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改革紅利、體制活力與現代市場體系

——新起點上的中國經濟升級版

摘要 為保持和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迫切需要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這既利當前又利長遠,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社會影響。我國經濟規模已經很大,經濟增長的周期性調整、趨勢性調整因素和歷史積累的矛盾交織疊加,發展環境和條件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必須加大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力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釋放改革紅利與體制活力,加強政府調節經濟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為打造全新的中國經濟升級版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  經濟升級版  市場經濟  轉型  市場主體  活力  競爭力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強調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把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提高到新的水平。十八界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快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有許多重要指示。李克強總理也多次強調,要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把這些精神領會好、落實好,才能有效推動我國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邁進,為實現中國夢努力前行。

為什么要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面對當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為保持和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迫切需要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這既利當前又利長遠,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社會影響。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是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應對國際環境變化的必然選擇。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波及范圍廣、影響時間長,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也改變了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歐美發達國家深受重創,金融資本市場動蕩不安,債務危機警報頻頻。盡管多國頻出量化寬松政策,但仍然沒有擺脫增長乏力和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局面。近期美國、日本等經濟增長略有回暖跡象,但能否持續發展也讓人感到撲朔迷離。新興經濟體雖增長情況好于發達國家,但也深受發達國家經濟政策調整的影響,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不穩定性因素明顯增加。世界經濟處在低速調整期,國際市場需求持續低迷。預計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僅為3.6%。經濟低迷導致全球貿易和投資萎縮,國際貿易增幅下降,跨國公司紛紛壓縮對外直接投資計劃。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世界各國都在進行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調整,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打造經濟發展新的動力。發達國家在強化貿易保護的同時另起爐灶,加強跨大西洋和跨太平洋區域合作,意欲重塑世界貿易版圖,重訂國際經貿規則,對我國等新興經濟體形成反制。發達國家將“再工業化”作為重塑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發出向實體經濟回歸信號,圍繞信息、生物、環保等領域的新一輪科技和產業競爭愈演愈烈。

各國應對金融危機的調整,深刻影響國際關系和競爭格局的變化,對我國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國曾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加之人民幣升值、勞動力和資源價格提高,傳統的開放紅利逐步消退,導致外需對我國經濟的拉動力減弱,持續近30年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發展中大國,既要面對發達國家的戰略打壓,還要直面來自新興經濟體的競爭。在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中,我國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面臨通過提高創新水平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巨大機遇。充分利用國際環境變化的倒逼機制,發揮我國巨大的國內市場潛力和產業化能力,打造新的競爭優勢,提高參與國際分工水平,是我國持續推動經濟發展,不斷提高國際地位的必然要求。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是化解結構性矛盾、破解自身發展難題的現實需要。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錯綜復雜,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難題,增長中潛伏著風險,成就中積累著矛盾,不轉型升級舉步維艱。受經濟增長周期性、趨勢性調整因素和結構性、體制性矛盾等多重因素交織疊加影響,經濟增速出現下行趨勢,今年上半年GDP增速為7.6%。財政收入增速下降,中央財政收入出現負增長,多數地方財政收入告別高增長,同比增幅回落至10%左右。居民收入增速滯后于經濟增長速度,制約了消費潛力的釋放。同時,資源環境制約加劇。2012年原油和鐵礦石的對外依存度分別達到56.4%和66.5%,大豆進口依存度高達80%左右,加上霧霾等極端天氣和頻發的環境事件,都敲響了資源環境矛盾激化的警鐘。社會利益關系更趨復雜。人民群眾對公共產品、社會服務的需求大幅增加,因利益補償、收入分配、環境污染等群體性事件有所增多。

