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提升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人民幣有望在2030年前成為亞洲區域主導貨幣、世界第三大儲存貨幣。中國需針對特定的多元化市場結構采取不同的推進方式。在人民幣不可完全兌換、貿易順差形勢持續的背景下,應穩步擴大人民幣的貿易結算功能、爭取大宗商品的計價權;在資本項目有限開放的條件下,要深化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發展、擴大人民幣互換范圍、加強區域貨幣金融合作,以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關鍵詞 人民幣定價 國際化 跨境清算 區域貨幣金融合作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是未來我國經濟改革的重要一環,其對促進人民幣走出去,實現國際化的目標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有序提高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易可兌換程度,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債和資本流動管理體系,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隨著我國國際政治經濟地位的提升,未來的貨幣國際化必將成為我國參與國際事務的重要一環,是我國發揮大國影響力、承擔國際責任的重要表現。國際經驗表明,一國經濟的崛起必然伴隨著本幣的國際化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確立。在英國和美國相繼成為世界大國之際,英鎊和美元也分別成為國際主要貨幣,倫敦和紐約也發展成為了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
2009年7月,中國出臺了《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實施細則》,開始推進人民幣的跨境使用。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我國已經成長為全球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未來人民幣有望成為主要的國際貨幣,我國的國際金融中心也必將在世界舞臺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進程與前景
人民幣自國際化以來,成績顯著。2013年前三季度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累計發生3.16萬億元,已超過2012年全年規模。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累計發生3325億元,也接近了2011年全年水平。同時,離岸人民幣市場也在不斷壯大。據統計,海外人民幣存量已突破萬億元大關。其中,香港人民幣存款余額超過7000億元,在當地金融機構存款余額中的比重超過8%。臺灣、新加坡、倫敦等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業務也取得快速發展。目前,臺灣地區的人民幣存款近1000億元,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
隨著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快速發展,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顯著上升。根據 SWIFT 數據,2013年8月人民幣外匯交易占全球外匯交易的1.49%,為世界第八大交易貨幣;人民幣作為世界支付貨幣,在全球中的份額為0.84%,為世界第12大支付貨幣。盡管占比仍然有限,但卻充分證明了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認可度和接受度正在不斷提升。
鑒于中國經濟形勢運行良好,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可以預見:在遵循人民幣國際化風險可控、逐步推進的原則下,到2025年~2030年前后,人民幣將成為亞洲區域的主導貨幣,并在全世界范圍內成為繼美元、歐元之后的第三大儲備貨幣(見圖1)。
中國特色的人民幣國際化路徑
盡管人民幣國際化已取得顯著成果,但與其成為具有結算、投資交易以及儲備功能的國際貨幣的目標還相距甚遠。人民幣國際化還面臨著重大障礙,就目前而言,人民幣資本項目下不可兌換且保持一定順差,而如何在這些約束條件下,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是當前面臨的重大課題。其中,開拓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幣國際化路徑將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特定的多元化市場結構決定了對不同的市場應當采取不同的推進方式。在亞洲地區可以采取“貿易+離岸金融市場”的模式來推進人民幣區域化。在短期內,我國要繼續擴大與周邊國家乃至亞洲國家或地區的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來逐步實現人民幣的區域化。針對歐美市場則可以采取金融市場的輸出方式,在非洲地區則可以采取資本、投資輸出方式。根據
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結構方式來實現目標并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將更有利于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
人民幣國際化需要堅持的五個陣地
在目前人民幣仍然不可完全兌換、貿易順差形勢依舊持續的背景下,為順利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應繼續穩步擴大人民幣的貿易結算功能、優先發展亞洲市場并爭取在大宗商品上的計價權。在資本項目有限開放的條件下,要實施繼續深化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發展、擴大人民幣互換范圍以及加強區域金融合作等措施。
積極推動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建設。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是擴大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規模的基礎,也是在資本項目不可全面兌換背景下形成海外人民幣市場的最佳突破口。人民幣國際化的本質是其在海外認知和接受程度的不斷提高,但要實現這一點,就必須為人民幣開辟投資渠道,提高海外市場持有人民幣的意愿。但是考慮到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資本管制在短期內不能取消,人民幣回流被限制,阻礙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在人民幣資本項下不可兌換的前提下,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以及由此產生的大量產出,必然會導致沖突。面對這一問題,利用離岸金融市場就具有了特殊的意義。
