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既包括非金融機構的互聯網企業從事的金融業務,也包括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開展的業務。互聯網金融模式從誕生到呈業態發展,既是IT技術革命浪潮的推動,也是我國從中等收入邁向高收入水平這一特殊發展階段旺盛的金融需求催生的。新的IT技術革命以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等信息技術的推廣運用為特征,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重新塑造和改變許多行業。大眾消費、購買、交流等方式的改變推動了電商的蓬勃發展,電商發展推動網絡金融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契合了黨和政府鼓勵創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政策方向,有利于發展普惠金融和包容性金融。
互聯網金融三種主要業態
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模式起源于國外,短期內在國內獲得迅速發展,展現出極強的滲透力和生命力。在中國,電商取得巨大成功,商戶及相關活動被互聯網記錄并形成大數據,這為分析商戶行為特征、信用狀況、金融需求提供了可能。以微信為代表的移動社交網絡每時每刻都在記錄現實世界人們的活動,這為記錄使用者在現實世界的活動并形成大數據提供了可能。雖然提供的金融服務還很有限,但是市場從中看出了巨大的潛力。目前,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互動、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互動、互聯網金融與民間金融互動、互聯網金融與普惠金融互動還處于觀察期和發展期,還不足以得出確定性結論。
互聯網支付。互聯網支付在整個支付業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引人注目。一些機構還形成了堪比銀行的龐大的支付賬戶體系。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以及2011年非金融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簡稱“第三方支付牌照”)的頒發,使得第三方支付行業得以進一步健康和規范發展。截至2013年末,支付機構累積發生互聯網支付業務153.38億筆,金額總計達到9.22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6.06%和48.57%。
互聯網融資。互聯網融資主要包括P2P網絡借貸模式、眾籌融資模式以及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模式。2007年,我國出現首家P2P網絡借貸平臺。截至2013年末,全國范圍內活躍的P2P網絡借貸平臺已經超過350家,累積交易額超過600億元。眾籌融資自2011年逐漸起步,目前規模較小。我國目前約有21家眾籌融資平臺。一些網絡貸款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的風控技術,為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服務,不良資產率較低,貸款效率較高。
互聯網金融銷售。互聯網行業通過搭建銷售平臺進入金融產品銷售領域并展示出很強的渠道能力。有平臺才有大數據,有數據才能做好金融。
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四個方向
從現有的實踐和發展方向分析,互聯網金融的突破有四個方面:一是互聯網金融成本顯著降低;二是互聯網金融帶來極致的客戶體驗;三是大數據計算;四是移動互聯網。前兩個從投入產出角度看,保證商業可持續性;后兩個從技術浪潮角度看,保證技術可行性。
互聯網金融顯著降低成本。新技術最大的貢獻就是成本得以大大降低。作為新生的互聯網企業,要和傳統的金融企業進行競爭,它的優勢在于控制成本,降低成本。降低成本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IT成本。傳統的金融企業都是使用“IOE”,就是使用IBM的服務器、Oracle的數據庫商、EMC存儲設備。三者構成了一個從軟件到硬件的企業數據庫系統。由這三駕馬車構成的數據庫系統幾乎占領了全球大部分商用數據庫系統市場份額。據報道,阿里已經完成去IOE化。阿里巴巴的“去IOE”運動就是用成本更加低廉的軟件——例如用MYSQL替代Oracle,使用PC Server替代EMC2、IBM小型機等設備,以消除“IOE”對數據庫系統的壟斷。這一行動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低成本化——基于“IOE”在業內的壟斷,整套系統維護費用非常昂貴。除了降低成本,“去IOE”化還是信息安全需要。二是降低渠道成本。比如說余額寶是全直銷,告別了銀行銷售,降低了中間成本,總成本是銷售額的0.63%,相當于傳統的基金銷售成本的75%,渠道成本降低了25%。互聯網金融要戰勝傳統的金融機構就一定要控制成本,即使對傳統金融機構來說,成本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互聯網金融給客戶帶來極致的客戶體驗。傳統的金融機構,擁有規模優勢,但是實際上內部分割非常嚴重,比如說許多銀行電子銀行的U盾有很多種,有的多達十幾種,實際上把巨大的規模切割成很小很小的一塊,又怎么可能實現規模優勢?相比之下,余額寶的客戶體驗則要先進得多。新客戶點四下鼠標,老客戶點三下鼠標就可以完成基金的申購。當然我們也有擔心,擔心他對客戶的保護是否足夠。在安全性和便利性之間大多數用戶更青睞便利性,因此便利性是很重要的選擇標準。互聯網金融要在安全保障的情況下提供極致客戶體驗,為提高金融服務便利性做出貢獻。
