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國情調研 > 正文

中國經濟如何減少走向世界的風險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國在全球化過程中走向世界不能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和智力資本,否則將無法指導中國在世界范圍的有效投資,也無法保全中國的全球利益。

時下我國參與新一輪全球化和第三次工業化革命面臨的重大困境在于:中國經濟已經走向世界,但是對全球及各個區域的經濟、社會、法律、政治和文化等基本層面的認知和研究卻嚴重不足,由此導致在全球博弈中處于不利地位。如何保全中國的全球利益業已成為不容忽略的重大現實問題。

日漸崛起的中國走向世界的風險會越來越大

從經濟增長率、貿易增長率到近年來對外投資這些硬指標來看,中國的確在崛起。然而,中國正在經歷的大國崛起與歷史上其他國家的大國崛起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還沒有與崛起相匹配的知識儲備與智力資本。中國對外部的了解尚處于十分單薄的程度。這種狀況帶來的困境必然是:全球投資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主要表現為無法全面估量投資對象國的“社會和政治”風險。一旦遭遇危機,投資的我國資產就會風雨飄搖,甚至難以保全。

今天中國在非洲有巨額投資,但是有多少中國人真懂非洲,對非洲的政治經濟社會進行過實地研究?在利比亞,中國一百幾十億美金的工程項目損失慘重。在緬甸,中國企業的水電建設投資陷入困境。此外,今后中國在全球經濟活動中必須與伊斯蘭世界長期打交道,但又有多少人了解伊斯蘭世界的宗教、文化、政治、經濟和歷史?所有這些都表明:如果不對投資對象國進行充分的研究,中國崛起,走向世界的風險會越來越大。如果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局面下,知識準備不足的影響可能還不那么顯著,但是,我們這個世界目前正處于二戰以來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最深刻的大變化時期,即使像美國這種國際研究十分發達的國家尚且在苦苦探索,像中國這種“知識準備”與“智力儲備”嚴重不足的國家必將面臨更大的風險。

近現代各大國崛起中海外研究的歷史經驗值得借鑒

從歷史看,各大國在崛起時都曾花巨資進行知識儲備與發展智力資本。早期英國遍及海外領地的文化人類學研究,當代美國維基百科的地域研究,就是古今兩個例證。尤其需要提及的是1930年代前后日本的調查研究。日本占據中國東北后,建立了“滿鐵調查部”,負責對中國東北、華北地區及蘇俄進行調查。在那個時代,日本人在中國進行了最全面的縣志調查,調查內容遍及地方的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習俗、民風等,為其長期統治打下基礎。1980年代日本巖波書局出版的滿鐵調查資料達數十冊之多。日本人對蘇俄的研究當年在世界上也可謂首屈一指,光是在1930年代翻譯的俄文出版物就達80多冊,居于當時蘇俄研究的前列。二戰后,美國為了打贏冷戰,在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普遍建立了當時占主導地位的“地域研究”。美國的綜合性大學都設立了關于世界各地區、各主要國家的研究中心。僅在華盛頓地區的各類智庫就有成百上千之多。這些研究機構及其成果為美國奠立全世界的霸主地位提供了知識和智力的支撐。

相形之下,中國在大國快速發展過程中的知識和智力儲備顯然不足。造成此種狀況與目前中國體制的弊病有關。從全球化(或曰全球戰略)背景來看,中國體制的最大弊病在于責任與問題的錯位。我們處理從世界各個角落冒出來的危機,多半依靠常規智力和權變策略來處理問題,欠缺中長期的設計和思路以及重大的、具有長遠戰略影響的問題研究,甚至有的出于部門利益考慮,該研究的也不去研究;而聚集了大量研究人才的高校和研究院所卻多在孜孜以求地研究“吊書袋式的學問”,罔顧現實中的重大經濟政治問題,或者即便有了研究意向也缺乏研究資源,因此無法開展相關研究。由此帶來的結果經常是:有資源的沒有能力研究,有能力研究的不去做研究,或者沒有資源從事研究。

投資對象國的民族志資料、地域研究是中國崛起所急需的相關知識版塊

根據上述判斷,筆者認為,中國經濟走向世界所需的知識版塊至少包括:

第一,關于投資對象國的一般民族志資料,包括該國歷史、宗教、人文、經濟、社會和政治等諸多方面。這方面研究現存的主要問題是:相當一批專家欠缺現代社會科學背景,少有當代問題意識,外語水平很可能也普遍不高。第二,地域研究,即以一國為單位的政治、經濟、外交(雙邊關系)、軍事等方面的綜合研究。在這些層面已經有一些人力資本的儲備,存在的問題是過度向發達國家,特別是歐洲和美國傾斜。對中國有重大戰略影響的其他眾多國家的研究力量十分貧瘠。第三,超出一個民族國家范圍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現象的研究,特別是對那些民族國家聯合機構和組織的研究,如聯合國、歐盟、東盟、“上合組織”、“金磚5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阿盟、非盟等等。第四,重要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有關政策領域。如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環境問題、糧食問題、能源問題、資源問題、種族與族群問題、移民問題等。