當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問題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是矛盾長期積累的凸顯,也是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具體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主要依賴不斷擴大資源和要素投入,依賴政府投資和政策刺激,依賴低成本的低端制成品出口,造成了經濟增長質量效益不高、結構不協調等問題。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加大了資源環境壓力,人與自然不和諧問題日益突出。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影響了就業增長和工業化進程,制約了城鎮化發展,使城鄉區域和居民收入差距擴大。過度的政府干預和壟斷造成市場競爭不足,創新能力不強。要解決經濟運行和發展中存在的上述矛盾和問題,不能走老路、不能過多依靠政策刺激,必須開辟新思路,著力推動改革創新,通過經濟轉型升級,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開辟新的道路。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是實現現代化戰略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對我國現代化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強調要在增強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此測算,未來8年我國GDP年均增長率要保持在7%左右。當前,我國經濟規模已經很大,經濟增長的周期性調整、趨勢性調整因素和歷史積累的矛盾交織疊加,發展環境和條件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今后保持7%左右的增長并不容易,如果沒有轉型升級作支撐,這樣的目標很難實現。我國經濟總量雖然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還排在全球的80多名,不及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國城鎮化率剛剛超過50%,但按照戶籍計算只有35%,發達國家多在80%以上,世界平均水平也達到53%左右。城鄉差距、區域差距仍然較大,按照聯合國標準還有1.5億貧困人口。只有加快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我們才能實現由大變強,這是“關鍵一招”。

從世界現代化的發展規律看,推動經濟轉型,打造經濟升級版,是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6100美元,進入中上等收入水平。這一新的發展階段的規律是,潛在經濟增長率會出現趨勢性下降。如果沒有經濟轉型升級和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作支撐,經濟增長可能持續下降,甚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如果經濟長期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各種社會矛盾和風險就會累積加劇。國際經驗表明,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階段,是矛盾增多、爬坡過坎的時期。上世紀60年代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100多個國家,只有十幾個國家成功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大多數國家由于發展策略沒有適當調整,經濟轉型升級沒有取得進展,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現象。一國要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唯一的出路就是轉型升級,日本、韓國成功轉變為發達國家;拉美等許多國家卻陷入了長期困境。我們推動經濟轉型,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就是要未雨綢繆,準確把握經濟發展規律和趨勢,以積極主動的“轉型升級”,抑制經濟增長的趨勢性調整,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階段,為實現現代化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如何理解打造中國經濟版的內涵?

在2013年3月17日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概念。其后,也有多次提及和論述,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充分體現了黨的十八大關于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要求,是對科學發展主題和轉變發展方式主線的繼承和發展,是針對國際金融危機后我國經濟周期性調整、趨勢性調整和歷史積累矛盾凸顯的積極應對。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首先必須準確把握內涵。從歷史和邏輯統一的角度看,中國經濟升級版的內涵包括轉型和升級兩個方面,轉型是前提,升級是目標。所謂轉型,就是進一步挖掘內需潛力,實現經濟發展從過度依賴外需,轉向主要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實現經濟發展從過度依賴政府主導和政策刺激,轉向主要依靠市場競爭調節;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活力,實現經濟發展從過度依賴要素數量投入進行低成本擴張,轉向主要依靠提高要素投入質量和創新驅動。所謂升級,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形成新的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效益和全要素生產率;要堅持不斷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不斷提高就業質量和收入水平,讓廣大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就是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不斷提高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支撐力,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

綜合起來看,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就是要把改革的紅利、內需的潛力、創新的活力疊加起來,形成新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實現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有就業有收入發展、資源環境支撐力提升的發展、科技和體制創新驅動的發展。具體講,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主要內容:

保持合理經濟增長,著力提高質量和效益。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必須使經濟增長與潛在增長率相協調,與生產要素的供給能力和資源環境的承受能力相適應”。發展速度合理,是指經濟增長既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又與潛在增長相協調,而且增長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經濟發展不再依靠資源投入數量和規模擴張,不是靠政府投資的強烈刺激,而要通過提高要素質量、改進資源配置方式來實現。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要體現在企業利潤增加上,體現在勞動報酬、居民收入和財政收入的提高上。