互聯網金融大數據運用。第三個突破是使用大數據。大數據一是通過容忍一定的不精確性,打開了一個從未涉足的世界的窗口。它不是隨機的樣本,而是一個數據。事實上,大量的不精確的數據比高精度的數據更有價值。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第四個突破口就是移動互聯網。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出門要帶的身份證、手機、鑰匙、錢包,這些手機都能代替,因為手機就是你的身份證,就是你的鑰匙,就是你的錢包。有人擔心手機不安全,可是一個人隨身帶的物件中還有比手機更高級的東西嗎?沒有,以后的載體肯定是依托手機的。尤其是移動支付,前景可期。即使農民未必有卡,未必有賬戶,但是一般都有手機,而且現在都是智能手機。智能手機的普及意味著移動技術浪潮已經到了創新臨界狀態。
互聯網金融創新的三個約束
互聯網金融創新存在邊界,受到約束。從技術上看,存在“30年法則”約束,從社會學上看存在路徑依賴約束,從金融學上看需要考慮金融風險的外部性,受到監管合規約束。不能低估互聯網金融創新的速度,但不能操之過急,甚至拔苗助長。
“30年法則”。計算機突破性發明從實驗室走向商用普及,一般都要花30年時間。巴克斯頓說,一項技術從發明到應用大約是30年的時間,比如說鼠標從1963年就已經制作了原形,直到1984年蘋果推出配備鼠標的電腦,到微軟的操作系統,鼠標才成為標配。再如多觸點觸摸顯示屏,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們手機的標配,這也是84年誕生的,直到2007年Iphone推出才加以普及,所以發明和應用之間的時間差,大概是30年左右,這是歷史經驗的總結。目前IT系統開發要從原來長周期轉向短周期迭代模式,但是技術的突破是需要時間積累的,這是規律。
路徑依賴。眾所周知,現在通用的QWERTY型鍵盤在技術上并不是最好的,手指的任務分工不合理,右手無名指的任務最重,但是,它卻牢牢占據了市場。實際上,Dvorak于1932年申請專利的DSK鍵盤輸入速度最快。由于QWERTY型鍵盤使用人數占了優勢,考慮到硬件、軟件的兼容性,其它使用者會選擇QWERTY。這種狀態稱之為“鎖定”,是路徑依賴,這是經濟學比較經典的故事。舊的觀念將制約新的模式產生。習慣了傳統金融服務的客戶在邁入大數據時代時,有的可能不具備相應的適應能力,需要進行引導和需求創造。傳統金融機構對客戶粘性很高。現在一些企業提出的去“IOE”能否順利實現,關鍵在于克服路徑依賴。
金融風險具有外部性、滯后性和不對稱性。互聯網金融是兩個詞,互聯網+金融,互聯網作為技術、發明、創造,是有正的外部性,且一旦被發明,社會就可以共享。但是金融風險往往存在負外部性。外部性就是干了一點壞事,別人都要替你分擔,美國的金融危機,全世界都得買單。一個客戶把銀行拖垮了,其他的客戶都得受牽連。金融風險也有滯后性,比如一筆貸款要到收回時才能肯定是否有風險。還有金融風險信息的不對稱性,貸款人和借款人信息不對稱。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就是金融。金融有幾點不能變,一是要服務實體經濟,二是要管控風險。無論什么形式,這兩點是不會變的。現在所謂的互聯網金融,普遍認為它對實現金融普惠有很大作用。互聯網金融未來有三點必須把握清楚。
首先,要邁過服務實體經濟關。阿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互聯網金融的成功實踐。阿里金融下一步發展的16字方針里也提到了服務實體經濟,事實上阿里金融就是在服務實體經濟當中產生的,比如支付寶就是為了滿足商戶的需求產生的。互聯網金融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成本端、渠道端,但是在服務實體經濟上資產端是一個很大的短板,會制約其未來的發展空間。
互聯網金融解決了資金來源快捷性的問題,但是資金運用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這一問題也體現在余額寶的發展上,余額寶90%以上的資金還是銀行的存款,阿里小貸余額和余額寶相比還微不足道,也就是說余額寶在資金運用上還比較困難。互聯網金融在提供普惠金融、包容性金融的期待中發展,也要像傳統金融一樣服務實體經濟。在保持市場開放的同時,要特別警惕互聯網企業一窩蜂搞互聯網金融,形成新一輪的“脫實就虛”。
其次,要過風險管控關。需要強調的是,第一,企業發展壯大以后,內控的風險就會很大。第二,支付和清算的風險不一樣。二者監管標準不同,清算的系統性風險更大。第三,風險文化的形成。為什么金融危機、銀行危機會不斷重演?主要是因為金融本身具有風險,但是人們對風險卻很健忘。所以,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銀行一樣需要有經驗的風險管理人員把控好金融風險,需要學習和培育風險文化。在大數據和互聯網時代,IT風險、客戶隱私保護風險等風險還將特別重要,需要新的管理手段。表面上生機勃勃的互聯網企業隱藏大量的失敗案例。2014年3月份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既標明了“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又著重強調了“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所以說我們要在促進發展中守住金融風險的底線。
