問題的思路。
一、甩掉弱國心態。一些聲音強調美國舉止對中美關系的傷害,進而判斷中美一戰不可避免。表面上,這類論點是在批評美國和保護中國。但實際上,它完全無視中國的力量和智慧。這種邏輯的出發點就是中國仍然是個弱國,國際局勢和中美關系的演變依然要受美國支配。但事實已經證明了中國有能力與美國、與世界各國一道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經濟發展。
二、擺正自己地位。國強必霸、宗藩關系的思想在當前國際關系中仍然存在。中國提倡建立國際新秩序、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是有利于中外人民的實際舉措。中國領導人多次講過“太平洋有足夠的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同時這個地區還存在著大量獨立自強的國家。外交部長王毅很明確地指出,中國是當代國際秩序的參與者、維護者和改革者。作為這個地區“命運共同體”的一員,中國正在謀求在本國發展的同時,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
三、要有創新的思維。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的外交史中,在處理大國關系和領土問題方面,中國有那么多的經驗和教訓。我們應該在總結歷史的基礎上結合今天的形勢,從中發現些新主意、新東西。我們花費巨大的精力去研究來自美國的理論和種種觀念的同時,也應研究如何落實我們自己提出的“和平崛起”和“新型大國關系”的理念。國際法、國際規則是維護當今國際秩序的一個主要依據,如何靈活解釋和應用該是今后關注的重點。
四、敢于善于正面交鋒。我們在與美國、乃至國際社會對話時,原則講的多,具體政策講的少,外交式表態多,正面回應少。雖然在學者、媒體以及官方公開表態中,講差異性觀點或者原則性立場是需要的,但在雙方官方內部討論中,特別是在關鍵問題上,決不能長期搞“模糊”對策,必須明確立場和政策。長期似是而非的態度只會導致無法建立信任,甚至可能引發誤解。
總之,如果我們刻意強調中美之間的矛盾和分歧,并消極地看待未來的發展,兩國間的問題很可能會越來越多,從而損害中美利益。如果我們能夠積極地看待未來,并以創新精神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聚同化異,那么新型大國關系的構建將會成為現實。
(本文作者為外交學院外交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