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鑼密鼓的學習貫徹宣傳習總書記的講話的內涵,除了不斷地從政治上文化上解讀,在學術上,也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其中包含了四個關鍵詞:第一個關鍵詞是“時代”。要從這個時代出發,“時代”作為一個時空聚合點,一個參照性的坐標來看待中國文化發展的重要性,突出開闊視野,只有從這個高度,才能更好的看出文化和文藝的重要作用。面對的問題變了,未來采取的戰略和措施同樣發生了改變。從現在來看,我們這個時代遇到了什么問題,是市場、互聯網,遇到了全球化,思想的多元化。第二個關鍵詞是“人民”。“人民”是總書記講話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這個關鍵詞不要說從中國傳統文化,即便是馬克思主義的道路來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從馬克思主義思想到鄧小平理論,“人民”都是一個關鍵詞。第三個關鍵詞是“作品”,目前我國文藝作品數量多,質量不高,有高原,沒有高峰。第四個關鍵詞是“價值”。目前我們有不同的表述,有的叫“中國精神”、“核心價值觀”我們很長一段時間叫“核心價值體系”,在文件中也有表述為“中華民族的價值觀”、“當代中國的價值觀”。對于這些概念可以進行學理上的梳理,但是它們的核心,就是一個價值和民族的問題。
探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的問題,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如何實現創新性轉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未來發展的基因、根脈,我們要想很好的使這個根脈延續下來,使傳統文化的土壤能夠給中華民族未來的大事業提供營養,就不能是照搬、翻版,而是文化創造,是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的發展。那么,如何進行創造發展,實際上離不開時代,離不開今天我們所遇到的問題。
如果給這些問題列一個清單,從社會價值論的角度出發,有三個層面值得思考:一個層面是形式的轉換,文化的表現形式必須轉換。第二個層面是價值上的轉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歷史環境和現實條件下,在源遠流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在現代社會中我們非常需要這種價值,但是這種價值也是需要一個現代性轉換。如果說中國文化可以做這樣一種概括的話,我認為“自然”和“自由”是一個層次的,是一級概念。那么中國是“自然”,西方是“自由”。第三個層面科學性轉換,即人才轉換
在這里,形式上的轉換當然也包括內容。具體來講,首先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怎么樣面對全球化的時代,怎么樣融入全球化,怎么樣發展;其次是從媒體的角度來講,中國傳統文化該如何面對這樣一個自媒體的時代;最后則是中華傳統文化如何實現產業化的問題,如何將文化產業化作為一個大的國家方略的問題。
人類文化發展到現在,從歷史的角度講,已經可以下這樣一個斷言,就是進入了“試聽時代”。如果向前追溯,人類產生三百多萬年以來長期處在一個沒有語言沒有文字的“非語言時代”,在這個時代的文化傳播是以一種體態語言。英國科學家根據基因的測定,語言是在十到二十萬年以前產生,這是語言時代,這持續到一萬年左右。發展到現在,隨著互聯網以大規模傳輸視聽符號為標志,人類社會開始正式步入視聽時代。那么現在這樣一個時代,怎樣才能實現文化到視聽的轉化呢?美國專家認為互聯網會形成一種新的符號,英國學者認為未來會形成一種綜合性的符號。據密蘇里大學調查顯示,在新聞報道中視聽、圖像比文字好,圖表比視聽好,這些都是一些新的現象,總的來講一些新的符號在形成中。從國家層面來講,應該構造一個國家層面的戰略(姑且稱為“視聽中國”戰略),從內容,傳輸渠道,平臺到終端、用戶進行一個整體化把握。中華民族有5000年的燦爛文化,如果能夠成功實現傳統文化的視聽轉化,那么,習總書記講的“文藝高峰”一定會出現。
當然,視聽時代也是一個異化的時代,充滿風險的時代。如何未雨綢繆、消除弊端,從政治上,戰略上可以做一些必要的防范。首先,視聽時代對文字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應對應該仔細研讀;其次是要正確處理文化和市場的關系,不要沾上銅臭味,從而做市場的主人;再次是大眾和新媒體的創新,特別是新媒體傳播;最后則是如何利用媒介,使之能夠更好的為中華民族復興偉大中國夢服務。
作者: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龐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