目前,我國離岸中心的發展可謂成果顯著。數據顯示,2013年香港日均外匯交易量為2746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15.6%;其中美元兌人民幣交易量暴增3.6 倍,交易比重從4.5%躍升到17.7%。香港涉及離岸人民幣(CNH)的外匯交易約占所有人民幣交易的63%,香港將穩健發展成離岸人民幣中心。
在離岸中心布局方面,不僅要發展好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還要回應倫敦、新加坡等國際金融中心的積極性,針對各中心的優勢推出相應的人民幣產品,逐步將離岸市場布局到這些地區,建立以香港為總中心,其他金融中心為區域中心的人民幣離岸市場體系,給人民幣以國際化助力。在人民幣可自由兌換之后,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不斷完善,則可完全按照市場需求配置海外人民幣金融資產,鼓勵各個中心競爭合作。與此同時,要注意海內外市場的聯系,借鑒美國國際銀行業設施建設的經驗,加快上海金融中心建設,確保海內外市場的有效連接。
在交易產品方面,要繼續擴大香港人民幣的“資產池”,以人民幣債券為突破口,培育開放式、區域性債券市場,拓展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深度,擴大離岸人民幣資產類種類,使香港成為真正的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
2013年9月5日,國際清算銀行(BIS)發布的三年一度的全球外匯交易調查數據的初步結果顯示,人民幣外匯交易量占全球比重大幅提高,再次確認了人民幣國際化取得的巨大進展。隨著更多開放措施的出臺,特別是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以亞太和歐洲地區為核心的離岸市場將遙相呼應,成為人民幣國際化深化發展的助推器。
進一步擴大人民幣互換范圍。貨幣互換是人民幣未實現資本項下自由兌換條件下推進國際化的重要方式。如何擴大人民幣在貿易領域的使用,進而促進人民幣在金融市場的借貸和投資,由貿易和金融的相互促進推動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是現階段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目前,我國對外貿易60%以上在亞洲區域內進行,其中52%左右在港澳臺地區進行,而且這些經濟體對我國存在較大的貿易順差,因此大力推動了人民幣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貨幣互換。發揮我國與港澳臺地區的經貿優勢,對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基于以上考慮,我國中央銀行曾與多國達成了貨幣互換合作關系,僅在2013年期間就先后與新加坡、巴西、英國、匈牙利、阿爾巴尼亞、冰島、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及貨幣當局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總額達11555億元人民幣。
中國在優先擴大與周邊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人民幣互換規模的同時,也要逐步擴大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互換規模。還可以進一步探討與美國簽訂“中美雙方貨幣互換協議”的可能性。截至2013年9月,美國從中國的進口總額為2808億美元,占美國對外進口額的15.4%。如果中美能夠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即使一半采用人民幣結算,互換規模也將達到1404億美元。這不僅能夠降低金融機構和企業在貿易融資領域對美元的需求,而且能夠起到維護美元匯率穩定、確保我國外匯資產安全及適度減少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作用。
至于功能方面,我國應促進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逐漸實現從目前的緊急救援模式向日常交易模式的轉換。未來還可考慮在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簡稱)框架內討論人民幣和SDR(Special Drawing Rights)“特別提款權”互換的可能性,以此增強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功能,使人民幣可在IMF框架下發揮與其他完全可自由兌換貨幣相近的功能。
加強區域貨幣金融合作。歷史經驗表明,貨幣合作在貨幣國際化中的作用巨大。人民幣在東亞地區具有進行貿易結算和金融投資的基礎,但是要想推動人民幣成為區域內真正的“錨貨幣”,擺脫美元本位,還需要推進區域貨幣金融合作。數據顯示,我國2013年1月至8月對東南亞地區進、出口額已明顯高于日本。同時,我國與東南亞地區的貿易也呈現順差(見圖2)。因此,根據我國與東南亞地區的貿易順差狀況以及中國目前資本市場開放度,對于不同的市場結構,應當采取不同的資本輸出方式以實現目標。
從目前來看,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地區金融合作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它不僅體現在雙邊、多邊貨幣互換中,也體現在儲備庫的認購中,更體現在亞洲債券基金和實現亞洲債券市場的倡議中。為進一步加強合作:首先,我國應積極推動《清邁協議》向制度化方向發展,完善區域經濟監控和政策對話機制,引入本國貨幣建立地區性貨幣基金,這將有助于人民幣成為區域內主要的干預貨幣和儲備貨幣;其次,要加快彌補區域金融市場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加快開發區域資本市場,增強本幣在區域債券市場的作用,設計共同發行區域債券計劃、公司債券發行計劃,建立區域信用評級機構等;第三,配合貿易結算和香港離岸金融中心的建設,未來人民幣就可能成為區域內重要的金融投資交易貨幣。
推動大宗商品以人民幣定價。就目前石油格局來看,兩大主要因素決定了“石油人民幣”可望在未來取得發展。首先,隨著全球能源格局的改變,中國以630萬桶成為全球第一大石油凈進口國,美國以624萬桶位居第二。其次,由于美元貨幣地位的特殊性,全球持有美元資產的國家和地區都會受到美國的影響,美國債務上限問題以及一些政治事件都易造成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應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從而有利于維護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性。因此,人民幣一定要在這場改革中成為負責任的貨幣,讓世界放心使用,這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條件。