調整結構和鼓勵創業,著力提高就業水平和質量。就業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追求的優先目標。就業是民生之本,搞不好就業,就會失去發展經濟的主動權。保持合理的經濟發展速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促進就業。由于經濟發展、結構升級、技術進步和勞動力成本提高等原因,我國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降低,增長與就業的矛盾日顯突出。我國是人口大國,勞動力絕對數量巨大,如果不能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滿足勞動力就業需求,將會帶來嚴重社會問題。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就是要從經濟增長質量效益和改善民生福利需要出發,通過提高勞動力素質、改善就業結構、提高就業質量等途徑,提高勞動力就業參與度,實現穩定性、實質性并兼顧專業技能與興趣的就業,形成與經濟增長良性互動。

保持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收入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著力點。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實增加收入,使人民能夠公平分享發展成果。要保持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使經濟增長實實在在地體現為財政收入、企業利潤和居民收入的增長。如果經濟增長率很高,而收入增長緩慢,就會抑制居民消費需求增長,阻礙企業積累和發展,并且會制約政府更好地履行改善民生的職能,經濟增長也將不可持續。要優化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改善政府、企業和居民三者關系,尤其是提高居民收入比重。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勞動者報酬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不斷下降,從1997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世界主要經濟體近年來這一比值一般在50%~57%之間,比我國2007年的水平高出10~17個百分點,我國勞動者報酬在GDP中的占比明顯偏低。我國貧富差距較大,目前基尼系數達到0.45,而且貧富差距拉大的趨勢沒有明顯改變。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就是要協調好經濟增長與收入增長、增長與分配的關系,提高發展的協調性、包容性和分享性,使基尼系數、恩格爾系數、貧困人口比例等反映發展的社會進步指標逐步得到改善,實實在在地增加社會財富和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提高資源環境支撐力,著力建設兩型社會。資源環境可持續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必須破解的難題。發展離不開資源,發展必然影響環境,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就是要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統一,不斷提高資源環境的支撐能力。我國長期粗放型的經濟增長,導致巨大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顯著下降,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日益增大。在經濟發展的較低階段,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入,社會對生態環境價值的評估不高,因而容易造成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發展。但是,資源環境約束問題不解決,發展就會“斷糧”,民生就會“打折扣”。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就是要克服傳統發展模式的弊端,力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環境污染代價,追求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把讓人民群眾呼吸潔凈空氣、喝干凈水、吃安全食品作為發展的重要內容。

促進科技進步,著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科技創新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動力。經濟增長一部分由要素投入數量增加導致,一部分由要素生產效率提高導致。要素生產效率可以分為“單要素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單要素生產率指的是產出與投入之比,勞動生產率和資本生產率是常用的兩種;全要素生產率是指除了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之外的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隨著人類發展進步,科技創新對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結構升級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現代經濟增長主要靠生產效率的提高而不是資源投入數量的增長,而生產效率的提高又是由科技創新和結構升級引起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歸根結底要通過科技進步,推動結構升級,讓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顯著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

充分發揮市場作用,著力提高經濟活力和競爭力。這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制度基礎。現代市場經濟與現代政府的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相輔相成。我們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更加注重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基礎性作用。一是要資源稀缺程度通過價格信號得到充分反映,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等方面的代價得到有效補償,市場經濟特有的激勵約束機制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微觀基礎。二是要破除市場分割和行業壟斷,使我國巨大的市場規模得以拓展、活力得以激發,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都具有強大的競爭能力,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既充分開發又優勢互補。三是要構建完善的現代資本市場和金融體制,使得要素流動和資源配置效率提高,有利于企業戰略性重組和產業集中度提高,從而促進產業層次從低端走向中高端。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著力點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需要在關鍵領域有所突破和進展:

