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重大問題研究 > 中國戰略 > 正文

公共外交助推中國企業走出去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現狀    

中國企業走出去是個老話題。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算起,企業走出去將近二十個年頭了。世界五大洲各個角落,特別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地區和國家,幾乎都活躍著中國各類企業員工的身影。但這個老話題,在新形勢下還是有很多新鮮內容可以挖掘。這就是,企業走出去到目前這個階段,究竟走得怎么樣?是不是很順暢?有沒有問題?公共外交是企業走出去很重要的缺失環節,需要很好地補課,使之能夠走得更穩、更好、更遠。

據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和國家外匯管理局最新發布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透露,2012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達878億美元,同比增長17.6%,躋身世界前三甲。對外投資遍布全球近八成國家和地區,投資存量5319.4億美元,位居世界第13位。截至2012年底,中國有1.6萬家投資者在國(境)外設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近2.2萬個,分布在全球179個國家(地區),覆蓋率達76.8%,其中亞洲地區的境外企業覆蓋率達95.7%。同期,企業實施對外投資并購項目457個,實際交易金額434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276億美元,境外融資 15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2012年末,境外中國企業員工總數149.3萬人,其中雇用外方員工70.9萬人(據筆者在非洲和中亞地區的工作觀察,這一數字估計并沒有把諸多私營、個體企業員工數統計在內)。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伴隨國內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我國企業走出去經過多年“摸著石頭過河”,還是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績。國際經驗告訴我們,當一國人均 GDP達到1000美元后就進入企業國際化階段。我們現在人均 GDP超過6000美元,企業走出去正當其時。上世紀50年代是歐美企業走出去,60年代日本企業走出去,70—80年代是韓國、東南亞一些企業走出去。21世紀第二個10年,國際國內形勢都要求中國企業大批量持續地走出去,求生存,拓空間,謀發展。

企業走出去的表現形式是:對外直接投資,企業跨國并購,工程承包,執行援外項目,能源資源合作,貿易和加工生產等。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主要有三類情況:一是金融業(銀行為主)努力跟全球接軌,為人民幣國際化鋪路。二是重工業出海,保障初級資源能源原料供應。三是以民營私企為主體的自由競爭行業在海外拓展市場。企業走出去模式眾多,歸納起來有:安營扎寨式,如海爾集團,在海外建立自己的生產基地,直接推廣自有品牌,樹立當地形象,以更好更多地銷售在當地和中國生產的產品。品牌共享式,如 TCL,把自己在國際上不知名的品牌和國際知名品牌相結合,帶動國內產品走出去,提升企業品牌。借船出海式,如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事業部,以小搏大,獲得國際品牌成熟團隊和銷售渠道。農村包圍城市式,如華為,注重開發自己的技術體系,先占領發展中國家市場,再向發達國家市場挺進,形成自有品牌的拳頭產品和優勢。產品代理式,如長虹。這是現階段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種主要模式。國內許多企業產品的出口主要依靠海外代理,產品出口有現成渠道,可以獲得一定利潤,缺陷是企業自有品牌不突出,過于依賴海外代理,存在貨款難以及時回收的風險。資源互補式,如中石油、中海油、中鋁等政府主導的國有企業,投資大、周期長,其實質是“資源換貸款”或“資源換項目”。借雞生蛋式,借助國外上市籌集新資金,帶回現代經營管理模式。星火燎原式,如溫州中小企業,有強大的靈活性和活力。海外戰略股權并購式,如中投公司投資黑石和摩根士丹利公司,工行投資南非標準銀行,國開行投資巴克萊銀行,中國平安投資富通集團等。這種模式屬戰略投資,不一定參加管理,但可提升雙方合作關系,獲得股份增值空間,但風險大,屬長線投資。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式,相對傳統,主要是到發展中國家去承攬工程項目,利用中國企業的成本比較優勢。這種模式一般借助政府軟貸款,以帶動成套設備、勞務出口。

企業走出去面臨的問題    

成績和問題總是相伴相生。中國企業走出去由于起步晚、國際化程度低,并不是一路凱歌,而是經歷諸多磨難,磕磕絆絆,交了巨額“學費”,才到今天這個地步。就對外直接投資來說,經常有“碰壁”的案例,和世界先進水平比還有很大差距。大型中國企業海外資產占比仍然很低,走出去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高。財政部前副部長、中金公司董事長金立群日前指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30%看起來是成功的,能盈利,對中國和投資所在國都有益,剩下的70%則不太好。”就并購而言,一些中國企業完成跨國并購后,開始出現“整合陣痛”,甚至不得不縮減海外經營規模,如中遠對希臘港口的收購引來抗議,又如曾一度甚囂塵上的黃怒波冰島購地風波等。這和我國企業走出去面臨國外政治障礙、文化差異、盡職調查缺失、人才短缺、風險防控能力不強是分不開的。就工程承包來看,絕大多數中國企業遭遇歐美國家技術、標準、環保壁壘,只能集中在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市場,處于價值鏈的低端,且不同程度呈現同業低質惡性競爭。有些企業,由于對國外市場和形勢判斷、決策失誤,損失慘重。沙特地鐵項目就是突出的例子。