只有系統地積累和掌握了至少上述四個版塊的知識,并形成一支有能力從事高質量知識生產的研究隊伍,才能真實幫助中國經濟走向世界,實現大國復興的戰略目標。

當前需要開展的調查研究試點工作

當前需要開展的調查研究試點工作包括:收集和整理已有的海外民族志調查研究資料和其他相關資料,建立數據庫;開展若干試點研究課題,以取得相關經驗。

課題一:選擇投資對象國開展調查研究

近期可以考慮精干隊伍,在非洲、拉美、亞洲選擇少數投資對象國,選擇若干中資企業,開展海外民族志調查,待評估成敗得失經驗之后,再做推廣。之后再考慮逐步向與中國利益相關的國家派遣學生、學者,按照國家經濟走向世界的需要來研究對象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經過長期積累,達成對中國大國崛起所需的知識儲備,并借此形成一支龐大的專家隊伍。

課題二:投資“向西開放”,推進“陸權戰略”

在中國未來十年的經濟轉型發展與擴大內需重要戰略過程中,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與國際化的發展,必由藍海戰略、陸權戰略與歐亞大陸經濟整合戰略相輔相成,其中,向西部地區開發,利用高鐵作為基本交通連接手段,促進歐亞大陸經濟整合,將帶來一個陸權時代,使國家得以確立與藍海戰略相匹配的對沖態勢。我們要順應新的形勢,在繼續提升沿海開放、向東開放的同時,加快沿邊開放、向西開放,拓展開放發展、合作發展的空間。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要在這一大背景下加以謀劃和推動。

課題三:經濟投資與社會援助國際新秩序研究

援助與投資可分為“社會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兩種類別。歐盟、世界銀行、美國國際開發署等國際開發性金融機構側重的是“社會基礎設施建設”,以國開行為代表的中國開發性金融正向規劃投資亞非拉的主要方向是“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的特點是“不可量化非物質性”、“項目性”和“不可規劃性”。所以,歐盟對非洲國家的援助不可能具有“國別”意義的規劃;而“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的特征是“可量化物質性”、“整體結構性”和“可規劃性”。

課題四:中長期投融資與國家發展戰略研究

中國的發展沒有現成經驗和模式可循,中長期融資體系建設的發展,取決于金融制度的健全程度。我們必須以創新思維和創造性的工作方式加快推進我國中長期融資體系的建設,以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和發展需求的政策和方法。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處于城市化、工業化、國際化建設的重要發展階段,投資項目資本金匱乏,巨額的“儲蓄資金”和“社會資金”不能轉化為集中、大型、長期建設資金的現狀,已經成為我國投融資格局中的基本矛盾。同時,研究經濟社會發達國家的發展思路,為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參與全球資源配置與經濟治理的一系列問題整體規劃提供理論研究基礎。

幾點建議

根據國家“走出去”戰略的需求,建議國家開發性金融機構聯合外交部、教育部緊密合作,建立長期而相對穩定的合作機制。當前亟待開展的工作包括下列五項。

1.盡快建立一個面對全球戰略問題的綜合研究機構。根據調研,建議與一流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進行聯合,建立此種機構,以開展相關研究工作。我們選擇社科學院的理由是:近十年來,在一流大學聚集了一支素質較高的社科科學研究隊伍,并在國際社會科學界形成了廣泛的人員網絡。尤為重要的是,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機構建立時間較短,相比國內其他機構,暮氣較少,因此比較容易開展新興社會科學研究。

2.搜羅頂尖人才,參與研究工作。這既包括那些在海外頂尖大學任教、從事相關研究并已經獲得成果的華裔教授,也包括國內大學的相關學者,并邀請社會學頂尖學者進行座談和項目研究合作。

3.動員和組織高校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博碩士研究生,到投資對象國開展為期至少一年的“海外民族志”調研工作。從當前情況看,教育部每年出全資派出至少7500個博士生,讓他們到海外待一年,但是目前這種人員的派出更多地集中在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文科學生出來研究的題目大部分是關于中國。不是說到國外來研究中國不能學到新的理論和研究方法。但是這種花費大量資源到外國研究中國的做法可以說是沒有把資源用對地方。中國應該考慮每年向與中國利益相關的國家派遣學生、學者,按照國家經濟走向世界的需要來研究對象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經過長期積累,達成為中國大國崛起所需的知識儲備,并借此形成一支龐大的專家隊伍。

4.培育專業人員隊伍。中國應該每年向與中國利益相關的國家派出學生、學者,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研究有關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這樣才能為形成合理投資并妥善保護中國的海外利益奠立知識儲備。建議與教育部留學基金委合作,每年從國家留學生基金委派出名額中留出200至300名,通過課題公開招標的形式競爭選拔,出國之前接受有關機構舉辦的短期培訓,學習和強化民族志調查手段,以便出國后開展田野工作。回國后通過碩博士論文和博士后出站報告等方式,提供研究成果,資料納入相關數據庫,以作投資咨詢準備之用。我們相信,如果在這方面堅持做5年,中國就會建立起一支1500人左右的了解各主要國家情況的年輕的研究隊伍。這將對未來的中國走出去的知識與人力資本儲備建立堅實的基礎。

5.金融機構先行投入研究資本。目前我國的銀行在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工作組,卻沒有任何機構投入專門的海外民族志研究力量,也沒有專門的資金投入。在國家尚未形成明確政策的前提下,建議由國家海外投資主體單位等政策性金融機構先行投入資本,盡快推動海外民族志的調查和研究。

[責任編輯:趙斯昕]
標簽: 走向世界   中國經濟   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