最后是要過監管合規關。在國際上,金融行為監管主要關注三個重要領域:維護公平競爭,保護消費者權益,防止金融犯罪;對互聯網金融則通過主辦銀行實現延伸監管;此外對金融機構自身還實施審慎監管。金融安全、監管合規的要求是互聯網金融創新需要遵守的。目前銀行執行的合規和監管標準較嚴。互聯網金融確立了適度監管的原則,但是消費權益和反洗錢等底線不可放松,根據國際潮流這兩方面標準還可能越來越高。當前消費者對傳統金融機構服務的要求較高,差錯容忍度低,而對新興的互聯網企業的容忍度相比較高,這從微信因系統故障不能正常使用和銀行因系統故障不能正常使用后,消費者和公眾的反應差別就可看出。隨著互聯網企業涉足金融業務,消費者和公眾對他們的要求會越來越高,消費者權益保護的任務會越來越重。互聯網金融需要敬畏監管、主動合規,也需要認認真真過監管合規關。
互聯網金融創新的驅動力
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模式源于歐美,不是我們的首創,為什么互聯網金融在中國卻能如火如荼?一是中小企業融資問題。這是世界性問題,社會創業熱情高昂,相關金融需求旺盛,使得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更加突出;二是居民投資渠道較少。居民收入快速增長使得這個問題更加突出;三是利率市場化還沒有完成;四是中國非制造成本較高。如房地產價格高、經商成本高。比如,中國生產的產品在美國賣的比中國還便宜。中小企業貸款難是一個長期的問題,我們探索了很久,從直接融資到間接融資的許多金融改革都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有關。比如說PE、VC、創業板,讓商業銀行設立小企業部、對民營銀行開閘、設立小貸公司是嘗試用間接融資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現在又希望P2P能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問題。互聯網借貸,特別是P2P網貸,它的本質就是民間金融,但又不僅僅是民間金融,它應該是民間金融的升級版。這也說明還是需求驅動了互聯網金融,同時其風險也是不可忽視的。美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另類金融等創新層出不窮,從這個角度說美國互聯網金融并不是不熱,只是網貸沒有我們熱。美國的互聯網金融創新值得我們高度關注,它們更多是技術和監管驅動的。
從金融生態展望來看,我們現在并不缺金融機構,我們缺的是小微金融機構。我們有大型銀行,小一點的是股份制銀行,再小一點的是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等,希望互聯網金融能有助于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有助于減少“梗阻”現象。我們的經濟中金融“血管”還是很粗的,但是我們的毛細血管不發達,在注入實體經濟時,如果有些地方梗塞,也會導致血壓上升,比如說去年錢荒時的利率飆升,但是整體并不缺錢。希望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機構互補,未來的金融體系更加完善,結構更加合理,就像政府工作報告里說的,讓金融成為一池活水,更好地澆灌三農、實體經濟。
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挑戰
來自傳統金融領域之外的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盡管其規模仍然相對較小,但其發展速度很快。作為新生事物,人們對其未來趨勢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支持者認為它是金融創新的結果,有助于彌補傳統金融服務的不足,為其鼓與呼;批評者認為它是中國金融特定環境下監管套利的產物,是一個野蠻人和攪局者,對其鞭與撻。但不管怎樣,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如何在互聯網金融時代處理好與新興互聯網金融業態之間的競爭合作關系,更好地滿足社會金融服務需求,便十分緊迫。
商業銀行日益面臨著來自傳互聯網金融的挑戰。借助信息處理和組織模式方面的優勢,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對商業銀行存、貸、匯等基本業務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首先,在存款方面,商業銀行面臨資金分流的壓力。近期,互聯網理財業務借助于第三方支付平臺、網絡社交媒體等快速擴張。相當部分資金借助互聯網金融銷售平臺從銀行存款方流出,雖然多數仍以同業存款等形式回流,但對資金成本和流動性管理的影響已經引起社會關注。其次,在貸款方面,銀行面臨互聯網融資的挑戰。互聯網金融依托其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信息優勢,運用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技術進行信用風險管理和精準營銷,在小微企業貸款方面展現了一定的競爭力。第三,第三方支付及其派生業務挑戰銀行中間業務。2013年,第三方支付處理交易筆數增長迅速。隨著電子商務進一步發展、基于互聯網的財富管理模式進一步創新,商業銀行在網絡支付方面還需要以更好的服務和更優惠的價格來贏得客戶和市場。