大力釋放國內需求,促使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從外需向內需轉型升級。擴大內需,需要發揮投資和消費的重要作用。第一,要繼續投資急需的各類基礎設施建設,釋放出相應的投資需求。除了對全國的“鐵、公、基”繼續進行升級與維護外,還要抓住以下三個重點來擴大投資需求:一是與城鎮化直接相關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如地鐵、城市公用事業設施、環保基礎設施等,特別是要大力發展城際、省際、區際之間的高速交通設施,以縮短全國區域、城市之間的空間距離,構造出全國統一市場的基礎條件。要大力發展新農村建設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如農村路網建設、大江大河治理、水利設施的修復與興建、農田整理、生態修復等,切實縮小城鄉之間的基礎設施差距。適應互聯網和現代化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抓緊建設一批網絡基礎設施,如移動通信基礎設施、智能電網、新型網絡交易基礎設施等,為電子商務創造更好的基礎條件。第二,改善服務產品的供給,努力釋放居民消費需求。在城市,要通過大力發展教育、醫療、文化、旅游等各類服務業,改善服務產品的供給,促進城鎮居民消費需求的升級,由以衣、食、住、行、家電、汽車為主,升級到改善性生活需求、精神需求、健康需求、發展需求、合理的享受需求的新層次,通過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來帶動消費需求的增加。要高度重視農村消費市場,通過加快農村商貿網點建設,將價格質量適宜、適銷對路的產品銷往農村,擴大農村居民的生活性需求,切實拉動農村消費水平。

加大創新力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打造中國經濟的創新驅動版。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國家繁榮富強的強大引擎。要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繼續實施“863”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研發應用,加快共性技術突破,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要圍繞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部署創新鏈,占據產業高端。要千方百計將企業培育成為創新的第一主體。要大力推動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健全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應用的主體。切實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要認真研究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權屬、作價、交易、收益等相關問題,并制定出適宜的指導性意見。調整相關產業政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加大對轉化環節的支持力度。切實加強產權保護,以法律武器保障企業家的合法收益。積極推進教育改革,培養創新型人才。進一步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加緊實施國家中長期人才戰略,早日建成人才強國。

統籌推進“四化”,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逐步形成以創新引領發展的良好氛圍,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服務”升級。要積極推動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如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加快發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科研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旅游、健身、養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務業。著力提高服務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完善支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擴大“營改增”的實施范圍。進一步擴大開放,不僅要對外資開發,也要對民營企業開放,不僅要開放傳統服務業,也要開放各類現代服務業;利用信息技術和先進技術,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堅決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產能,加大節能減排、質量品牌建設等工作力度。有效整合過剩產能;高度重視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確保糧食安全。

促進區域協調和城鎮化發展,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第一,要協調區域發展關系,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繼續發揮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在引領全國發展中的引擎作用,增強沿海地區帶動腹地發展的能力;充分發揮經濟特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先行先試的重要作用,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深入推進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提升沿邊開放,密切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加快邊境經濟合作區、出口加工區及沿邊重點邊境口岸城鎮建設,推進歐亞大陸橋及其他國際運輸通道建設。進一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強西部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加快落實特殊支持政策,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統籌推進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促進資源枯竭型地區轉型發展;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中原經濟區等地區加快開發開放,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第二,要統籌城鄉發展,加快促進城鄉一體化。加強城鄉空間規劃的引領和調控,促進新型城鎮化和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科學布局、合理分工、集約發展的城鎮體系,促進城市群和城市帶健康發展,構建新型城鄉空間關系;建立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社保、戶籍、就業、住房、養老等制度體系,全力改善民生。推進農民就業方式由務農向務工轉變、農民保障方式由新農保和新農合向城市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轉變;加強對城鄉環境的整治力度。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和資源,盡快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構建城市與現代農村和諧相融的新型城鄉形態。

