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經濟大家談 > 正文

林毅夫:"十三五"經濟增長目標宜定為7%

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日前在參加北大國發院主辦的“朗潤格政系列之當前經濟形勢與政策:朗潤園觀點”研討會上表示,中國政府將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定為7%左右,亦應該是整個“十三五”期間的經濟增長目標,他認為目標完全有可能實現。

林毅夫指出,當前中國經濟具備很多有利條件,但如果不能把這些有利條件利用起來,經濟發展仍會遇到困難。為了充分利用有利條件,需要破除幾個似是而非的看法。

第一是把投資等同于產能過?!,F在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行業確實有產能過剩,過剩的原因是經濟增速下滑。對于這些產能過剩行業,不能繼續投資,但是可以投資產業升級與基礎設施。從某種角度來看,對于產業升級和處于瓶頸狀況的基礎設施的投資反而會促進經濟增長,緩解現有的產能過剩。

第二是將霧霾嚴重歸罪于經濟增長快。印度霧霾的程度一直比中國嚴重,經濟增長速度也比中國慢。經濟增長速度跟環境惡化不是沒關系,但環境惡化的根本原因是發展結構。中國的產業以制造業為主,能源使用密度高,污染排放也大,相對于農業耕種階段以及服務業為主的高收入階段,環境壓力更大。無論是英、德、美等老工業化國家還是新工業化經濟體,處于我們這個發展階段的時候環境也很差。除了產業結構,中國還有兩個不利的因素: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再加上地方監管不力。

第三是基礎設施投資回報率低,不值得做。基礎設施投資回報率之所以低,一方面是因為周期長,一方面是因為外部性的存在,比如基礎設施的改善會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民間力量去做,就要給他們壟斷權,而壟斷對經濟發展不好。如果不給民間力量壟斷權,政府也不去做,結果就是基礎設施的欠賬非常多,民營企業也發展不起來。所以基礎設施應該由政府來做,最好是在經濟發展不好的時候做。如果經濟發展很好,政府做基礎設施就會導致經濟過熱。

有人說產能過剩投資機會就沒有了,對此林毅夫并不認同,他認為,目前中國五類產業面臨大量投資機會。“不同的產業面臨不同的升級機會。中國是中等發達國家,現在的產業基本上可以分為以下五類,他們都有升級機會。”

第一類是追趕型產業。在這些產業中,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和產品附加價值比中國高,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的機會就是發揮后發優勢,到國外去并購那些擁有先進技術的企業,并購了以后就可以把技術引進來。在這方面民營經濟已經做了不少探索,比如三一重工到德國并購了一些工程機械方面的企業。中國處在新常態,經濟相對疲軟,實際上發達國家的經濟比我們更疲軟。發達國家經濟形勢不好,再加上有的企業第二代、第三代傳人不愿子承父業,這些都是有利于并購成功的因素。如果國外沒有合適的公司愿意賣給你,那就要到國外去設立研發中心?,F在發達國家失業率很高,到這些國家設立研發中心可以雇傭當地非常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

除了并購和設立研發中心,招商引資也很管用。中國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25%-30%,是世界最大的市場之一,每年中國從發達國家大量進口高科技產品。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招商引資把具備先進技術的企業吸引到國內來生產。這樣既方便進入中國市場,還可以中國為基地,將產品賣到世界市場。

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企業要占主導,但是政府也要有所作為。比如到國外并購要解決資金問題,在國外設立研發中心要解決簽證問題,招商引資要解決園區、配套工程技術人員和產權保護等問題。

第二類是領先型產業。這些產業的產品和技術已經在世界上領先了或者跟發達國家的差距并不大。技術和產品必須自己開發,但是需要基礎研究的支持。不管在美國還是在歐洲,基礎研究主要都是政府在提供資金。這些產業的升級能否成功,一方面要看企業夠不夠努力,另一方面也要看政府給不給支持。這些產業的研發中心可以設在國內,也可以設在國外。

第三類是退出型產業,比如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對于那些已經有品牌優勢的企業,可以鼓勵支持他們走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其它勞動密集型企業可以用機器人替代人工,但是空間并不大,轉移出去可能是個好辦法。二次大戰以來,勞動密集型加工業最早開始出現在日本,六十年代轉移到亞洲四小龍,后來又轉移到中國大陸,現在中國大陸也已經到了需要轉移出去的階段。轉移出去面臨兩個問題:一是大部分企業老板的年齡在四五十歲,適應國外環境的能力差;二是面對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越南、柬埔寨、緬甸、孟加拉等國承接能力有限。“我認為非洲是更好的目的地,非洲年輕人很多,規模足夠大。但是單個企業可能不敢轉移到非洲,這時可以考慮抱團出海,讓我們政府跟當地政府先談好,在當地設立工業園區,幫助轉移出去的企業創造第二春。轉移出去以后,他們所需要的附加值比較高的零部件和機器設備還會從國內購買,有利于國內轉型升級。”

還有一些產業,比如建材,從國內的角度來看是產能過剩,但它絕對不是舊的技術。在這種情況下應該結合“一帶一路”戰略,通過建設基礎設施,把產品賣出去,把生產基地搬過去,化解國內富余產能。

第四類是彎道超車型的產業。最近出現了一些新的產業,特征是以人力資本投資為主,產品跟技術的研發周期特別短。在這些產業上面可以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了把彎道超車的可能性變為現實,一方面企業要有積極性,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提供孵化基地或者金融方面的支持。

第五類是戰略性產業。它的特點是資本投資特別大,研發周期特別長,比如飛機、超級計算機、核心芯片等。這種產業不符合現在的比較優勢,如果完全按照市場原則,企業是不愿意做的。所以需要中央政府的投入,同時地方政也可以做一些事,因為配套產業對當地經濟增長有好處。

[責任編輯:焦楊]
標簽: 林毅夫   十三五   經濟增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