商業銀行面臨繼續促進自身信息化的挑戰。盡管在很多方面互聯網金融具有不同于傳統金融的諸多特征,但互聯網金融本質上還是金融,而商業銀行作為金融行業的先行者,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嘗試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改進銀行業務流程、數據處理和業務服務,按理應當更早把握金融業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機會。但實際上,如何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把先行者的優勢體現出來,促進自身信息化發展以適應網絡時代的挑戰是巨大的,創新理念、領軍人才、激勵機制、運行模式等方面都需要做出調整。互聯網金融不但需要熟悉金融業務、熟悉新技術運用的人才,更需要具有創新能力、敢為天下先的人才。在傳統金融業中,穩健和循規蹈矩是行業文化,遵守習慣和流程是基本要求,長期在傳統模式下工作的管理人員面臨如何提高創新能力。傳統的內部金字塔型的組織結構和層級管理體系也和信息化時代“世界是平的”所要求的信息結構和管理要求不相適應,需要消除信息屏障,建立扁平化的層級結構和立體多維的信息交流機制。在實現技術替代的同時,傳統金融企業原有的人員如何安置也是巨大挑戰。
比爾·蓋茨曾預言說,如果傳統的商業銀行不變革,就會成為二十一世紀里滅亡的恐龍。二十多年過去了,目前銀行業面臨著來自互聯網行業嚴峻的挑戰,期間還多次經歷了金融風暴,但是商業銀行也并未像預言的那樣消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商業銀行不斷順應時代發展積極進行自身調整。
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已經引起商業銀行決策層和管理層高度重視,領軍人物發表了許多深思熟慮的看法和建議,提出并采取了許多應對措施和改革思路。商業銀行在風險文化、金融人才、客戶積累、品牌美譽度等方面具有先發優勢,其財務實力和抗風險能力也處于良好狀態。以商業銀行雄厚的財務實力、嚴謹的管理文化、卓越的執行能力,有理由期待商業銀行將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重鑄輝煌。
把握互聯網時代機遇,打造現代金融升級版
在新技術浪潮面前,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機會是平等的。在從中等收入邁向高收入的發展階段中,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催生的巨大金融需求足以提供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健康發展的市場空間。在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碰撞中,我們有理由相信,互聯網時代中國金融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互聯網金融作為新生事物在給傳統金融機構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給金融體系注入了新的理念和變量。互聯網金融在負債端、成本端和銷售渠道上已經展示出顯著的優勢,在資產端也采用的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互聯網金融重視客戶體驗,高舉普惠旗幟,積極滿足“長尾”客戶金融需求;注重控制IT成本、渠道成本,減低總成本,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這些理念和做法都值得傳統金融認真研究和借鑒。
網絡改變金融,創新釋放紅利。新的技術浪潮是發揮后發優勢的重要機遇,為追趕者彎道超車提供了可能。互聯網技術被銀行發展出網銀、被主流媒體做成頁面、被中國移動做成動感地帶、被商場當做電子化銘牌,近幾年又誕生了支付寶、微博、微信、京東和淘寶。民間的創新活力是經濟發展和轉型的希望所在。在舊的紅利逐步消退,亟須挖掘新的紅利情況下,一定要把握新技術浪潮的歷史機遇,以技術變遷推動制度變遷,以制度變遷迎接技術變遷,爭取獲得技術和制度雙重紅利。金融機構要主動調整,積極變革,在穩健經營基礎上不斷推進創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經營模式、提高風控能力和金融服務能力;切實提高客戶體驗,保障消費者權益。
首先,要把握持續創新與穩健經營的平衡。互聯網金融的興起與發展體現了技術與金融融合發展的趨勢。在這一背景下,金融應順應時代潮流,通過理念、產品、服務、渠道、營運、管理等方面持續創新以應對技術進步帶來的競爭,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
在金融創新實踐中應該把握三個原則:一是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在進行創新時必須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進一步完善在社會融資中的服務功能,將金融資源投放到實體經濟最需要、綜合效益最優的領域中,促進經濟升級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二是努力提高包容性。要通過金融創新不斷擴大金融覆蓋面,努力提高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滿足個性化的金融需求;要承擔適當的社會責任,將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覆蓋欠發達地區和低收入人群,特別是滿足小微企業和“三農”的金融需求,不斷提高金融服務普惠性。三是必須確保穩健經營。金融創新應與自身風險管理水平相適應的,要在控制金融風險的前提下進行金融服務創新,在穩健經營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獲取持續增長的動力。