大力發展民生經濟和服務經濟,實現發展成果全民共享,建設幸福中國。第一,要努力促進充分就業。要統籌考慮發展經濟、產業結構調整與增加就業之間的關系,在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通過發展現代農業、保持適度的制造業和大力發展服務業,創造能夠吸納就業的產業基礎。要積極向不同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支持,采取各種措施,千方百計地引導引導應屆大學畢業生向不同區域、不同城市、不同行業合理分流。加大對農村轉移人口的職業介紹和職業培訓力度,切實提高勞動力素質,積極向城鄉就業困難群體提供就業支持與保障。第二,要努力織就“社會安全網”。要“補齊短板”,繼續推進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基本養老保障等涉及基本民生的社會安全網建設;要“抓住重點”,對當前各方十分關注農村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問題,要盡快研究如何將農民工有序納入城市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要“兜住底線”,大力推進保障房建設,切實解決困難人口的住房問題。要為特困、大病患者、流浪乞討人員等提供社會救助,堅決防止沖擊社會道德底線的事情發生;積極構筑“生態安全網”。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工作。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推動技術進步、強化工程管理等措施,切實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有效控制全社會的能源消費總量。積極發展循環經濟。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形成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提高資源產出率。大力開發新能源。加快開發風電、光電、核電和生物質能,有效改善我國能源結構。加緊環境污染治理。要抓住當前害嚴重損害群眾健康、社會反映強烈的飲用水不安全、空氣污染、土壤污染等重點問題,切實加強綜合整治;繼續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繼續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荒漠化、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態工程建設,推進生態脆弱河湖和地區水生態修復與治理,扎實推進城鄉造林綠化工作。

深化改革,為轉型升級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離不開改革,改革是最大的紅利。要通過轉變政府職能,釋放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按照服務型政府的目標,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清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取消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規定,向市場放權、為企業松綁,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近期,國務院加快推進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下放了一大批行政審批事項,各地也有很大的動作。今后,還要繼續清理行政審批工作,將該放的權放開放到位,將該管的事管好管住,為市場運行創造良好條件。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要建立公開透明、規范完整的預算制度,健全中央與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減少專項、增加一般”,完善地方稅體系。同時,要研究推進房地產稅、資源稅、環境保護稅等改革,加強稅收對經濟活動的調節功效。要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對成長型、科技型、外向型小微企業的財稅支持政策。

穩步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我國利率已經基本放開,將來還要適時推進匯率市場化改革,理順資本價格;加快電、氣、水等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穩妥推進農民宅基地、承包地的確權、頒證等基礎性工作,建立農村土地依法流轉、集約使用的體制機制;要加快破除電信、金融等領域的壟斷。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堅持共同發展、共享成果。倡導勤勞致富、支持創業創新、保護合法經營,在不斷創造社會財富、增強綜合國力的同時,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著力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續地擴大中等收入的群體。

加快推進社會管理改革。一是加強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更好結合。涉及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政府部門、機構之間基礎信息要互聯互通,建立綜合的公民基礎信息庫,為社會管理提供堅實的基礎。二是促進社會組織的健康、有序發展。通過改革社會組織的登記管理體制,放松準入,消除社會組織發展的障礙。創新對社會組織的管理和規范,促進人民團體的轉型,使之成為聯系、團結其他社會組織的樞紐型社會組織,逐步實現社會組織的自我管理。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必將帶來更強的創新實力、更優化的經濟結構、更公平高效的市場環境,必將提供更充分的就業、更高的收入、更藍的天和更清的水,必將帶來更穩定的民生保障、更踏實的百姓心態和更和諧的社會環境。在經濟轉型升級中,一步步夯實民族復興的物質文化基礎,一步步走近瑰麗的中國夢。

責 編∕凌肖漢

Reform Dividends, Institutional Vitality and Modern Market System

--The Upgraded Version of the Chinese Economy in the New Starting Point

Zhang Zhanbin

Abstract: In order to maintain and promote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build an upgraded version of the Chinese economy. This produces both current and long-term benefits and hence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long-term social impact. Now China has a large size of economy, factors leading to adjustment in the cycle and trend of economic growth and historical conflicts are intertwined,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 are undergoing major changes, so we must intensify efforts to transform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give full play to the decisive role of market in allocating resources, increase reform bonus and institutional vitality, improve the government's ability to regulate the economy and provide basic public service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n upgraded version of the Chinese economy.

Keywords: upgraded version of the economy, market economy, transformation, market entities, vitality, competitiveness

[責任編輯:凌霄漢]
標簽: 紅利   體制   活力   體系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