中國企業走出去主要面臨以下風險和挑戰:一是政治風險,所在國發生內戰或政局動蕩等。二是環境風險。如2012—2013年發生在西非國家加納的政府強力打擊中國非法采金者事件,主要就是因為國內在加采金企業、個人長期破壞當地環境、污染水源、引發民怨所致。三是勞工問題。中國企業在海外,由于文化差異和管理理念手段等原因,一般偏好從國內派遣技術管理人員,且雇傭相當數量的普通勞務人員。近年來,海外中企勞資糾紛頻繁發生,如贊比亞科藍煤礦的槍擊和罷工事件。企業管理方勞工權利保護意識有待提高。四是技術壁壘、知識產權保護的困擾。發達國家占據話語權,發展中國家往往必須按其游戲規則辦事,存在“技術標準壟斷”。五是企業缺乏創新精神,品牌與質量意識淡薄。六是國內制度性因素的制約,比如人事、薪酬、審批手續、外匯管理等。七是國際化經營管理人才缺乏,不能完全適應國際規范的管理機制與運營模式。八是“雙反”貿易摩擦與日俱增,企業走出去步伐屢屢受阻。

對投資(并購)型走出去企業來說,缺乏規劃是主要問題。這里所說的缺乏規劃,是指政府對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區域、產業、布局、方式等沒有明確規劃,造成對外投資一定程度上存在投機性、盲目性、無序性。此外,對外直接投資主管部門過多,政策協調溝通不順暢,行政審批效率較低。對外直接投資法律體系還不是很健全。

對貿易(含加工生產)類走出去企業來說,除成套設備、能源資源和大宗商品交易外,多數屬于中小型民營企業,奔向海外市場自發無序,缺乏金融、信用擔保等配套支持,無視所在國關于商品銷售法律法規和習慣做法,產品品牌、質量存在瑕疵,開展不正當競爭,擠占市場,影響當地人就業,“中國制造”聲譽受到毀損。

對工程承包型(含執行援助項目)企業來說,它們不太了解所在國歷史文化習俗,喜歡自成一體,搞封閉式的中國人工作生活圈,難以融入當地社會。這是典型的“國內問題國際化”。

專家指出,無論何種類型的走出去企業,其海外投資經營失敗率一直較高。這一方面暴露出我國企業走出去在風險防控、人才培養、文化溝通等方面還存在很多短板,另一方面說明我國企業海外投資總體上還處于初級階段,對國際市場缺乏深入認知和全面把握,對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不夠熟悉,不善于在當地開展企業公共外交等。

公共外交助推企業更好走出去    

我們正在努力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我們的外交既是獨立自主、和平合作的外交,還主要是“經濟外交”和“發展外交”。這其中,公共外交的地位和作用會越來越重要。因此,在國家層面要有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按地區、分國別制定公共外交戰略。而且,這套戰略要著眼于服務企業更好地走出去,把企業公共外交納入其中,成為有機組成部分。為此,在國內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立法,健全服務支持體系,充分發揮政府和行業協會的作用,建立海外投資風險預警機制。努力構建包括管理監督、服務促進和風險保護在內的海外投資協調機制,爭取與更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雙邊、多邊以及國際投資保護協定。鼓勵建立海外投資保險制度,充分利用中國出口信用保險等平臺,解決企業海外投融資難等問題。加強駐外外交機構的統籌協調、信息服務和領事保護等工作,努力為走出去企業排憂解難。

企業也要在戰略規劃、盡職調查和可行性研究、人才儲備、制定公共外交方案等方面下功夫。對自己是否走出去、怎么走、走到哪里去有清晰目標和合理預期,提前對走出去的目標國進行全面調查研究,制定翔實可行的研究報告和策略,作出商業判斷和投資決策。善用國際化人才,特別是所在國本土人才。對外直接投資對跨國經營人才在貿易、管理、外語、法律、風俗、財務、營銷、金融等各個方面都有較高要求,企業如擁有一批具國際視野、懂國外政治經濟法律人文環境的人才,走出去就會順當得多。要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積極回饋當地社會。和政府外交工作特性不同的是,企業海外經營活動每天面對具體業務,打交道的都是最基層的普通外國人。在從業國家,當地人對中國的看法,主要是從他供職的中資企業管理和文化、從購買的每一件中國商品的觀感中獲得的。中國企業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勤勞肯干的企業文化和冒險、吃苦精神,讓外國人理解了中國經濟突飛猛進的力量源泉。但一些企業不遵守當地法律,環保意識差,承建項目及所售產品的質量差強人意等做法,不僅惡化了企業自身生存環境,而且對中國的國家形象及與所在國雙邊關系都造成了負面影響。因此,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好壞,開展公共外交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到企業的海外形象和可持續發展。

加強走出去企業公共外交能力建設。如前所述,中國企業走出去還存在種種困難和挑戰,有來自外部的,也有來自自身的。主要還是“內功”練得不夠扎實,不適應國際競爭環境,特別是不善于處理企業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等。企業走出去,要想在當地立足生根和長期發展,絕不能只顧賺錢追逐利潤最大化,必須關注當地員工和社區居民的利益,適當多搞一些社會公益活動,注意與社區、媒體及公民社會組織搞好關系,注意保護環境,規范管理使用當地員工,這樣才能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走得出去,走得進去,立住腳、扎下根,最終實現企業本土化生存發展。因此,加強公共外交能力建設就成為企業走出去的緊迫任務。企業公共外交能力建設涉及兩個層面:一是在企業總部(國內決策層),要把公共外交因素放進具體投資決策中去規劃和考慮,配備相應專業人員,安排相關預算經費。二是在派駐國分(子)公司(代表處)管理層,要有公共外交具體執行方案,落實慈善和公益事業,與媒體、非政府組織和當地社會建立廣泛人脈關系。和官方類似,企業公共外交能力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嫻熟的語言能力、把握國情與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現代傳播知識和媒體應對能力、項目執行能力等五個方面。此外,企業還要有自信,積極主動地在所在國開展公共外交工作。這些能力要素,只能通過日常培訓、交流與實踐,得以不斷提升。

[責任編輯:楊昀赟]
標簽: 助推   外交   中國企業