其次,要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提高風險管理能力,重構服務模式。對風險的識別、定價與管理能力關系到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正在影響著個人和企業需求并對金融業產生巨大沖擊。面對信用數據化、數據資產化趨勢,可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深度挖掘企業和個人的實時交易數據和信用記錄信息,不斷提升風險管理能力,進一步降低經營成本,提高金融服務便利性。通過服務模式的重構,促進自身的完善和發展,不斷適應、滿足客戶金融需求,還能適當引導、創造客戶金融需求。繼續發揮先發優勢,并利用互聯網“隨時隨地隨心”的優勢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不斷拓展服務外延,為客戶提供高附加值個性化金融服務。
第三,要提高客戶體驗,切實保障金融消費權益。客戶體驗為互聯網金融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場。提高客戶體驗是商業銀行應對互聯網金融競爭的重要考驗。在繼續滿足高凈值客戶財富管理需求的同時,要重視中低收入階層投資理財保值增值的需求,為他們提供安全、便捷、有吸引力的投資渠道和理財服務。在保障金融消費權益的前提下滿足用戶需求,提高客戶體驗。盡量為消費者提供簡潔明了、結構清晰的金融產品。在為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時,應對相關金融產品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及風險揭示,使消費者對相關風險充分的認識和把握。主動加強相關金融知識教育普及。
【摘要】互聯網金融既包括非金融機構的互聯網企業從事的金融業務,也包括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開展的業務。互聯網金融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創新成果,以較低的成本、極致的客戶體驗和移動互聯網的快捷便利,發展勢頭異常迅猛,尤其是對傳統金融機構的挑戰表現漸趨明顯。但需指出,互聯網金融也面臨技術、制度和監管上的桎梏因素,必須在創新精神指導下,以服務實體經濟、防范金融風險、保障用戶權益等方面夯實基礎。同時,傳統金融機構也應借互聯網金融發展之機,加快深度融合與改革轉型力度。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傳統金融機構 大數據 云計算
【中圖分類號】 F832.2 【文獻標識碼】A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of the Modern Financial Industry System
—Innovation Channel and Constraint Factors of Internet Finance
Wen Xinxiang
Abstract: Internet finance includes financial services offered by non-financial Internet enterprise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hich conduct business on the Internet. Us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ch as big data and cloud computing, Internet finance has made rapid and enormous progress with low cost, superb customer experience and convenient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posing an increasing 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ut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Internet finance also confronts technological, institutional and supervision obstacles. It must strengthen itself in terms of serving the real economy, guarding against financial risks and guarantee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user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hould also take advan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finance, speed up the deep integration, and intensify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Keywords: Internet finance, tradi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