除了力爭石油定價話語權之外,也可在以下的兩方面尋求突破:一是我國每年鐵礦石的進口量超過世界總進口量的一半,是鐵礦石的最大進口國;二是每年稀土的出口量占世界總供應量的90%,是全世界最大的稀土出口國。目前,這兩種商品的定價權尚未被美元壟斷,因而可以藉此突破,探索人民幣對鐵礦石和稀土的定價權,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
重視并拓建跨境清算渠道。人民幣跨境清算安排,不僅是人民幣國際化目標實現的重要支柱,也是提升我國金融實力和保障金融安全的基礎。在人民幣清算行布局中,需要從國家利益和全局出發,進行前瞻性布局、統籌謀劃。國際經驗表明,相關國家均重視戰略性扶持一家銀行發揮跨境清算主渠道作用。美元和歐元的跨境清算呈現出三個重要特征:一是美元和歐元都有一家商業銀行是主要的清算渠道;二是在美元和歐元的清算系統中,主要國家也只有一家商業銀行在發揮主要作用;三是政府重視戰略性扶持一家商業銀行在跨境清算中發揮主渠道作用。例如,摩根大通作為美國本土銀行獲得政府戰略上的支持,在做大國際業務的基礎上,成為CHIPS市場份額最大的銀行,這不僅有利于監測跨境資金流動,而且對美國國家利益和金融安全產生重要影響。而在歐元跨境清算體系建設中,通過央行建立的大銀行定期會商機制,德意志銀行發揮了較大影響。
因此,指定一家銀行作為人民幣清算行對維護我國金融安全和提升整體金融實力意義重大:其一,有利于維護國家利益和金融安全。隨著人民幣跨境資金規模不斷擴大,管理和監測的難度也會不斷增大,從而對國內宏觀經濟穩定和金融安全有較大影響。指定一家銀行承擔人民幣清算職責,借助其支付清算系統,能夠更加便捷地歸集跨境資金信息,監測熱錢和非法資金的流動,提示相關風險并進行預警,更加有效地防范短期跨境資金大進大出的沖擊,維護金融安全。
其二,有利于集中力量培育一家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清算行。當前,中資銀行在美元跨境清算中普遍占比較低,即使是具有國際結算業務優勢的中行,市場份額也僅為2.04%,在全部52家成員銀行中排在第10位,建行、工行和交行的市場份額分別只有0.34%、0.25%和0.14%,排在第20、27和33位。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資銀行在美元跨境清算中并未形成合力,導致總體競爭優勢較低。因此,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初始階段,扶持一家中資銀行作為人民幣清算行,有利于培育中資銀行差異化和專業化競爭優勢,增強中資銀行面對外資銀行的競爭力,提升我國金融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
其三,有利于鞏固和加強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近期,新加坡、倫敦、盧森堡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表達了建設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意愿。例如,在本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之后,倫敦離岸人民幣業務市場將可能迎來新一輪全方位的擴張,并引發市場競爭格局的新變化。這些海外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崛起,導致不同離岸市場之間競爭更加激烈,離岸人民幣利率、匯率定價差異進一步加大,這樣的市場分割不利于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有序發展,也將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構成沖擊。在人民幣清算行建設中,如果在指定海外清算行方面能夠與香港保持步調一致,不僅能夠鞏固香港作為核心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而且將會推進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實現香港經濟的長期繁榮穩定。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余重對本文亦有貢獻)
Strategic Comments on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Pathway
Zong Liang Li Jianjun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in China'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due to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Party's Eighteenth Congress, RMB is expected to become the dominant currency in Asia and the third largest reserve currency in the world by 2030. China needs to use different ways to internationalize RMB while considering the specific diversified market structure. With the background that RMB is not fully convertible and the trade surplus continues, we should steadily increase the use of RMB in trade settlement and major commodity pricing; given the limited liberalization of the capital accounts, we should deepen the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RMB center, expand the scope of RMB swap, strengthen regional monetary and financial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steadily promot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
Keywords: RMB pric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cross-border settlement, regional monetary and financial cooperation
【作者簡介】
宗良,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研究方向:銀行戰略規劃、資本市場運作、經濟金融研究。
主要著作:《人民幣國際化理論與前景》、《危機后的全球金融變革》、《跨國銀行風險管理》等。
李建軍,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